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湖南卫视《中秋之夜》:在传统文化中照耀时代光芒

作者:湖南卫视 来源:湖南卫视 公众号
分享到:

09-25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又被称作团圆节,当月圆之时,举头望月,寄托相思之情,千百年来华夏儿女以此表达自己的相思之念。更有宋代文人苏轼的一首《明月几时有》,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让中秋节的思念与团圆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同样是中秋佳节,今年湖南卫视的中秋之夜更是呈现出了别样的韵味。晚会以“天涯共此时”为主题,结合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展现出中秋思乡的情绪,承载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祝愿。

长沙的铜官窑古镇,是中国古代海上陶瓷之路的开辟之处,从唐代以来,这里便是中国的“陶都”。因此,铜官窑古镇也于2007年被列入了湖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名录。今年,湖南卫视的中秋之夜选址于此,也正应和了铜官窑古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标,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让整个中秋晚会有了极具传统与开放的历史机缘,让整台晚会充满中华文化的熠熠光辉。

晚会不仅在形式上颠覆了以往电视晚会舞美设计的基本概念,搭建出融合铜官窑古镇波光粼粼的湖水、砖木石雕、栈桥码头小船、青苔浮萍睡莲等古典元素的水景舞台,让整台晚会在水天一色的背景中完成了“水月中秋”的诗情画意。在内容上,更是以“天涯共此时”为主题,围绕“望月思亲,祝愿团圆”来展开,李宇春、华晨宇、佘诗曼、林志炫、钟汉良、韩雪、袁姗姗、张碧晨等嘉宾加盟,让晚会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完美呈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光流水都曾经被古代文人用以表达对时间过往的情愫。千百年来的中国人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记忆中完成了对于中秋这一传统佳节的文化认同。光阴流转,情怀依旧,无论是胡杏儿柔情演唱的《梦回千年》,还是韩雪一身红装浸染出的《红昭愿》古风,都让湖南卫视《中秋之夜》在中华情怀中流光溢彩,别样绽放。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聚焦团圆的情愫,传递社会正能量。晚会通过《月光下的人们》、《我的青春在丝路》和《十年团圆》三个的短片,展现民族精神与时代青年人的风貌,体现出中秋节的浓浓思乡情,以及保“大家”舍“小家”的家国情怀,表达出中秋佳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例如,《月光下的人们》短片凸显出那些因重任或者职责攸关而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战士、高铁工作人员、值班民警,体现了中秋思而不得的思乡情绪;《我的青春在丝路》短片聚焦于为支持发展中国家建设而奉献精力与青春的中国年轻人的故事,展现他们在中秋节依然在异国他乡坚守岗位、为大家的团圆舍弃小家的团圆的宏大胸襟,呈现出他们朝气蓬勃的形象和滚烫的少年之心,树立起榜样的作用,给当下社会灌注了正能量,并将以此感染、影响年轻人的价值观;《十年团圆》特别邀请2008年汶川地震后来到湖南援建学校、在这里度过震后第一个中秋节的孩子们回湖南重聚,凸显团圆与感恩的主题,传递出家国的情怀。浓浓的情意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中秋之夜的情感希冀,更体现出湖南卫视的媒体责任与家国情怀。

节目在月光与时光中行进,情感在欢声与歌声中流转。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古人对于文化的总结,也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从袁姗姗等人的《彩云追月》到张碧晨优美演绎出的《秋夜吟》,更有华晨宇、李宇春那《寻》与《海上的月亮》等传世演唱,无不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中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出的要求,更是“兴文化”这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任务。湖南卫视将总书记的要求与使命融入到了《中秋之夜》的节目之中,让文化的魅力在时代中完美演绎,让使命与精神在时代中完美传递。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从上千年的辉煌与积淀中走来,作为每一个华夏儿女与生俱来的烙印,深深地铭刻在了整个民族的记忆之中。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作为全世界中华儿女庆丰收,庆团圆的美好日子,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灭的文化价值与文化认同。

古塔之下,古镇之间,映月生辉,乐舞齐鸣。正是有了这样的节日,才有了这样的盛会。天有涯,心同月,一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构建起了这样一个“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中秋之夜;月光明,人团圆,也正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成就了“望月相思”的中华情怀。这样一台水天与明月交辉的《中秋之夜》,也必将在传统文化中照耀出时代的光芒。

阅读8854
湖南 卫视 
举报0
关注湖南卫视微信号:hunanws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湖南卫视”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湖南卫视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湖南卫视

微信号:hunanws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