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国产动画曾经世界一流,怎么后来就不行了?

作者:Mtime时光网 来源:Mtime时光网 公众号
分享到:

10-03

10月1日动画电影《阿凡提之奇缘历险》正式登陆内地院线。


早在39年前,阿凡提这一经典动画人物,就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老艺术家笔下诞生了。


从此,这个骑着小毛驴、蓄着山羊胡子、“爱管人间不平事”的木偶角色成为了70、80、90后三代人心中永恒的童年记忆。


1979年第一部《阿凡提》短片问世,直至1988年的九年间,《阿凡提》共推出了13集作品,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动画的繁荣与衰落,还同时见证了“中国学派”的失落和消隐。


“中国学派”既中国动画学派,指“发轫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熟于六十年代,收获于七八十年代的一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


这一词汇并非国人自己命名,而是国外同行对当时中国先进的动画水平给予的高度评价和定义。


万籁鸣


上个世纪20-40年代,中国动画的先驱“万氏兄弟”从零开始探索,先后创作出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动画短片《大闹画室》第一部有声动画短片《骆驼献舞》(1935),以及受到迪士尼动画《白雪公主》启发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1941),推动中国的动画相比其它片种率先走向世界。


就连日本的动画先驱手冢治虫都是在看过《铁扇公主》后决定投身动画创作。


《铁扇公主》


而就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艺术工作者们意识到一味的模仿美苏动画并非长久之计,当时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导演特伟率先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


随着《神笔》与《骄傲的将军》两部颇具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诞生,以及上海美术电影电影制片厂的成立,“中国动画”迎来了未来四十年的发展与兴盛(50-80年代,文革十年发展停滞)。


《天书奇谭》


这期间,像木偶动画《阿凡提》、水墨动画《牧笛》、剪纸动画《渔童》、长片动画《天书奇谭》和《哪吒闹海》,以及中国动画的巅峰之作《大闹天宫》等大量的经典作品先后问世,它们都代表了中国、乃是世界动画的最高水平。


本文将带您一起回顾中国动画最值得怀念那些岁月,重温那些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起步·万氏兄弟的最初探索

《铁扇公主》启蒙手冢治虫


万氏兄弟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上海,中国动画电影最早期的创作就已经开始了。


有“中国第一位动画专家”之称的杨左匋,在1923年创作了目前中国动画史上有据可考的首部动画短片《暂停》。


隔年,杨左匋自费赴美留学,并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迪士尼公司的核心动画师之一,参与创作了《白雪公主》、《幻想曲》、《小鹿斑比》、《小飞象》等早期动画,可谓世界级的动画大师。


《幻想曲》,杨左匋曾是迪士尼特效动画部门第一任主观


而真正推动中国早期动画电影创作发展的,还是有着“中国动画电影之父”之称的“万氏兄弟”。


自幼饱受艺术熏陶,并受过专业美术教育的万氏四兄弟万古蟾、万籁鸣、万超尘、万涤寰在既没有专业设备,也没有参考资料的艰苦条件下,借鉴走马灯、皮影戏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技艺,在西洋手翻书的启发下,逐步摸索出了动画制作的原始技法和逐格拍摄的原理。


1926年,万氏兄弟制作出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动画短片《大闹画室》,中国由此成为世界动画史上较早自创动画电影的国家之一。


1940年,迪士尼动画电影《白雪公主》在上海上映引发轰动,创造出的了超高票房。万氏兄弟在看过《白雪公主》后,产生了拍一部以公主为主角的动画电影的想法。


“既然美国人可以搞表现他们西方民族特色的《白雪公主》,我们当然也可以搞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铁扇公主》,“


万籁鸣当时忽发奇想,“如果《铁扇公主》能够制作成功,就可以有机会让全国人民和广大海外侨胞,以及外国人一睹两位公主的芳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作一个全面的比较。”


那之后,由万籁鸣、万古蝉领衔的上海新华影业公司卡通部历时16个月,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这是继《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世界第四部,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


这也标志着当时的中国动画已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铁扇公主》根据《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内容改编拍摄,片中的武打动作以京剧和杂技技巧为基础,动作设计相当精彩,与当时欧美的动画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


1941年《铁扇公主》由上海的一家日资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引进日本,当时迪士尼的动画长片还没在日本放映,日本观众被片中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和七十二变、铁扇公主的妖法以及猪八戒的滑稽可笑所吸引,但后来该片因为“团结抗日”的深层主题被日本军部下令禁映。


但上映当时,有个日本少年被《铁扇公主》深深吸引,并决定放弃所学的医学专业转而从事动画创作,这位少年就是日本动画和漫画的鼻祖《铁臂阿童木》的导演、主控战后日本动画界的手冢治虫。


手冢治虫曾在1964年东京新闻连载《我的人生战场》中讲述了这段往事。


1981年,手冢治虫在上海见到了他的偶像万籁鸣,二人一同创作了这幅作品


由此可见,中国动画的起步之早和水平之高在当时的亚洲地区占据着当之无愧的领衔地位,是仅次于欧美动画的一大派系。



发展与繁荣·“中国学派”雏形渐成

《大闹天宫》震撼世界


《大闹画室》


“探民族风格之路”口号的提出


万氏兄弟的创作受美国动画影响颇深,因为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大闹画室》后的许多作品都没能引发太多关注。


这也令万籁鸣意识到,要想让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的土壤里生根。而1941年的《铁扇公主》正是一次民族化的尝试和探索。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各行各业都向苏联学习的风潮下,中国动画也一度陷入了片面模仿苏联风格的窠臼。


1956年上影厂摄制的我国第二部彩色动画电影《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奖,并成为中国首部获得国际奖项的动画电影,但却被一些评委误认成了苏联作品。


这件事促使上影厂美术片组的核心导演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


而1955年靳夕导演的木偶片《神笔》和1956年特伟导演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可谓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先驱作品。


《神笔》根据民间故事“神秘马良”改编而成,讲述了喜欢画画的放牛娃马良偶然得到一只神笔后,帮助乡亲们获得幸福生活的故事。


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属神笔画出的东西幻化成真的那些神奇瞬间,让木偶片实现“脱墙而出”的视觉效果实属难得。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

为了使动画电影有更好的发展,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在漫画家特伟的带领下南迁到上海,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特种片组的一部分。


当时的上海作为我国动画片的起源地,动画人才多、制作技术先进、经验丰富,并且还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


除了万氏兄弟,大批知名艺术家在这一时期相继归来。


在新中国成立前就从事动画工作的美术家钱家骏、木偶艺术家虞哲光、文学家马国亮、电影艺术家章超群、漫画家华君武、水彩画家雷雨都先后加入了动画制作队伍。


直至1956年,上影厂美术片组已经从组建时的二十多人发展到百余人,职工队伍扩大了近十倍。上海电影制片厂已然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动画电影生产基地。


1957年4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专业动画电影厂的成立充分调动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令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自此渐入佳境。


成立之初上海美影厂分设动画、木偶和剪纸三个制片部门。


在那之后50年时间里,美影厂始终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基地,也是“中国学派”的发源地。


水墨动画领军“中国学派”

1960年,上海美影厂的领导在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上,热心地向前来参观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介绍他们创作的动画作品。


陈毅说:“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由此,水墨动画这一中国最经典、最唯美、最诗意的动画形式得以问世并惊艳了整个世界。


上海美影厂的青年创作人徐景达、段孝萱、唐澄等人在前辈艺术家特伟、钱家骏的带领下,前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让齐白石先生的杰作在银幕上“活”了起来。


1961年,以齐白石绘画为蓝本,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终于与观众见面。在随后的1964年,美影厂又以李可染的水墨画《牧笛》为蓝本创作出了同名动画经典。


影片鲜明的中国风格征服了国际动画界,银幕上再现的蝌蚪、青蛙既不失齐白石先生的笔墨技巧,由给人以活泼、生动、真实的美感。


该片曾获瑞士第1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法国第1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等多个国际奖项。


法国《世界报》评论这部影片时写道:“中国水墨动画柔和的景色,细致的笔调,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美丽和诗意。”


《牧笛》甚至都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对白,只是通过描绘牧童“失牛、找牛、得牛”的过程,表达了“艺术之美高于自然之美”的主题:水牛虽然被飞瀑吸引走了,但牧童动人的笛声还是将它引了回来。


影片以中国著名国画家李可染的《牧牛图》为蓝本创作,背景则有“长安画派”画家方济众绘制。


二者的画作在动画影像中可谓水乳交融,诗情画意更甚于《小蝌蚪找妈妈》。该片在1978年获得了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金质奖。


作为我国独创的动画片种,水墨动画被认为是中国艺术的珍宝。也是中国动画民族风格最终形成的标志,最为成功的奠定的“中国学派”的国际地位。


而除了蜚声国际的水墨动画,剪纸动画也是极富中国特色的动画片类型。


最著名的早期代表作当属1959年万古蝉执导的《渔童》,其剪纸动画采用雕、镂、刻、剪的工艺手法,吸收了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的表现技巧。


影片取材自民间故事,讲述了鸦片战争后,在被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的中国港口,一位老渔民打捞起一个会有渔童的古老鱼盆。


画中的渔童在深夜会跳出鱼盆将水珠变成珍珠,随后这件宝物被洋教士盯上了,渔翁为了不让鱼盆落入扬人之手将之摔碎,渔童跳出鱼盆用钓竿将洋教士扔进了大海。


片中渔童每晚跳出鱼盆时唱的民歌小调”鱼盆鱼盆摇啊摇,清水清水漂啊漂”,旋律悠扬,令人过耳难忘。


“中国学派”的巅峰之作《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是我国第二部彩色动画长片,由李克弱、万籁鸣根据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前七回改编而成。


影片分为上、下两集,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分别于1961年、1964年摄制出品,影片全长117分钟。


《大闹天宫》是中国动画电影史上少有的“高成本”制作,影片大量汲取中国传统绘画、音乐和表演等艺术精华,成功塑造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形象。


该片不仅为中国动画创出品牌,也为“中国学派”享誉世界奠定了基础。


影片的上、下集曾获得1978年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本年度杰出电影荣誉奖。英国影评人评论这部影片“可以和《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以及希腊的民间传说相媲美”。


英国《电影与摄影》杂志发表文章称赞《大闹天宫》是1978年“在伦敦国际电影节上最轰动、最活泼的一部电影”,文章特别指出:“这部电影在西方映出是一大发现。”


芬兰报界评论该片:“动画技术在国际动画界是第一流的,它把动画技术最杰出的特点和传统的东方绘画风格结合在一起。”


美联社的评论这样写道:“美国最感兴趣的是《大闹天宫》,因为这部影片惟妙惟肖,有点像《幻想曲》,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决不可能派出这样的动画片。“


《大闹天宫》1983年在法国公映时,法国《世界报》撰文评论“《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



涅槃重生·计划经济限制创作

13集《阿凡提》拍了九年

十年浩劫过后,正在经历涅槃重生的中国动画遭遇到了强劲的对手。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几年间,中国的电视拥有量增速惊人,在城市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了电视机,收看电视开始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


1980年12月,日本动画片《铁臂回童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第一部正式引进中国的外国动画。


它是日本动漫鼻祖手冢治虫的代表作,虽然当时引进的只是黑白版,但不论绚丽的科幻设定、繁多的登场人物,还是长达数十集的规模,都是国产动画无法比拟的。


而更让本土动画难以招架的,还是当时这些外国动画片几乎都是以非常低廉的价格,甚至是免费赠予的方式提供给了中国电视台。


80年代初引进的《变形金刚》、《米老鼠和唐老鸭》正是以这种质优价廉的倾销方式满足了电视台对动画节目的需求。


与之相对的,国内的计划经济生产模式开始显现弊端。


像上海美影厂仍然在按照国家计划,每年制作200-400分钟的动画片,微薄的产量根本难以满足电视台的需求。这都令当时不受任何限制的外国动画长驱直入,对中国动画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除了产量上的巨大差距,外国商业动画在质量和内容上也更加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这些从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动画片立刻吸引了中国电视观众的眼球,并迅速流行开来。


虽然动画业已经开始出现剧变征兆,但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还是留下了不少经典作品。


《崂山道士》


上海美影厂的艺术家们充分发挥自身才能,沿着计划经济生产模式,给我们带来了《雪孩子》《三个和尚》、《崂山道士》、《曹冲称象》、《九色鹿》、《南郭先生》、《蝴蝶泉》、《鹬蚌相争》等短片,以及动画长片《天书奇谭》。


这些作品仍然显示出浓厚的中国传统美术风格,保持了相当高的创作水准。


《雪孩子》是《小兔淘淘》系列动画的第一集。


1980年由美影厂推出,这个悲剧故事打破了动画故事传统的大团圆结局。


融化了的雪孩子幻化成云,缓缓飘香空中,为这个儿童故事平添了几分文学色彩,伤感中不失温情。


《九色鹿》的故事原型取自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图》,讲述了一个充满佛教色彩的因果报应的故事。


片中所展现的九色鹿与人的冲突也是自然状态下人与动物的冲突展现。该片的美术设计保留了敦煌壁画的风格,并采用了仿唐音乐作为背景乐,仙之飘逸、仙之优雅尽显其中。


本策划的封面图设计师就坦言小时候曾被《九色鹿》美学启蒙、认为《九色鹿》是最美的中国动画。相信有不少人也和我们的设计师有着相同的经历和感受吧!


《三个和尚》用民族风格的动画形式来讽刺现实的社会问题,这在此前的动画作品中是看不到的。


影片的美术设计趋向于讽刺漫画,但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庙堂文化元素。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这样兼具情节深度和艺术水准的动画作品实属难得。


该片的导演阿达曾经说道:“影片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有别于任何一部影片,它确实是‘中国的’,但也具有国际性。”


手冢治虫在看过该片后评价:“《三个和尚》是民族化的题材,国际化的表现手法,不用翻译人人都能看懂,国际通行。”


《天书奇谭》是美影厂创作的首部使用原创情节的作品,差点就成了一部中英合拍的动画作品。


这个故事最初的故事雏形来自英国BBC。


当时BBC拿着请华人写的剧本找到美影厂洽谈合作,导演之一王树忧看过剧本后,发现这个故事糅合了上古神话、山海经和明清小说,情节不大分明,就着手改动,保留了部分内容,并将其中一个配角人物——来自明代小说《平妖传》中的小男孩蛋生变成了主角。


这版故事最终也得到了BBC的认可,但后来因为英方筹措资金的时间太长,《天书奇谭》最终完全由上海美影厂拍摄完成。


影片最让人称道的便是每个角色都个性鲜明、情绪饱满。


反派人物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三个妖狐俨然京剧中的生、旦、丑,还有不倒翁一样的府尹、滑来滑去的小皇帝、只能跳着走的狐狸阿拐,不仅仅是为了增添笑料,所有的设定都与角色融合的堪称完美。


《哪吒闹海》是“文革”结束后美影厂的第一部大制作。


影片于1978年5月开始筹备,1979年8月拍摄完成,耗时15个月,如此浩大的制作规模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首次。


影片故事取材自《封神演义》中的神话故事,聚焦陈塘关李靖之子李哪吒与东海龙宫之间的恩怨情仇。


虽然都是叛逆英雄,但相比孙悟空,灵巧清秀、英姿飒爽的哪吒漂亮了太多,其手执尖火枪、脚踩风火轮的形象成为了中国动画史上最为经典的形象之一。特别是哪吒自刎谢罪的一幕,在当时震撼了无数幼小的心灵。


影片在1980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放映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随着该片的蜚声国际,带有浓重民族风格的“中国学派”也正是在1979年之后开始被外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动画业界和观众认识与接纳。


而同样在1979年,《阿凡提的故事》第一集也拍摄完毕。


在之后的九年时间里,阿凡提和他的小毛驴不断出现在中国持续增加的电视屏幕上,他聪明机智、诙谐幽默的形象,也一直伴随着中国观众不断成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动画明星。


但在那之后长达九年的时间里,《阿凡提》仅仅推出了13集作品,这一中国最早致力于系列化的动画作品,同时也凸显出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动画创作的诸多局限。


阿凡提的设计者和导演曲建方先生很早就认识到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市场化之间存在的矛盾,并于1989年毅然离开上海美影厂,带着阿凡提的品牌形象独自下海,成立了阿凡提国际动画公司。


而曲建方先生在1979年率先决定把阿凡提的故事拍成系列片,也为中国动画市场化转轨提供了宝贵经验。



转型·市场化催生系列片

《金猴降妖》被批“不合儿童口味”


《阿凡提》动画系列的推出,为中国动画的市场化转轨指明了一条道路。


1984年开始,上海美影厂开始了《三毛流浪记》《黑猫警长》《金猴降妖》三部系列片的拍摄。


到了1986年,上海美影厂的木偶、剪纸、动画三个车间全部投入系列片制作,《葫芦兄弟》、《擒魔传》、《邋遢大王奇遇记》开始拍摄。


这些动画系列片因为在制作上的全力把关而拥有了相对较高的质量水平。


从故事题材及内容来看,创作者已经意识到了以往艺术动画在情节设置和人物设计等方面的不足,开始试图模仿美国动画。


像1984年投拍的《黑猫警长》,它是我国第一部警匪类动画片,影片塑造了机智勇敢、执法严明、保护弱小的黑猫警长,同时还加入了战斗直升机、摩托车队、无线电报警器等有趣的道具,立刻抓住了充满幻想的孩子们的眼球。


又如1986年的《葫芦兄弟》,故事中七个葫芦娃各具本领、神通广大,妖怪们则各个诡诈狡猾。



全片情节曲折惊险,正邪双方的对抗程度比《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还要激烈,这在以往的艺术短片中是不可能看到的。


《黑猫警长》是我国第一部具备明显商业动画元素的动画系列片,该片根据浦家祥的科学童话改编,讲述了黑猫警长率领部下侦破动物世界各种奇案的故事。


片中黑猫警长与一只耳的正反角色对立和和各种刑侦元素的加入都令人耳目一新,而结合一些动物习性展现的食猴鹰吃猴子、螳螂为生育后代吃掉丈夫等情节也有幸成为了许多八零后心中的“童年阴影”。


《葫芦兄弟》系列片是上海美影厂80年代的剪纸代表作。朗朗上口的主题歌旋律现在还萦绕在八零后的脑海里。


这一系列动画不仅保留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还融入了惊险刺激的商业元素,其中的暴力血腥镜头在放映时一度引发家长的质疑。


在内容西化的尝试中,有着传统民族美术风格的作品日渐减少。


加之富有传统美术风格、传统叙述风格的动画开始被认为不适合新时代少年儿童的欣赏口味,而不再被纳入创作范围。


这一错误思想使美术电影追寻民族风格的发展路线遭到遗弃。


1985年的《金猴降妖》就因为被认为“不合少年儿童的欣赏口味”而招致评论界的猛烈批评。


同一时期,中央和地方电视台播出的外国动画片继续大幅增加,1984年一年,就播出了《海底两万里》、《聪明的一休》、《三千里寻母》、《花仙子》等十多部外国经典动画长片及系列片,对本土动画的冲击不言而喻。


同时沿海开放城市出现的动画加工业,导致本土动画工业专业人员流失严重,直接导致上海美影厂于80年代末陷入严重的经济滑坡。


不仅于此,中国动画自身也面临着电影工业体系老化的问题。按照计划经济模式每年按照指标创作动画,缺乏市场的优胜劣汰。


在这样大环境影响下,国产动画片的制作都举步维艰,更别提继续发展民族动画了。


虽然上海美影厂在1984年推出了《火童》、《金猴降妖》、《三毛流浪记》、《西岳奇童》等多部在美术风格、题材样式、剧情设计和音乐编配方面仍然保留着强烈民族风格的作品。


但直至五年后的1989年,就仅有《葫芦小金刚》还能看到些许“中国学派”动画风格的延续了。


至此,曾经历辉煌的“中国学派”就此分崩离析,向美、日动画学习的“拿来主义”抬头。


然而盲目的模仿、肤浅的照搬,加之中国动画在低幼道路上越走越远,一时间,中国动画失去了原有的艺术品格。


《西岳奇童》


不难看出,中国动画的繁荣与失落,都与计划经体制有着直接关系,可谓“成为也计划败也计划”。


五十年代计划经济的生产模式保证了动画创作充足的人员配备、创作周期和财力支持,成就了“中国学派”的精品频出。


而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的弊端显现,慢工出细活的民族风格动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逐渐被短平快的商业诉求所淘汰。


《火童》


1935年,三毛在中国漫画家张乐平的笔下诞生,而就在漫画诞生40多年后,三毛的故事第一次以动画系列片的形式与观众见面。


片中通过描绘身世凄凉的只剩下三根头发的“三毛”的故事,展现了旧中国的动荡落后,民不聊生的艰难岁月。


1988年上海美影厂推出了20分钟的动画短片《山水情》,该片是导演特伟的“封箱”制作,同时也被视作水墨动画化时代的精品。


影片讲述了一位老琴师与渔家少年之间的一段佳话,传递出尊师重道的中国传统美德。


该片相比之前的水墨动画已经更为高原,哲理也更为深刻。该片等获加拿大第14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等多个国际奖项。


《金猴降妖》是上海美影厂继《猪八戒吃西瓜》、《大闹天宫》和《人参果》之后第四次将《西游记》的故事改编成动画,这一次选择的故事是“三打白骨精”。


影片从1982年开始筹备,历时40个月完成,有意思的是,这部90分钟的长片,后来还被编辑成了6集系列片,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国产动画中尚属首次。


点击小程序,答题赢大奖!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毒液》口碑解禁烂番茄新鲜度32%

阅读8511
国产 动画 
举报0
关注Mtime时光网微信号:V_Mtim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Mtime时光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Mtime时光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Mtime时光网

微信号:V_Mtime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