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致父母:假隐忍,不如真生气!会表达比不生气更重要!

作者:临海教育 来源:临海教育 公众号
分享到:

10-10

开学之后,很多家长和孩子的“大战”又开始了。


每天起床,孩子拖拖拉拉;到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做作业磨磨蹭蹭……很多家长一开始还秉持着尊重孩子的原则,强压怒火,尽量给孩子自由,最后还是忍不住大吼了孩子一顿。可是吼完,家长们很快又内疚起来,担心自己的怒气会伤害了孩子。


孩子磨蹭还是小事情,家长的状态倒是更让人担心。






忍而不发,让家长产生牺牲感

很多家长都有这种经历——孩子调皮不听话时,特别想发脾气,可是又想着专家们说,要对孩子和善,不要对孩子发脾气,发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所以就算有了脾气,家长们也总是倾向于忍着。


但是很奇怪,脾气总是越忍越大,一开始可能还是丁点小事,忍到最后反而不可收拾了。


事实上,忍而不发,常常让家长产生一种“牺牲感”。这种牺牲暗含着“我都已经为你付出了那么多,所以你必须要听话”的逻辑,也就是说这种牺牲背后,藏着期待。


所以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家长就会产生更大的愤怒。愤怒在牺牲感中不断积累,就像摇晃的可乐,它摇晃得愈久,阀门也愈容易冲破,而当阀门打开,更大的愤怒也喷涌而出,淹没自己也淹没孩子。


忍而不发,只会给孩子造成混乱

强忍愤怒,就是怕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创伤,但很多时候,虽然没有发脾气,但这种所谓“隐忍”却给孩子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一个人明明很生气,却要装作不生气,这可能吗?脸在发怒,口却不言,会让孩子迷惑不解:妈妈究竟怎么了?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


往往“隐忍”的家长以为自己没有发脾气,但这种生气的状态却从他们的每个毛孔里散发出来。每当这个时候,屋内就弥漫着一种低气压,让人闷得喘不过气来。


对一个思维还不够成熟的孩子而言,这种欲说还休的状态、欲理还乱的滋味,实在太费解,也太难受。



忍着不发,忍出内伤

忍着不发,不光伤害孩子,更伤害自己。


人的情绪必须充分流动起来,才能保持身心健康。脾气不会因为我们的忍耐,就消失不见,它会慢慢积累,而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所有的负面情绪就会一次爆发。就如同埋地雷,埋得越深越久,伤害力就越大。


如果一味隐忍,不只是会影响心理健康,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身体。


我们有权发怒

读到这里,很多家长也许会感到两难:无所顾忌的发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但一味地压抑,也会伤害孩子和自己。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其实,情绪本身就是个波动的曲线,有正面,也有负面,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情绪发展过程。负面情绪不是一个贬义词,就如同鱼能游水、鸟会飞翔、人能感觉,我们有时会快乐,有时会忧伤,有时也会愤怒。


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们的正常情绪,他们的存在都合情合理。喜悦、愤怒、高兴、悲痛……这些情绪没有高下、好坏之分。


我们喜悦时笑容满面、手舞足蹈,为什么愤怒时就不能怒发冲冠、捶手顿足呢?所以,当愤怒来了的时候,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孩子面前呈现自然的情绪——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也有疲累,也会生气,也有伤心难过,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状态才会最真实、最自然。


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在教养过程中才不会有那么多的压力和负担,才能更轻松前行。


并不是所有的脾气都会伤人

“接纳自己会生气这件事”之后,我们要做第二件事,区分发怒的错误姿势和正确姿势。发怒不等于怒吼、怒骂、歇斯底里……


人们在遇到情绪和人际冲突时,有几种不恰当的表达方式:

第一种是指责型,这类表达方式带有攻击性:“都是你不好,都是你不对,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第二种是讨好型,这类表达方式带有委曲求全性:“都是我不好,我错了,我怎么没有想到呢,我应该那样的。”


指责型在表达感受时,总是忽略对方的感受;讨好型在表达感受时,总是忽略自己的感受。这两种表达情绪的方式都是不良的,不利于解决问题和情绪疏通。


我们不赞成乱发脾气、指责型的人,也不赞成隐忍不发、讨好型的人。


发脾气的时候要考虑到一致性表达,即表达自己的情绪,应该兼顾自己的感受、别人的感受和情境。


发脾气时,我们说的不应该是:

你怎么这么调皮不听话啊?(贴标签)

我已经和你说过很多遍了,为什么还要去做?(翻旧账)

你太笨了,把我的脸丢光了!(侮辱)

你这个样子,将来连饭都吃不到口!(预言)

闭嘴,吃的饭!(霸道)

你怎么一天到晚给我闯祸!(控告)


贴标签、翻旧账、侮辱……这些都是没有顾忌孩子感受的表现。我们不要去攻击孩子的人格和尊严,我们只需要讲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能达到好的发脾气效果。




表达感受的正确姿势



父母可以使用“我-信息”代替“你-信息”,来表达感受。


所谓“你-信息”,传达的主语是“你”“你必须”“你应该”,这种表达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指责。


而“我-信息”,传达的是“我”的感受和想法——让孩子明白,他的存在,对爸爸妈妈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表达感受:“我觉得不快。”“我觉得烦躁。”


如果你觉得这样还没办法缓解情绪,我们也可以用更强烈的话来表示我们的恼怒:“我生气。”“我很生气。”“我非常生气。”


有时,只要我们把我们的感受讲出来,便能阻止孩子的“坏”行为。


但也有很多时候,我们光表示“情绪”,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得把发怒的缘由说出来,说出我们心中的反应:“因为……所以我很生气!”


这种方法能使父母消除怒气,也能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真实感受,以及父母生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同时,我们也向孩子示范了,如何表现怒气的安全方式。


当我们平静下来时,也要记得重新和孩子联结。让孩子明白,我虽然对你的行为生气,但是我的爱不会因为生气而减少。



当我们不再害怕自己的怒气,能够坦然的正视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也就能够坦诚地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一个准许自己发怒的母亲,才有可能准许儿子有同样的情绪;一个认可自己悲伤情绪的父亲,才更可能坐下来细细聆听女儿的悲伤。


也唯有如此,我们和孩子的心理,才会更健康。


编辑墨池   监制昍朤

大家都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墨池学院!

阅读8158
举报0
关注临海教育微信号:gh_868620bd33d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临海教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临海教育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