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小孩逼停动车:你以为孩子在玩,其实他们在排队等死

作者:卡娃微卡 来源:卡娃微卡 公众号
分享到:

10-08

文/无妨

这是一个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时代,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教育并不是成功,而是安全。

孩子的生死,往往只在一瞬间

刚刚过去的国庆,在众多引人注目的热搜话题中,有一则“小孩铁轨玩耍逼停动车”的消息,看得我心头一惊。

那是10月1日,在广西南广线贵港至厚禄站间,3名熊孩子正在铁轨上愉快地玩耍。

如果不是列车工作人员及时发现,时速高达200公里的动车行驶过来,必定又将酿成大祸。

可是有很多孩子,他们在危险降临时,并没有这么幸运。

今年9月,湖南益阳一名4岁儿童在幼儿园吃饭时不慎噎住,未能有效求救老师,最终不治身亡。

今年8月,北京一对8岁双胞胎姐妹到青岛旅游,在沙滩游玩时走失,最终寻回的只是冰冷的遗体。

今年7月,一名2岁的非裔男孩在玩弄爸爸的枪支时,意外击中自己头部,送医后仍告不治。

今年6月,湖北宜昌一名11岁男孩,因乒乓球掉入水库,前去捞球,不慎落水死亡。

随行的另一名14岁男孩,试图营救落水的小伙伴,也不幸溺亡。

今年5月,福建省福清市的三个孩子,在小区的景观水池玩耍,疑似触电不幸身亡。

今年4月,杭州下沙一名4岁孩童在天窗玩耍,不幸从楼上坠落,抢救无效失,去生命体征。

……

这些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儿童意外死亡事件,屡见不鲜,每个月至少会有一例。

然而事实上,在大众视野之外,儿童生命的脆弱,生命流逝的速度,远远超乎我们做家长的想象。

联合国在9月18日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中指出:2017年全球有630万15岁以下少年儿童不幸身亡,相当于每5秒钟即有一名儿童死亡。

每一个孩子的不幸离世,都会留下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和一对痛不欲生的父母。

听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消息,作为父母的我们,除了悲伤和难过,还能做些什么呢?

毕竟孩子太容易出事了,而很多危险就在我们的身边。

安全教育,永远不是老生常谈

记得有一次,在放暑假前,孩子带回了一张学校印发的安全教育宣传单。

也正是在那个暑假,她的同班同学因为去河边玩耍,不幸溺水身亡。

那张被孩子扔进垃圾桶里的宣传单,我曾经仔仔细细看过,上面明确地写道:水边危险。

看起来,儿童安全问题一直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所关注,但实际上其中存在众多的误区,教育的成果也不尽如人意。

美国视听教育家埃德加·戴尔曾经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他说,体验式学习,也就是实践或者模拟等主动参与的方式,能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而被动地倾听或者阅读,往往效果都很差。

但是对于目前的安全教育来说,徒有空洞说教的倾向。

比如,孩子出去玩时,我们会说:“注意安全!”

注意什么,并没有提到;怎么注意,更没有详谈。

在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仍然较为低下的阶段,这些安全教育显然起不到任何有效的作用。

尤其是当危险来临时,孩子们要么完全无法察觉;要么根本不知所措。

因为并没有人真正教会他们如何规避风险,意外事件和悲剧也就因此而发生。

据统计数据显示,意外事故占我国儿童死亡原因总数的26.1%,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10%的速度增长,成为0-14岁儿童健康的第一杀手。

在这些事故中,有12%发生在学校,19%发生在街道,而52%就发生在我们的家庭。

有些父母,并没有尽到安全教育的责任

张文质在《家庭教育第一定律》中曾经这样写道: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环境里面,孩子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遇到危险,父母一定要有很明晰的安全意识,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

可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我们的孩子很少有安全意识,就连很多家长也难以做到随时留意孩子的安全问题。

今年4月,合肥市一路边附近停靠了一辆轿车,车内一名4岁女孩和一名6岁男孩被解救出来时,已经停止了呼吸。

谈及孩子被锁车内的原因,母亲声称有事情要办,不方便带着孩子,以为自己很快就能回来。

今年8月,带孩子去海边玩耍的母亲,只顾着低头刷朋友圈,刷完之后才发现,孩子不见了。

经过多方搜救,最终在海里找到了孩子的尸体。

从阳光明媚的碧海蓝天到乌云密布的天人永隔,也许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

在感叹生命的易逝,埋怨母亲的大意时,很多人也在问:孩子的父亲都去了哪里?

我无意深挖这些痛失儿女家庭的背后,但是,不可否认,很多孩子发生意外事故时,父母双方只有一人在场。

这契合了去年很流行的一个词:丧偶式育儿。

夫妻中的一方,因为工作繁忙,或者内心不太愿意,而把照顾孩子的主要责任压在另一方身上,就像丧偶一般。

这就导致看护和照顾儿女的重担,落在了另一方一个人的肩上,也更容易出现照顾不周的情况。

卢梭说,孩子生而为孩子,但父母却并非生而为父母。

流行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概念,丹·凯利(Dan Kiley)在1984年提出的——“彼得潘综合症”。

它主要指成年人在面对“长大”这件事时,出现的非理性恐惧以及的种种不成熟现象,具体表现就包括不负责任。

对此,有专家认为,很多孩子的意外,正是来自看管人的疏忽、大意、不负责任和教育不到位。

儿童安全教育,需要父母量体裁衣

因为小孩子比较好动,这是他们探索事物的方式。

而周围安全隐患很多,可能的危险包括触电溺水、失足坠落、欺辱凌霸、异物吸入、食物中毒、跌打损伤、宠物伤害、丢失拐卖等等。

在孩子还不能独立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伤害和意外时,就格外需要家长的帮助。

而对于作为家长的我们来说,不仅需要具备安全意识,更需尽早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让孩子也拥有安全意识。

教育学家叶欣说,在开始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阶段和认知能力量体裁衣。

对于这一点,有一个朋友和他的儿子陶陶之间的的故事,值得借鉴。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10岁的陶陶明确知道刀具、 热水、插座、药品、窗边、马路、水、电、火、煤气等危险性,同时也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也不能给陌生人开门。

经过几次试验,陶陶的父母觉得陶陶的安全意识很不错,留他一人在家也很放心。

某一天,父母因为有事出门,又把陶陶一个人放在家中。

恰巧在这天,多次来送书的快递员,又来送货了。

听到是来送书的快递员敲门时,陶陶想到妈妈给他买的绘画书,毫不犹豫地开了门。

因为书是货到付款,陶陶还从自己的零花钱里拿出了100块,支付给了快递员。

当被问到为什么给陌生人开门时,陶陶一脸不解,他说:“快递员叔叔不是陌生人啊,他都来了好几次了,而且我想早点看到新书啊。”

经过此次事件,陶陶的父母针对陶陶的安全教育问题,又重新制定了计划。

因为,儿童对于很多概念的定义,并不是像我们大人所想象的那样,这些在实践中才会被逐步发现。

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于危险的认知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作为父母的我们在充分了解孩子后,因材施教。

儿童安全教育,需要父母不断细化

就像陶陶一样,如果家长在培养孩子安全意识时,如果没有清晰且简单地界定危险标准或者参考事物,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判断失误。

尤其是对幼小儿童的引导,一定要足够清晰、简单明了,孩子才能够听得懂、记得住。

有一次,我在给孩子讲述英国《儿童十大宣言》时,提到了一条“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触摸”。

在洗澡的时候,孩子问我:“妈妈,那你怎么还摸我了?不是不允许别人摸我吗?”

我说:“因为你现在还很小,不能一个人洗澡,所以妈妈才被允许这样做。”

孩子又问:“那爸爸也能摸我么?”

“那爷爷奶奶呢?”

“那老师呢?”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可是孩子其实没有听懂。

这就需要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把事情不断地细化,甚至细化到各个可能出现的场景中去。

尤其是对坏人的界定上,小孩子很难描述得清楚。

虽然他们不能像大人一样分辨出坏人,但是却能感受到到某种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不舒服。

我们只需要跟孩子不断地强化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可以,对于什么是不舒服的感觉,一定要耐心地从细节上确定,循序渐进地教导孩子。

因为对于心智还在发展中的孩童来说,他们更需要观点的强化和细节的补充。

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我们不停地补充信息,将真正的沟通和教育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儿童安全教育,需要父母多角度参与

上文中的陶陶,其实还面临了第二个问题——诱惑。

一些零食、玩具、电子产品、绘画书、小动物等等,都能成为诱惑孩子的诱饵。

就像去年,包河区一位6岁的小女孩在家附近玩耍,在遇到陌生人的搭讪后,因为一根棒棒糖,就跟着坏人离开了。

针对这一点,我们要对孩子的个性和容易发生危险的情况拥有清楚的认知,然后再采取不同的方法,向孩子们展示其中的危险。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情景演绎法,让孩子通过角色扮演亲身感受危险,并在游戏过程中,适时向孩子灌输安全意识,强调某些安全常识。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安全知识绘本等有趣的童书,比如《聪明孩子安全有绝招》等,不断给孩子树立安全意识,以此提高孩子的警惕性。

有教育学家说;“当孩子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后,可以侧重生存和逃生技巧的实景模拟。将媒体报道的儿童意外案例讲给孩子听,或和孩子一起观看(注意选择适合儿童观看的题材)。”

看完之后,让孩子说说感想,谈谈案例中悲剧发生的原因,怎样做可以避免这种事情发生,以及如果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等。

通过循序渐进地启发孩子,并在孩子的提问与回答中,及时纠正、补充,使孩子了解正确的安全意识和科学的防范措施。

只有这样,在我们不能时时刻刻护孩子周全时,他们也能懂得识别危险、知道自己保护自己或者如何寻求有效帮助。

作者简介:无妨,且将新火试那新茶,趁诗酒年华,反正山高水又长,大可任性嚣张。

阅读8852
举报0
关注卡娃微卡微信号:kawa0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卡娃微卡”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卡娃微卡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卡娃微卡

微信号:kawa01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