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一人离职,直接影响中国登月?四问“张小平离职事件”

作者:钱江晚报 来源:钱江晚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9-28

张小平肯定不会想到,自己年初从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离职,半年后的今天却引起轩然大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7日上午,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称,该所基层研究人员张小平离职加入民营火箭企业,对该所目前的发动机方案论证及研制工作造成了极大影响,甚至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

  

一个基层科研人员竟成了整个研发的灵魂人物,其离职导致了后续发动机研制出现“深层次的技术难题”,职务和影响力之间的巨大反差令人生疑。在网上,更有不少人将问题归结于国企低效的晋升机制。

  

昨晚,钱江晚报记者辗转联系上张小平,他表示暂时不便接受采访。

  

此事的前因后果,是否真如网文所说,钱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一问:一起离职事件为何这么火


昨日,《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公号文章,使“曲高和寡”的航天动力专业,突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文章援引一份加盖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公章的《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文件,其中写道:张小平离职前系该所研究员,低温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负责四种国家重大型号发动机的研制及预先研究任务,并负责总体设计研究及技术把关。

  

这份落款时间为9月17日的文件,还将张小平比喻为两型发动机研制的灵魂人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张小平的离职,目前某型号发动机在今年出现了“深层次的技术难题”,其后续结果将直接影响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选择和研制进度,甚至影响载人登月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

  

文章最后将张小平的离职原因归结为年薪12万元——过低的薪资水平,和遭遇瓶颈的晋升渠道。

  

较低的职务层级和情况汇报中不可替代性的强烈对比,以及同意离职后又要追回的巨大反差,让张小平和西安航天动力研究院彻底火了。

  

不过钱报记者调查发现,其实早在一周前,网文所附文件已在网上流出,并在航天圈内流传。最早的一篇,发布于9月21日下午,作者是一位名叫“米迦勒”的网友。他声称,张小平的情况属于职称和职务严重不等。“现在人人都是副主任,基本占到了研制人员队伍的70%以上甚至更多”。他表示类似张小平这样的科研人员,评上研究员后如果不能进入行政管理口,“一辈子就是在副主任级别上拿着低待遇,因为技术被淘汰而淘汰。”

  


二问:张小平究竟是谁


处在舆论漩涡中的张小平,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查询中国知网,在一篇张小平的论文的作者介绍中写道,张小平出生于1970年,现年48岁,其研究领域为液体火箭发动机系统。

  

钱报记者翻阅其多篇论文发现,最迟在2001年,张小平就已进入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进行工作。而在十年前,他已成为高级工程师。昨日,据澎湃报道,张小平的前同事称,张小平评上研究员这一职称已有多年,在原单位也是相当高水平的研究员,“是个专家型人才,不仅发表了论文,也有很多著作。”

  

据了解,在离职前,张小平一直在原单位从事低温发动机相关研制工作,主要侧重论证、研发和理论计算等方面。至于其年薪,知情人士表示绝不止12万元。

  

钱报记者在湖州日报相关报道中看到,今年三月离职后,早在4月4日,张小平就已作为蓝箭公司企业代表,在湖州办理相关企业建设手续。目前,张小平已在蓝箭企业内任职。

  

昨晚,钱江晚报记者通过中间人,与张小平取得了联系,他表示不便接受采访,相关情况以公司发布为准。

  


三问:张小平真有那么厉害吗


张小平真有网文说的那么厉害吗?

  

昨晚11点半,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在官网发布《关于张小平离职事件的情况说明》。其中表示:张小平1994年入职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2011年8月取得研究员资格,2015年3月起担任低温推进剂发动机型号副主任设计师,从事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和液氧甲烷发动机系统设计,参与了多项低温发动机项目论证。2018年3月,张小平向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提出辞职申请。出于爱惜人才考虑,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与张小平进行了多次沟通和挽留,但其离职意向坚决,并在单位未批准的情况下自行离所。

  


“由于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脱密期为2年。为此,2018年4月,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与张小平进行谈话,向其解读离职流程及脱密期管理规定,告知其须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回单位履行脱密义务。但张小平仍然自行离所,对保守国家秘密和单位技术秘密带来了较大隐患。

  

鉴于以上情况,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向西安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张小平继续履行聘用合同,按脱密期管理规定回所脱密。


2018年9月17日,根据律师意见,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承办人向仲裁庭提交了《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材料。承办人因急于达到让其回所脱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该材料经张小平个人朋友圈发布后,扩散到网络上,引起了较高的关注度和一些误解、误读,产生了不良影响。今后,我们将加强内部管理,在工作中更加严格、严谨,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钱报记者从张小平入职的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张小平目前已入职,主要在西安工作,网上流传张小平跳槽蓝箭航天后年薪从12万涨到百万,不属实。

  

“其实不能用挖这个词。我们也是国家航天事业的一分子,是一个补充。”对于张小平跳到蓝箭航天后的工作,昨天蓝箭航天CEO张昌武没有正面回应,他表示其实中国航天已经有足够多的积累,不会因一两个人就影响大的节奏。

  

公司高级工程师袁宇表示,其实来蓝箭航天,个人待遇并没有提高多少,其实就只想把航天这个事情搞好。“从来不干预工程师的想法,只要大家把创造力和执行力聚合起来,一起做出一个产品,脚踏实地往前走。”他比较认同蓝箭的氛围。

  

四问:商业航天企业为何频繁抢人


针对此事,钱报记者也采访了几位同样跳出体制的航天从业人员。目前任职于国内某民营卫星企业的刘先生说,几天前他就看到圈子里有在传这事。


文章有夸大之处,刘先生一眼就能看出来,“不管他是什么职务,中国航天科技发展了60多年,绝不会因为一两个人就停下来。”他说,如果张小平确属核心人物,那他根本不可能这样轻易离职,“更别说6个月后才曝光”。


不过,刘先生表示,现在航天科研人员从科研院所流向民营航天企业的趋势愈发明显。自从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通知》,鼓励支持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发展,国内的商业航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企业的老板不少也都是体制内跳出去的。


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想“上天”,科研人员也希望有更好的待遇和机会,当然一拍即合。

  

刘先生说,在他周边,就不断有人跳出体制,但其实钱并不是他们跳槽的主因,“要是为了钱,我早转行干金融了。”他说,在民营企业里受限制更少,利用平台资源可以参与更多的项目研发,“更容易出成果,成就感更多。”


钱报记者湖州实地探访:这就是蓝箭


这两天,马斯克将送日本亿万富豪上月球的新闻刷爆了互联网。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一家民营企业“蓝箭航天”昨天进行了一场沟通会,他们的中期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中型液体运载火箭首飞。同样就在昨天,蓝箭航天位于湖州山坳的试车台,由其自主研发的天鹊发动机短喷管推力室成功进行了短程点火试车,无疑向这一梦想迈出了一大步。

  

据介绍,他们在湖州市经济开发区的火箭生产基地,4月份动工,8月份已陆续投入使用,初步具有了组装和测试功能。

  

虽然目前条件艰苦,但这群航天人坚信,中国的民营航天企业也会实现深太空探索甚至载人旅游的梦想。

  

试车台上喷出20秒蓝色火焰

  

伴随着轰隆隆的爆炸声,一道15米长的蓝色火焰从发动机尾部喷出,成功点火20秒。这次点火试验是国内首个民营大推力液氧甲烷推力室试车,其任务是加快验证“天鹊”(TQ-12)推力室的核心技术,开启“天鹊”发动机以及“朱雀二号”液体运载火箭进入大规模地面试验的序幕。2018年3月,“天鹊”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力室设计工作完成,9月1日短喷管推力室顺利交付。


蓝箭航天发动机昨天试车燃烧20秒  


说是试车台,跟电视上看到的国家级试车台相比,更像一个草台班子:试车台在一个山坳里,各种大石头随处可见;路都是刚开出来的土石路,车走在上面像摇摇车;手机只有2G信号;试车台的设备只有上面搭了层遮阳瓦,四周连墙也没有;现场控制台在一个集装箱改建的简易房里,十几个年轻人顶着酷暑在看电脑记录数据。一个凋敝已久的农家乐,成了这批航天人的新家,吃住都在4层的农家乐里。

  

“本次短喷管推力室试车是对蓝箭发动机产品和核心能力建设的一次‘双向验证’。通过了这项考核,意味着蓝箭具备了大吨位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发、生产、冷试、热试等全方位核心能力。”蓝箭航天公司创始人张昌武说。这个试车台,是他跟团队踏遍了湖州大大小小近百座山找到的。“现在条件好多了,我们刚来的时候,没有电、没有路、没有网,路都是羊肠小道,试车台在的地方还是荒草丛生的乱石堆。”张昌武告诉钱报记者,尽管外观看起来很简陋,但这里已经是国内领先的液态热试车台,总投资1.5亿元,未来将建成二期120吨推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

  

从-161℃到3200℃,唱出冰与火之歌

  

在试车台上,钱报记者看到像一个大胶囊的白色液氮储存器上写着蓝箭航天四个字,边上还有液氧储存罐和甲烷储存罐,密密麻麻的各种管道用保温材料包着,最后通向推力室。记者在远处看到的蓝色火焰,就是液氧和甲烷在推力室被点燃后喷出的。这个火焰的威力有多大?距离推力室尾部30多米的山上的黄色石头都被烧成了灰色。

  

据科研人员介绍,试车过程中最惊心动魄的环节发生在刚开始燃烧的两三秒之内。燃烧室内部温度瞬间达到3200℃,壁外流过的甲烷则只有-161℃。在这两三秒内,如果燃烧效率低,火箭推力不够则无法起飞;如果混合不充分,局部可能被烧穿,火箭发射失败。

  

张昌武说,在-161℃的冰与3200℃的火形成的夹缝中,实现甲烷的充分燃烧,是我们在设计层面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此,蓝箭航天团队无数次推倒重来、无数次参数重组,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了短喷管推力室的方案设计,又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了生产制造。运载火箭是商业航天的基础,液体发动机是液体运载火箭的动力之源,推力室又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核心部件。这就不难明白此次液氧甲烷发动机小型化样机推力室试车成功的重要性。

  

湖州生产组装,力争2021年送货到月球

  

研发火箭发动机只是蓝箭航天的第一步,今后他们还会用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运送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其研发的中型火箭“朱雀二号”,将在2019年完成全部地面试验,2020年首飞,争取2021年把有效载荷送到月球上去。

  


蓝箭航天CEO张昌武表示,“朱雀二号”液体运载火箭将是中国民营商业火箭领域第一款中型火箭,“对标世界民营火箭公司研发的产品,‘朱雀二号’的运载能力将达到世界第三,全国第一。”据介绍,“朱雀二号”基本型为两级液体运载火箭,可以将两辆大型SUV轿车同时送入太空。

  

承担“朱雀二号”火箭组装生产的就是蓝箭航天湖州智能制造基地,一期占地70亩,二期占地41亩,总投资15亿元。至于为什么将制造基地选择在湖州,张昌武表示,除了湖州市提供的超过2亿元的军民融合专项综合投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该区域制造业基础雄厚,方圆200公里内有很成熟的配套产业链,这对火箭的制造至关重要。


钱江晚报评论

人才怎么流走,就该怎么请回来


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文中提到一位叫张小平的科研人员离职后,原单位又发公文极尽惋惜的离奇经历,剑指研究所、国企的人才机制和低效。

  

记者求证发现,文章写得有夸大失实之处。比如,研究员、副主任设计师在整个科研队伍中居高端地位,比例很低,并不像微信文章所称的处于最底层,“但不能否认,问题是存在的。”本报也对此进行了调查报道。(详见2、3版)

  

虽然关于张小平离职的原因有不同的说法,但从刘志让的表述看,研究院对张小平的能力是肯定的。事件引发的对用人机制,甚至企业管理制度的探讨也非常有意义。

  

应该说国企民企外企,各有各的特色,不能简单地以优劣划分,有非常优秀的国企,也有非常糟糕的民企,反之亦然,不能一概而论。正因为各有各的优点,所以才需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国企该学学民企的灵活的运营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卓有成效的激励机制、薪酬体系,而民企也该学学国企的稳定、福利的周全、管理上的宽容、重文化重感情。

  

但不管是什么企业,劳动与回报对等的原则都是共通的。像张小平这样的高级技术人才,就要给予相应的待遇,也要给予相应的尊重,不能一边叫马儿跑一边又让马儿不吃草。

  

经过多轮改革以后,眼下国企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吸引了大量人才的涌入。但相比一些优秀的民企外企,仍然存在差距;国企的管理体制、企业文化在用人上又比较容易走上论资排辈的窠臼,更应该时时检视自己,向民企好好学习。虽说金钱不能衡量一切,科学家心中还有更高的目标,但从张小平的跳槽,也表明单位应对人才的价值予以足够尊重,这样才能体现科技与知识的价值和分量。

  

施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研究院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留住人才,让重要的人体现出他的价值,并进而形成制度,成为一个单位的管理基础。人在单位里时就该用好用足,不能等离职要打官司了才“大张旗鼓”;一会说,张小平的离职可能影响中国的探月工程,一会又说影响不大,不能客观对待人才的作用,主观色彩强烈,这本身就是对人才的不尊重,本身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话说回来,人才也是需要流动起来的,从民企进国企,从国企进民企,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在国企里是为社会服务,到民企自然也是为社会服务。何况,民营航天企业也是国家航天事业的一分子,也是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服务。只要是合法的流动、合理的竞争,社会应该乐见其成。

  

这件事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不管在什么领域,适度的竞争都是有必要的,航天事业也应该让民企参与进来。哪怕在航天领域,民营企业也是可以有更大的作为的,美国SpaceX公司短时间里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证明。


来源: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记者 俞任飞 张云山  钱江晚报评论员 高路

值班编辑;董箫乐



猜你喜欢

1."面霜之王"LAMER 被起诉!美妆博主怒告:你还要欺骗中国消费者多久?!

3.丈夫用公筷在家吃饭20年,妻子气坏:我又不是外人!这个病让他痛下决心

阅读8711
影响 中国 
举报0
关注钱江晚报微信号:qianjiangwanbao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钱江晚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钱江晚报

微信号:qianjiangwanbao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