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贾家庄传奇:一个写满奋斗故事的村庄

作者:山西晚报 来源:山西晚报 公众号
分享到:

10-08


挺括的行道树、笔直的大马路、高档的四星级花园酒店、装满历史的展览馆、废旧砖窑改造的生态园、聚集各地小吃的特色商业街、水泥厂改造而成的贾樟柯电影艺术中心和种子影院、民国建筑风格的“作家村”……这里是山西省汾阳市的贾家庄村,一个不算大的村庄。贾家庄村总面积4.2平方公里,居民800多户,近3000口人,确实不算太大。但是提到汾阳市贾家庄村,名声却不小。


从上世纪50年代山西省第一任省委书记陶鲁笳开始,一任又一任,一级又一级的领导们都视察、走访过贾家庄村。


郭沫若、马烽、谌容、乔羽……老一辈作家都曾在这里留下生活的痕迹,并与这座村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进入21世纪,更是有贾樟柯将这里当做自己的大本营,不断将故乡的风貌展现在镜头里,并把贾樟柯国际艺术中心建在了这座村庄里,不断开展各种艺术活动,将贾家庄、将汾阳市展现给世界舞台。


这座村庄到底有怎样的魔力,让人们对它投以如此多的关注。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山西晚报记者走进贾家庄村进行了探访。


9月中旬,山西晚报记者在贾家庄村的村史展览馆里看到了当年村民居住环境的场景再现,低矮破烂的房屋,破衣烂衫的村民,最糟糕的是建在盐碱滩上的村庄,土地没有产量,生活没有来源,日子苦不堪言,于是有了“有女不嫁贾家庄,嫁到贾家庄受恓惶”的民谣。


这个在当地穷得出名的村庄,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能量爆发,发誓要摘掉穷帽子,改变旧村子。搞起了互助组,用100把镢头开始刨穷根。从互助组、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开始一路飘红,从山西农业战线的先进单位,到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在苦难中靠着集体主义精神斩断穷根的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真正的走向了共同富裕。


邢利民是贾家庄村改革开放40年中最重要的“领头雁”,贾家庄村原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一个43年来在贾家庄领导岗位上工作的老党员,他又是如何评价贾家庄的这40年呢?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走出一套贾家庄模式


  

1950年出生的邢利民,从小就看着爹妈早起晚睡,扛着镢头,推着小车去种地,还带着他参加合作社的会议,大家为了集体利益出谋划策,甚至还有吵架拍桌子的场面,不管是啥,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大家,这些都给了他深刻的记忆。1976年8月,26岁的邢利民当上了贾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开始在全村发扬老一辈人艰苦奋斗、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


1979年,贾家庄粮食总产量达到176万公斤,比1976年提高46%;多种经营收入53万元,社员人均收入比1976年增加了三分之一。当年冬天,贾家庄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受到国务院嘉奖,邢利民代表贾家庄光荣出席了在北京隆重召开的全国农业战线先进单位表彰大会。改革大潮席卷而来。1982年,汾阳318个村就有312个把土地全部放下去,全县只剩下了贾家庄等6个村没有下放。


不到30岁的邢利民,遭遇了从来没有遇到的压力。贾家庄走了30多年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靠着集体主义精神让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怎么改?


在这个问题上,邢利民没有急躁,观察思考了一年,派出三支队伍出去搞调查,自己则直奔省城找著名作家马烽商量。“咱当干部的,做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千万不能一刀切,或者切一刀……”马烽的话给了邢利民主心骨,他知道该怎么办了。


回到村里,连续三天三夜的大讨论之后,贾家庄人达成了共识:贾家庄要改要放,一窝蜂作业的生产方式要改,集体统得过死的权力要放;改、放不赶风头,不追时髦,从本村实际出发,坚持集体经济为主,共同富裕的方向不能改,集体大中型生产资料和固定资产不能放。于是,贾家庄村实现了有别于其它村的“三田到户、一集中、五统一”的经营管理办法。


具体做法是:“三田到户”是指每人2分自留地,1分饲料地,6分口粮地,按人计算,承包到户,由农户自主经营。“一集中”是指责任田2148亩,连片集中,按劳动力能力承包。“五统一”是指集体统一机耕、统一调种、统一排灌、统一植保、统一收打。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农机、机电部门则由村委统一管理,实行专业承包、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贾家庄村实行了一场有别于其他村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初,并不被看好的这样一个不彻底的做法,在几年之后便得到了各方称赞和认可,更是给贾家庄未来三四十年的发展打下了最为坚实可靠的基础。“集体没有土地,啥都办不成。”邢利民的心里,家就是集体,集体就是家。“不保存集体经济,就发展壮大不了,向心力、凝聚力就不存在。”



干部不能有私心 

集体不能没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贾家庄村里每天都是早晨六点,干部们就开始催社员们上工上地,如今土地下了户,集体财产也承包经营了,干部们也闲下了。邢利民召集两委干部让他们也自己忙自己的事,找点发财致富的路子。可是30年来已经养成的习惯很难改,村里的日子还照旧。虽然国家政策放开了,可是大家还是不敢大胆搞经营。搞企业可不比种庄稼,需要资金、眼力、技术,扒拉土疙瘩的庄稼人谁都不敢贸然去闯。“那就我先来吧,成功了,大家都试着做,失败了,我担着。”说干就干的邢利民很快在贾家庄办起了“贾家庄曙光塑料厂”,开业还整了个不小的动静,为的是让村里人知道,致富这件事不能再等待观望了。有了带头人,大家也就不再犹豫了,很快木器加工厂、农机修理厂、奶牛场、运输队相继开办起来。1983年,贾家庄人均纯收入仅300元,1986年就达到了600元。


收入翻番是件好事,不过邢利民却高兴不起来。他从中发现,干部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党员干部门路广、办法多,经营的小企业都赚钱,已经跨入了万元户行列,有的甚至更高;村里的能工巧匠、有手艺、有技术、能施展本领的人也大把赚钱;村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年收入不到1500元,生活最困难的是在地里“死受”的种田人。村里干部比这些种田的村民收入高出了八九倍。另外村集体收入也太少,入不敷出,为村民服务的经费都没有。过去贾家庄村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集体观念很强。如今,群众说的是“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有本事的撑死,没本事的饿死”。


村庄不大,闲话不少。听着这些议论,邢利民心里犯嘀咕了,党中央号召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为的是共同富裕,如果党员干部只管自己发财,不管群众生活,那还要党员干部干啥?邢利民又坐不住了,开始到处考察,去那些搞得好的农村去看看。七天转了三个省,天津大邱庄的经验让邢利民最激动,从大邱庄考察完,他认认真真地把“共同富裕”写在了心里。回到贾家庄,他就琢磨着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反正要上赚钱的项目,村里没钱等于没脊梁。集体没经济,就搞不好一个村子,想搞好一个村子,干部不能有私心,集体不能没经济。还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谈起当年壮大集体经济的想法,邢利民总结说。“党员干部把自己手里的厂子统统交给集体,我先带头,曙光塑料厂从此归集体。如果党员干部都有自己的厂子,自己的自留地,自己的事还干不完,哪里有精力去干众人的事呢?”从大邱庄考察回来,考虑了多日后,贾家庄村的党支部会议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幕,邢利民的一番话说出来,会场上鸦雀无声。大家辛辛苦苦从无到有办的厂子,好不容易都挣钱了,说让归了集体就归?邢利民做这番决定之前,对贾家庄村干部们的觉悟是心里有数的,不过这也不是为难人的事,全看个人决定。当天,7个村干部办的塑料厂、木器加工厂、农机修理厂、承包的170亩地都拿出来了,低价折给集体。村民赵万祯承包的农修厂已经初具规模,他见邢利民和村干部都退出了自己的厂子,也找到邢利民要退自己的厂子,条件是要邢利民介绍他加入党组织。他说当贾家庄的共产党员,值!


从此,“亏了我一个,富裕全村人”就成了贾家庄村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



碰到南山不回头 

谋下的事必须做



“我就是碰到南山不回头,谋下的事必须做。”邢利民笑声爽朗,“老百姓,百人百性,都满意是不可能的。年轻的时候有些事情是有点固执己见,等大家都同意了,就啥也做不成了。你看见刚进村的那个水塔了吧,1978年,准备修水塔开支部会议时,12个支委有8个不同意,还有两个年轻的想支持我,但是看着这么多人反对,也不敢吭声了。”


贾家庄村在汾阳市处于地势较低的东部,当时村里有一处浅水井,水井跟前有厕所、粪堆,只要遇到下雨天,井水肯定是被污染的,人们吃的也不卫生。到了冬天,下点雪,再加上挑水洒出来的水冻成冰,如果家里男劳力出门打工,女劳力挑水就总有人摔倒受伤。


邢利民出于卫生和方便考虑,准备建一座水塔,改善村里吃水,结果村支委多数人不同意。“有的人还喊口号说‘坚决不同意’,还有人说‘有钱也不修’”,面对几乎都不同意的局面,邢利民最后说,大家集中反映的是缺钱的问题,钱的问题我来解决,水塔还是要修。村支委的老人们一听,扭头就走,还倔巴巴地撂下一句话:“吼我们来干啥。”


“农民是说现实的,干部要有发展的眼光。如果跟老百姓一样了,还要干部干啥。”邢利民说。


从1986年干部们把各自办的企业退回集体后,大家的心就又重新拧到了一起,开始琢磨如何能让集体经济实现大发展。又是派人出去学习,又是对外招能人,还由村党支部挂帅成立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统一组织和协调全村的集体企业。原来集体的小作坊、小加工摊点重新整改,利用旧有资源开办新项目。花卉场、蛋鸡养殖场、造纸厂、食用菌场,加上塑料厂、木器加工厂、农机修理厂等,仅仅一年时间,全村集体企业就发展到11个,上交集体利润也由1万元增加到10万元。


贾家庄人办企业的经验越来越丰富,率先改造村里的造纸厂,短时间内就将一个最初只能印刷材料和报表的小摊子,改造成了年产瓦楞纸700吨,年产值40万元,上交集体利润5万元的规模型企业。1987年到1989年,村里先后筹集资金200万,对5个集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使这些企业都达到了一定规模。从1986年到1990年,经过4年多稳扎稳打,贾家庄村办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到17个村办企业,固定资产达到550万元,流动资金500万元,总产值达到1600万元,企业利润达到170万元,从业人员500多人,占全村劳力的60%。初步形成了集体经济唱主角、个体经济作补充的农村经济新格局。“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基础,就想搞高科技,就想爬到制高点,让他们追也追不上。”邢利民干劲十足,准备带领着贾家庄村再好好发展发展集体经济。“于是上了二茂铁、激光全息、养甲鱼。”二茂铁化工项目起初还不错,可是睡下觉老觉得这个项目不踏实,万一出了事,能把这个村都炸平了,一想到这儿,就睡不着,第二天爬起来,就把这个项目停了。激光全息技术不在自己手里,看着热闹不挣钱。折腾了一段时间发现村里不适合搞高科技,搞高科技需要一大笔资金养活这群人,农村的人才、技术、资金都跟不上,搞不成高科技。这就又琢磨着干点其它能赚钱的项目。1995年当上了全国劳模,国家给了这么大的荣誉,咱就还得做大贡献啊,通过考察,觉得水泥项目不错,经济条件好了,大家都要盖房子改善居住条件,水泥应该是不缺市场。”



办企业壮大村里经济 

集体主义精神大爆发


  

那个时期正是国家紧缩银根,市场销路不好,村里投资的企业都出现了发展困难的窘况。企业不办吧,村集体投资的几百万就打了水漂,而且集体没有经济支撑,谈不上共同富裕,更不可能为大家服务。邢利民思考后,看中了水泥市场,并且考察一番后,决定上马年产10万吨的特种水泥厂。这个决定立马炸了锅,大家都觉得想得有点大,这项目投资大、周期长,搞不好就是鸡飞蛋打。


邢利民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在党员干部会上宣布,水泥厂办成了,见效了,全部归集体;如果失败了,一切债务由他自己承担。于是,水泥厂轰轰烈烈开始建设了,在建设水泥厂时,贾家庄村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再度爆发出巨大能量。


贾家庄村有一个“18·18恒记展览馆”,是对贾家庄特种水泥厂历史的记录。“18·18恒记展览馆”是原来水泥厂的厂房改建的,这两个“18”是有意义的,水泥厂建设花了18个月的时间,从建厂到转型,水泥厂为村里经济腾飞创利了18年。


1995年6月10日,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后,贾家庄10万吨特种水泥厂正式奠基。建设这样一个规模的水泥厂,按照国家正常预算需要5600万元,3年,实际上18个月后这座水泥厂建成时花掉的资金不到3000万元。“那时我们全村人都为修水泥厂捐款,一块两块都有,80多岁的老人都把自己仅有的几块零花钱捐了;砖头石块、锅碗瓢盆、桌椅板凳,大家啥都捐。冬天怕水泥冻了,妇女们缝被子捐给水泥厂。村里人只要有点时间就往水泥厂的工地上跑,拉砖、和泥,有啥活儿干啥活儿,都是义务工,没人抱怨也没人提报酬,村里从干部到村民,大干快上。这股子精神头不仅鼓舞着村里人,就连外地请来的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外乡人也一并被感染着,鼓足干劲儿加入其中。18个月后,贾家庄特种水泥厂提前一年多竣工,节约资金两千多万元。


水泥厂投产不久,效益就显现出来了。“厂里的水泥根本不愁卖,总是提前一年就被预订了。村里要办点啥大事都是找水泥厂,每年给村民们发放的福利都是从水泥厂出。家里的米面油基本吃不完,都是水泥厂发的。”贾家庄村民李晓萍说起那段岁月,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水泥厂改变了村里人的生活。水泥厂的家属院就建在贾家庄村最宽阔的一条路“腾飞路”的东端,与这条路衔接的另一条马路凸出的一面山墙上醒目地写着“共同富裕”四个大字。“共同富裕”在贾家庄人心里从不是一句写在墙上的口号,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村委会党员干部们的这份承诺。



村庄建设得越来越文艺 

文化旅游事业蒸蒸日上



水泥厂刚刚投产,邢利民又整出了一件新潮事——在村里建个公园。“那些地都不能用了,没法种庄稼了,我就想着在村里建个公园,将来富裕了,农民也有个溜达处。”邢利民说的是当年贾家庄办砖厂、铁厂等企业占用的土地。邢利民找了专业人士,想让人家给规划设计一下,结果专业人士说:“你快不用瞎折腾了,人家谁去你家村里逛公园了。”专业人士请不来,邢利民开始自己琢磨如何改建的问题。“我老远看着砖窑像棵大树,就种棵大树。坐在砖窑上,看见原来的晾水池像个八卦图,就改成个八卦湖。”


“你建公园,村民们能理解吗?”山西晚报记者问。“当时是1998年,还没有提出什么旅游概念,就是觉得土地不能浪费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会儿没有超前的思想,不往前想就落后了。后来又盖四星级宾馆,一个村里盖那么高级的宾馆干啥,谁还能想到贾家庄能成了旅游的地方?”邢利民说,干部就是要有超前的眼光才行。“有些事情,想得通要办,想不通也要办,干着干着就想通了。”


邢利民站在办公室说得底气十足:“长官没意志,就办不了事。只要抱定让全村共同富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变,就没啥怕的。”


曾在贾家庄镇当镇长、书记的吕建英也在邢利民办公室,听了山西晚报记者的问题,补充说:“村里办的事情有利大家了,慢慢地也就没有闲言碎语了,村委会的公信力自然而然就强大了。这村里人特别齐心,村里人听有水平的人的讲话,也听多了,觉悟不一样,当干部的不敢信口开河。就拿开会这事说吧,在贾家庄村说了九点开会,九点保证齐刷刷地都坐好了。而且,好些村里的事情,根本不用人安排,大家都知道该咋做,比如,冬天下了雪,全村人不用通知,早晨五点就开始有人出来扫雪了。几十年如一日,其他地方根本做不到。”


有了水泥厂18年的良好运转,贾家庄的集体经济日益壮大,为日后贾家庄村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奠定了基础。


贾家庄村2004年建起了占地6.88万平方米的文化体育广场;2006年优化整合资源,成立了腾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了山西省首家生存拓展培训基地;又投资近2亿元建起了一座四星级的裕和花园酒店,高尔夫会所、贾家庄村史展览馆等新型项目,为贾家庄第三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5年以来,面对产能过剩、传统产业亟待调整的新形势、新压力,贾家庄调整产业结构,上马了三晋民俗文化体验地——贾街。同时将旧的水泥厂生产线改造成为恒鼎工业文化创意园,一个独具特色的“乡村798”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著名导演贾樟柯也在这里利用旧的车间厂房,建设电影艺术中心和种子影院,中国第一个建在村庄里的艺术影院即将与大家见面。


贾家庄村的精神一直深受各方关注,一些文化名人与这里都有不舍的情缘。贾家庄村刚刚建好了一处作家村,将为作家们提供优美静谧的创作环境。贾家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升级为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了“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的“创业孵化基地”。


目前,贾家庄村已形成以混凝土和预制构件为产业链的恒鼎建材公司;以酿造加工和酒类开发为产业链的盛世酒业公司;以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为产业链的绿色农业公司;以生态旅游和拓展培训、休闲娱乐、会务餐饮为产业链的旅游开发公司。全村集体固定资产突破6个亿,全村所有劳动力都转移到四大产业中,家家户户实现了亦工亦农,同时还帮助解决了周围邻村500多人的就业。


近年来,集体先后为村民建起了幸福苑小区10幢五层居民住宅楼、实施了打井饮水战略工程、高压线路低压电网的改造工程、拓宽了腾飞路、富民路、青年路三条高标准文明街、改扩建了中心小学、幼儿园、建起了益智图书苑、卫生院、高标准的垃圾回收站、污水处理站。每年过节都要向村民发放各种福利儿童教育、老人养老、村民卫生保健都得到了更高的保障,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41.6%,每个人都生活在优美舒适的花园中。


“我们村里地下没挖的,地上没抓的,又不靠着大城市。发展到今天,我骄傲,我自豪。这么说,是不是不合适?”几十年来,邢利民都没怀疑过,突然对这句“我骄傲,我自豪”有点忐忑,怕自己这么说有点张扬。


“我骄傲,我自豪。”不仅是邢利民心里的自豪感,也是贾家庄村人心里都有的自豪感。每一个将自己家园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的人都会打心底说出这句话的。


推荐阅读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雅丽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曹锐


阅读8439
传奇 故事 
举报0
关注山西晚报微信号:shanxiwanbao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山西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山西晚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山西晚报

微信号:shanxiwanbao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