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国内顶尖专家说了大实话:我们手术量、专利申请世界第一,国产器械却不是!

作者:健康时报 来源:健康时报 公众号
分享到:

10-03

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放化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是业界公认的最被期待的治疗方式之一。然而,在国产高端医疗器械,仍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难、知识产权质量不高等问题。


9月29日,由健康时报社主办、上海逸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支持的中国肿瘤微创科技研发与应用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三甲医院知名肿瘤外科专家、知识产权专家、企业界代表共同探讨了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的发展问题。


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

质量稍差的塑料盆放半年碎了没关系,但放在患者体内的假体,性命攸关



第一次坐高铁是在几十年前的慕尼黑,现在中国的高铁一点也不比日本差,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品牌。希望外科微创的科技研发应该像高铁一样注重技术和品质。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这样说。


我国的一些CT、核磁+腹器等国产医疗器械至今质量不过关。医院用品与其他物品不同,比如一个质量稍差的塑料盆,过了半年碎了没有关系,但是如果是放在患者体内的假体,性命攸关。如果一个假体放在体内,过了一段时间断掉了,对病人自身造成的伤害不可想象、对于医生、医院带来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


医疗器械创新企业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多深入临床,发掘专家的临床需求和创新技术,帮助专家的创新成果进行产业化。企业和专家是珠联璧合的关系。


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刘宏旭

我们的手术量是全球第一,但是最后拿不出数据



不必要的重复、低质量、低水平的医疗器械生产浪费了太多精力。就像是医生做手术,我们的手术量是全球第一,但是最后拿不出数据。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做好组织,一线临床医生会有一些原发的创意,创意如何激发?形成产业化需要3~5年的时间,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联盟。通过国家进行顶层设计,把医生、科研团队、有责任心的企业集合在一起,以小博大、抱团取暖。相信能够很快研发出一些中国自己的创新医疗器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李简:

微创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微创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手术方式,常规的大开口手术,比如胃癌、肠癌等最早使用的腔镜手术,需要打3~4个孔,创伤很大,患者几天都无法下地走路。现在通过机器人等微创手术,只需要2厘米的小孔就可以。原来胃镜只是检测工具,无法切除肿瘤,现在通过胃镜可以做早期的食管癌、胃癌手术,存活率高达五年以上。


与此同时,微创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疑难病症的器械技术研究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副主任宋河发

我国是知识产权大国,但不是强国



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2011年就是世界第一,2017年我们的发明专利申请量等于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的总和,我们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占全球95%,外观设计占全球42%,商标占全球1/3,看数字很厉害,但是我们的供给不是有效供给。


我国已成为知识产权大国,但还不是知识产权强国,主要问题在于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质量总体不高,高价值专利不多。很多专利数据并不具有技术或者经济价值,一部分的专利并不能引领创新,因此数量上改变并不能代表质量的变化。中国要实现从专利数量向专利质量转化。


逸思医疗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聂红林

医学专家要和产业相结合



医学专家和产业的科学家、工程专家结合推出相应的产品、术式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播,更好的普及。


逸思医疗打造了独创的逸思智库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模式。逸思智库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把临床专家成千上万次外科手术当中产生的成果,转化为医疗器械领域创新发展的需求。通过智库,逸思医疗希望在中国医疗器械领域实现原创性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及其产业化的高效模式,通过技术创新,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国产医疗器械高端品牌。

阅读8718
专利 国产 
举报0
关注健康时报微信号:jksb20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健康时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健康时报

微信号:jksb2013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