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从古代“穿越”来的茶器,让我明天就想开始喝茶

作者:单向街书店 来源:单向街书店 公众号
分享到:

09-27


琴棋书画诗酒茶,茶被誉为中国的“国饮”。


相信单向街的读者中,也一定有许多的爱喝茶的朋友们。我们知道,除了品得一味合自己心意的好茶叶之外,觅得一件称手的好茶器,也是爱茶之人一直以来的追求。



爱喝茶的朋友对茶托一定不陌生。茶托看似是茶器中的配角,但却总有它独特而不可或缺之处——承放茶盏,也就是说,它是那个黄金配角。



一件好的茶器,不仅要能把茶衬出来,更要能和品茶之人有沟通,有交集。正所谓,茶器养茶,茶养人,人也可以养茶器。就像这一款【秦砖茶海】出品的会呼吸的茶托。



用“会呼吸”来形容这款茶托,可不只是一种拟人的修辞。从下面这几点看看它的诞生,你就会感受它的灵气。


从第一步采用秦砖汉瓦的烧制方法,再到塑造成形似瓦当的古典造型,最后再加上由李世民亲手栽种的银杏树留下的神秘痕迹,每一步都在让它变得真的“会呼吸”。



秦砖汉瓦,古法烧造


一块砖,经过岁月与自然的陈炼,火的煅烧,水的洗练,疼痛的打磨,竟有玉的质感。

——【秦砖茶海】许海峰


说起这款茶托的创造灵感,来源于【秦砖茶海】的设计师许海峰和朋友的一次聚会。聚会上他得知,朋友的一款茶台是一块残缺的汉砖,因为经常泡茶,整块砖的色泽是青黛色和茶色的混合,而手感摸起来就像一块玉石,满是一种既冲突又和谐的美感。



这种新鲜的冲击,让他萌发了用秦砖汉瓦的烧制方法来做一款这样的茶托。


所谓秦砖汉瓦,不是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后人对宋以前人们对用陶来制作建筑构件的统称,代表那个时代的辉煌。这样的古法烧制青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以土为源、以水为灵、以木为引、以火为刚、以金为相、五行合一的过程,整个烧造周期长达上百天。




四大名砚中,宋代的“澄泥砚”,就是秦砖汉瓦的传承创新之作。再后来,明清的紫禁城大殿地面价值一两黄金一块砖的金砖也是这种烧造的传承,只是每个工艺环节要求更苛刻。


这种用古法烧制的青砖,是含有大量气孔的。只要把茶汤倒上去,无论是什么品次的茶,甚至是隔夜茶,都可以被慢慢吸收。随之青砖会呈现出来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色泽像茶,质感像玉。


所以才叫它为“会呼吸的茶器”,一款能养的茶器。



形似瓦当,古典造型


说起瓦当,或许很多人都不陌生,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在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瓦当上可以刻文字和图案,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昆虫、植物、云纹、文字及云与字、云与动物等等。瓦当现在在故宫也随处可见。



带字瓦当有1字至12字不等,像“长乐未央”这样的吉祥语也会刻在瓦当上面。



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



于是,许海峰老师从汉代的“封泥印”和瓦当中得到灵感,创作了这款像瓦当的杯垫。仔细看看,你会发现,杯托的中心似乎像有一片叶子的痕印,这又是什么呢?



千年银杏,独叶压印


在不断的琢磨与设计中,设计团队又有另一个大胆又新颖的想法破茧而出:既然已经沿用了秦砖汉瓦的烧制方法和造型,为什么不在杯托上面继续加上属于陕西秦人独有的标志和智慧,做一款秦骨唐心的艺术品呢?



在西安终南山的寺庙,有一棵140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它是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所栽。一入深秋,树下落满黄色的银杏叶,美得不可方物。每年10月底11月初,恰逢灿烂。原本静谧的寺庙,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游客。



设计团队打算将一片片叶子,压进杯垫的泥胚中,赋予银杏叶新的生命。也因此,每一个茶托都因为每片独一无二的鲜活的银杏叶变得真正“会呼吸”起来。



我们曾向购买这款茶托的读者朋友们了解过,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茶托,为什么唯独相中了这一款?他们说,更多的是在这款茶托里,真正感受到了设计者对于“传承”这两个字的理解。



也许正是这种造物的心意,从秦砖汉瓦到千年古树,一步一步走到了爱茶人的心坎里吧。品茶味,养茶器,修心性,人与物之间的玄妙就在这里吧。


点击阅读原文,再细细品品这款茶托的灵气,或者把它带回家养一养。


【好物心声】


生活中还有哪些黄金配角让你印象很深刻?


阅读9026
喝茶 
举报0
关注单向街书店微信号:onewaystreet20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单向街书店”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单向街书店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单向街书店

微信号:onewaystreet2013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