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张华立:电视文艺一定将为人类文明永续光辉

作者:湖南卫视 来源:湖南卫视 公众号
分享到:

10-12


六十年荧屏华章,十二届金鹰盛会。

回头已是一个甲子,中国电视文艺面临新时代浪潮的挑战,能否续写大众宠儿的故事?

电视、电视文艺的过去与未来,是每个从业者都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亦从此出发,或许能为思考电视未来提供一种可能性。

本文为《中国电视文艺通论》综论,该书向中国电视六十年献礼,将在本届金鹰论坛发布。 


作者:张华立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总编辑。



中国电视从不可一世变得步履蹒跚花了60年,未来还要多少年,它真的就会完全退休呢?我是一个有32年从业经验的电视人,经历了中国电视发展的黄金时代,如今又时时感受着电视影响力急剧下降的残酷现实,不免产生五味杂陈之想。波澜壮阔的电视进化史虽然不足百年,其影响远非这本书所能述尽的。而关于电视的故事及其面貌,其浩荡曲折,其妖娆斑斓,它一时集万千宠爱,一时又遭尽鄙视,如同镜头剪辑方法的不同,我们每个评论者都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叙述。


它常常让我疑惑,电视到底是什么?电视算不算艺术?或者说电视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


按照经典艺术门类的界定方式,传统精英知识分子对电视艺术颇有不屑,业内论者也多踌躇不决。然而事实不能罔顾,自从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第一个电视节目以来,电视就以一门完全颠覆传统的艺术方式,简单粗暴,野蛮生长,迅速渗透到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间接的审美引导,还是直接的情感体验,都大范围地持续实现着艺术的本质功能,中国电视文艺发展的60年,无疑是电视艺术灿烂绽放的60年,特别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宏大布景,电视艺术的舞台享受了其它艺术从来不曾有过的掌声,我相信,多年之后,后人在撰写这100年艺术史的时候,电视艺术的章节毫无疑问将会置顶安放。



一、电视艺术是一门革命性的综合艺术


深夜,星空灿烂。远古部落的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对浩瀚无垠抽象的恐惧,对牛羊稻谷具象的祈求,对男欢女爱不可思议的沉溺......人类艺术的种子一直匍匐在熊熊的火光之下。伴随着欲望、迷惘、奋斗,所有的引吭高歌或喃喃低语,或慰藉期盼,或虚构刺激,虽然各种方式和符号充满隐喻,但不变的是情怀,它引领着各类艺术沿着时光长河纷至沓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创新与嬗变都来自于工具也只有工具的创新,因为仪式的变迁,使得心灵夜空的场景不断迭变,而我们的心灵,其实一直和那颗种子与火光在一起,痛苦而欢愉地生长、燃烧。


今天,艺术大约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以绘画、雕塑、建筑、书法、摄影等为表现的造型艺术;第二类是以音乐、舞蹈、曲艺为表现的表演艺术;第三类是语言文字艺术,以文学为表现;第四类就是综合艺术,包含了戏剧、电影等,而电视艺术,就是新晋的最具覆盖性的综合艺术门类。


相对于戏剧和电影而言,电视的综合性内涵要丰富得多,首先,它参照和融合了其它艺术形式,例如从文学中吸取了叙事的方式和结构,从戏剧中吸取了演员的表演方法,从绘画中吸取了构图和色调,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从电影中吸取了镜头语言的规律等等。其次,它还可以是其它艺术品类的简单组合和再现,例如在综艺晚会中独立的音乐和舞蹈节目,依托可视化技术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客观地说,随着直播虚拟技术等新科技不断加入,电视在艺术形象塑造以及情感表达上的独特优势越来越明显,由此也创造出电视独有的审美特征和内容范式。


回顾电视的历史,最初的发明绝对不是为艺术而来。科学家们将电磁波原理转化为一系列应用的探索中,电视的雏形可能就是视频通信的设想,动机来自现实生活中真切的愿望,那就是“看到远处的人”。这一视频通信的初心直到今天仍然还因为居高不下的成本而没有全面普及,反倒是基于电视的应用一发不可收拾。人们想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内容类型越来越丰富,从新闻纪实入手,逐步再洐化出戏剧虚构和场景再造。


基于对历史的惯性认识,人们很容易接受电视作为媒体形态的新式存在,而对于电视本身归为艺术充满不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来没有哪一种艺术是从降低信息编码解码的难度开始。


人类艺术型态的演变史本质上是信息技术的革命史,艺术样式尽管表现手法不同,但大体上都需要一种特定的信息编码系统,审美体验的建立必须依赖于特定的技巧学习和训练,因此普罗大众通常不会是这些艺术活动的主要对象。但是,电视应用技术史无前例地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动态影像表达的直观形式,极大地降低了受众的观赏门槛,而源源不断的内容供给,又加大了观赏活动的频率,使电视成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与大众亲密接触的艺术样态。


艺术之路从来都是由大众而小众的专业化模式,创作者与欣赏者在审美体验中的一致性决定了曲高和寡的局面,然而电视手艺却反其道而行之,放下身段先来适应大众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专业化的方法,通过调节大众情绪再来提升审美层级。这种迎下而上的文化逻辑与其它传统的艺术种类相比自然显得另类新奇。


电视文艺的另类之处还在于它的创作过程糅合了受众表达,带动了前所未有的参与规模。区别于传统艺术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基本上为个体作坊的创作模式,电视则根植于工业化时代,属于集体化创意和生产,其制作、传输、播出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周密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要求,整个过程需要大量不同工种的专业人员参与。


一部剧、一档大型电视晚会或户外竞技真人秀的节目,可能会有成百上千名制作人员各司其职、投入其中。电视节目的逼真呈现,也离不开真实的观众作为演员参与,电视活动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组织模式,需要及时地调动庞大受众资源进入制作阶段。这种参与开放性的结构塑造了一种互动的表达关系,突出了电视文艺在引导和传递大众情绪的特殊价值。艺术的起源都来自技术和工具,但最终的艺术价值,与创作者自身的天赋异禀密不可分。尽管电视工艺同样需要台前幕后人员的精彩表现,然而个人色彩并不浓厚,与同是视听综合艺术的电影大相径庭。

从这个角度来看,电视的媒介属性在人们印象中总是大过艺术表现,似乎被理所当然地视做一个展现天赋的舞台,而不是充满天赋技能的行业。


简言之,经典艺术充满着私人的元素,而电视艺术从一开始就颠覆了这个规则,它包容了当今社会的一切,特别是社会权力,这是它对艺术史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



二、 电视艺术是当今第一艺术


依照艺术演化的历史,绘画、雕塑、建筑、舞蹈、音乐、戏剧被公认为六大艺术,在电影横空出世后,电视被恳切地冠以第八艺术的头衔。事实上,艺术归根结底是人对世界一种精神把握的方式,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会自然催生出一种主流的艺术形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意识形态的需求。比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的小说。


在今天,电视毫无疑问是最为主流的艺术形态,堪称第一艺术。


首先,它拥有前所未有的视听表现方式,大众共情的感染力史无先例。从语言文字的产生、印刷术的发明、电信革命、计算机的诞生、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极速扩张,到人工智能的新算法时代,每一次信息科技的革命,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态。新的技术创造新的物种,赋予它表现力,也给予它开宗辟世的文化权力。


电视艺术几乎用电子成效涵盖和包容了所有原来的艺术分支,要么将其要素作为电视形塑能力的构成部分大行其道,要么将其整体移植为电视的一个品类加以艺术重构而重装上阵。前者如把视觉造型、表演、文学等艺术形式化为己有,在屏幕再现还原;后者比如说电视剧,完全就是长篇小说电视化的结晶。可以说,电视文艺不仅是综合艺术,而且越来越像一门母艺术,融合了各门类艺术的基本原理,通过灯光、舞美、动画、蒙太奇等新兴视觉造型手段,形成了电视独特直观的审美原则,也造就了情绪感染的最佳即视效果,同时创新的技术应用又带动了其它艺术品类的现代化蜕变。


其次,它具有前所未有的传播影响力,为情感大面积共鸣统一了时间维度。电视是单线程的时间艺术,永远处于直播状态,可以即时反映过程,可以同步推送情绪,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大众传播工具,随着卫星和有线网络的覆盖拓展,理论上电视信号可以无处不在。翻看人类文明史,虽经万年时间,却在其间99%的世界里,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仪式,可以将一个形象‘一个声音’一些意义组合起来,跨过疆域,超越文化,让数以亿计的人们同时感受,共享欢喜或者悲伤。这是宇宙星球里无与伦比的形塑存在,它的感染力、号召力、想像力,无疑都达到了地球文明的顶峰


当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现场画面在地球上同步直播时,对于大众心理的震撼可以说远远超过任何文学巨匠的描绘和戏剧大师的演绎。物理覆盖的到达广度和声画同步的内容深度,带来了电视对观众的历史性影响。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传播影响力,使得电视艺术具有了特殊的话语权,也承载了巨大的社会责任。


电视文艺成为第一艺术自然是历史的选择。虽然有电影在前,第一个使用镜头语言表达,在视听艺术上为电视开路;也有广播电台先声夺人,第一个将信息以无线电波传遍世界,在传播模式上为电视树立标杆。但是,电视最终还是依靠技术优势后来居上。相生相伴,电视文艺的第一艺术地位本质上依托于电视的媒体属性,某种意义来说这也仅仅只是工具的胜利。


电视体系以卫星、无线、有线、微波等多重传输技术手段组成一个中心化的信息网络,在信息连接能力上前无古人,内容分发效率大大超过纸质印刷出版,而即时传送的能力也具备了制造大事件聚焦注意力的前提条件,这一属性通常被广告商所看重,为电视行业的商业化运营提供了解决方案,客观上又促进了电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正是因为附着在如此强大的生态系统里,电视文艺内容拥有了其它艺术品类难以企及的仪式场景,满足了群居社会对于灵性共情的巨大需求,从而也让自身掌控着这个时代最为主流的对话形态。



三、电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从艺术属性而言,运动性、逼真性、综合性、假定性、表演性、参与性等要素构筑起电视艺术的美学体系,也由此形成了审美体验的工艺标准。但是,区别于在漫长岁月中才逐步演化成熟的其它艺术形态,电视扮演的毕竟是一个速成的全能英雄,单一的技能层面很难从根源上解释这一现代化产物,为何深受大众喜爱,迅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基于对未来的担忧,我们也希望或许能找到一个路径,可以理解下一步电视的嬗变逻辑,预测电视行业在未来大媒介环境中的转化方位。


在我看来,电视文艺的本质特征在于仪式感的场景消费,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乎着一场“仪式”大革命。仪式,源于远古人类的祭祀需要,也是千万年来篝火映照的心灵祈盼。仪式的内容设计是一种政治化、社会化的行为艺术,通常都是特定的程序化安排,包含了原始歌舞表演的内容,也在服饰和造型上动用了超越日常生活的元素来营造特殊氛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管是部落,宗教,乃至后来的国家,都会主动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包括娱乐消遣的集会,设置仪式来动员感召民众,进行意识形态的教化。作为集体意绪的主要表达方式,仪式内容的安排越来越多,也逐步朝向严肃和娱乐两极分化。

偏于娱乐的仪式,由于加重了艺术表现的色彩和审美体验的成分,慢慢转化为专业化的艺术形式。


这种自古延续而来的仪式消费需求,来自于人们对外围世界不确定的心理压力。人们希望自已得到认同,希望能够进入集体,希望自己的情绪可以宣泄和释放,而参加仪式无疑可以满足这一需求,也是保持与社会密切联系的主要管道。电视节目为什么制造现场仪式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由来已久的心理传承。为什么是电视文艺带来了仪式大革命呢?这是由于电视的属性与此天然契合,放大了仪式文化的情感力量。


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从符号学美学出发,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品就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从原始民族的礼仪到文明社会的艺术,无非都是人所制造和使用的符号,艺术活动的实质就在于创造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而电视借助视觉造型和音乐等元素,充分挖掘和放大了符号形式在节目中的呈现,从而也放大了这种仪式的情感价值,使其更能奠定仪式本身在塑造社会精神文化中的地位。


除此之外,电视的技术超越其他艺术形态,第一次突破时空局限,将仪式感消费的功能拓展到史上最大的水平。在电视出现以前,由于各种各样的限制,人类艺术的仪式性表演和观赏必须是现场同步的参与性活动,这些艺术表达不免局限于点状和片段的状态。显而易见,宫廷和权贵组织的文艺演出,目标受众自然不是寻常百姓,而专门化的表演,也常常处于一种稀缺的输出模式而与大众疏离。即便是今天,一个普通的县城,恐怕仍然无法提供演唱会、话剧、歌舞表演等高质量的文艺活动。


唯有电视时代,人们“到场”的成本持续降低,而受众规模的扩大,使组织优质内容的中心化效应大大溢出,边际成本越来越低,才算真正为普罗大众全面开启线性稳定的夜间精神生活,让丰富多彩的世界与屏幕前的每一个观众相遇,让一种观看行为浸入每天议程,为心灵的大范围碰撞书写技术和艺术融合革新的篇章。


电视娱乐是什么?好莱坞作家麦基认为对电视观众来说,娱乐实质上是这样一种仪式: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将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之上,来体验节目的意义以及随着对内容的见解而来的强烈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情感剌激,并且,这种感情会随着意义的加深而得到极度的满足。电视艺术,以仪式感文化为基本消费特征,推动大众文化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


“央视春晚”无疑是仪式感文化消费的一个典范,也是观察中国电视文艺的最好切片。央视春晚最初大受欢迎的原因在于集中提供了华人世界里新颖时尚的顶级节目内容,如美仑美奂的歌舞开场秀,层层筛选的曲艺作品和明星荟萃的歌唱。在春晚“一夜爆红”的节目和其中的流行元素,因为贴近百姓生活,反映时代特征,总能勾起人们共同的回忆和情感共鸣。


而央视春晚大受欢迎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在传播方式上的领先,它以现场直播为基本手段,多机拍摄,现场切换,同期录音,强化了“此时此刻”的概念,增强了观众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在具体操作上,如武警官兵和驻外华人机构的恭贺新春,零点敲钟,重要时事及相关人物的穿插出场等,渲染了除旧迎新这一特定的文化心理场景


历经34年的积淀,央视春晚在探寻节目内容和形式上带动了“直播晚会”的节目类型发展,在全球电视文化里独树一帜。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艺活动、联欢晚会,而是一个影响全球华人的重要文化事件,一个与放鞭炮、吃饺子等同的过年新民俗。作为一个电视晚会它创造了一个文化奇迹,完成了一个电视神话,究其根本,在于它演绎为一个普天同庆的国家仪式,从而让全体国民获得了一种集体记忆,这种仪式感的沉湎又催生新一年的关注与期待。


改革开放后的40年,才是中国电视正式起步发展并不断繁荣的40年。由于早期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看电视这个行为本身被国人视为一种特殊的经历,具有一种独特精神感受的心理体验。这种早期带有神圣仪式感的收看行为,与电视节目的播映机制相互影响,慢慢又具备了收看内容和时间点的对应属性,让大众与电视的约会意识强化,绝大多数现代家庭把看电视列入了每天的生活内容,形成为一种固定的具有仪式化的长期生活模式。伴随这一过程的展开,中国电视业一方面深入学习声光电技术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沉潜观众心理探寻,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电视题材,逐步建构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文化。


电视文艺也成为一种空前的影响力巨大的艺术形态,开始了其艺术价值在社会层面的原始积淀,影响着全国观众的情感意绪、心理结构与审美体验


从20世纪80年代未期,电视文艺作品就逐步担当起国人对重大事件的情绪输出期待,持续不断产生全民影响的现象级内容,例如《渴望》的万人空巷、《超级女声》的疯狂投票以及《人民的名义》的热议浪潮。可以说过去40年来,中国电视文艺受益于电视传播机制和集体生活传统的无缝结合效应,在社会共情的仪式组织层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电视艺术的未来走向


一场仪式大革命,让电视艺术依靠着一个中心化传播的电视网络,成为现代社会的情绪调节器。然而,电视属于直觉艺术,降低了思想性和艺术性,感官刺激效果明显,负面影响随之而来。


一方面,电视媒介扩大了“仪式”的分量,受众空前活跃,电视内容的影响日益扩大;另一方面,“仪式”的日常化,催生个性化需求,电视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也解构了“仪式”本身的严肃性。“仪式”大革命的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人类文明的解码从思想降维到了直觉。“娱乐至死”不是杞人忧天的口号,一旦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体验让位于单纯的视觉感官享受,电视的负能量也会因为它的强大传播效应而放大。低俗、恶俗、庸俗的内容,如果不加以警惕和控制,也很容易在收视率压力之下滥觞。


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电视追新的能力彰显越大,管控的成本也就越大。整体来说,电视文艺由于第一艺术的地位,一举一动都牵动社会的神经,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引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


现在,新的仪式大革命正在分裂,信息科技极速发展的步伐依然脚步匆匆,视频应用从互联网世界汹涌而来,电视,曾经的新媒体,退潮为传统媒体。这一次,去中心化的浪潮颠覆了电视为首的现代传播大格局。分布式的互联网技术,将信息切分在多重网络模式中,混合多元化的立体传播体系不用泾渭分明地筛选内容和受众群体,移动互联网在消费端完全打破时空局限,消解了原来客厅场景所带来的严肃性。


用户摆脱供给端的束缚,随时随地自由索取的行为,快捷夹杂着随意,便利丢失了尊重,多选造成困惑,对权威的需求让位于谁是权威的思辨。公众议题四处飘荡,在嘈杂的广场和私语的秘室之间切换自如,可以说,原来的秩序正在打破,新的秩序还在建立当中。不过,媒介流变的规律依然清晰存在,新的技术取悦人心的优势不可阻挡。所有电视从业人员心知肚明电视行业的颓势已来,主要佐证是电视台不再增长的广告收入和日渐缩减的观众群体。


以互联网技术构筑的互联网视频产品,不管是视频门户网站还是短视频工具和移动直播平台仍然处于难以盈利的状态,也似乎说明了电视和视频之间有着共同的消费市场,此消彼长的博杀烈度势必与日俱增,电视貌似在迷雾之中盲眼前行,而视频正手持红外装备步步推进。在中国作为舶来品的电视文艺,正处于将制作水准提高到了世界级水平的历史时期,但面对媒体环境的全新局面,不得不打足精神重新应对新的革命。


这一次,中国互联网应用的创新已经在全球领先,电视在新时代的蜕变也就失去了模仿学习的红利,我们必须学会自己掌控前行的方向。


电视的崛起是工具的胜利,它的衰败也是工具的悲哀。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自怨自艾不能阻挡太阳的升起。回归电视媒介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有两个维度,一是线性传播的时间维度,决定了价值取决于直播内容的重要性和首播内容的稀缺性;二是单向传播的空间维度,决定了价值必须依赖于内容输出的权威性。这两个维度的价值,实际上不可避免将融合新的媒体和新的技术。


延伸到电视文艺,属于它的选择仍是坚持内容创新,坚守仪式感消费的内容战场,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这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头部的现场直播,如演唱会、综艺竞赛、主题晚会、首映礼、表演秀等现在已经成熟的大型节目类型,同时也意味着不能抱残守缺,需要开发新的交互型内容来升级仪式感的审美体验。


李泽厚说:“当艺术品完全失去社会功用,仅供审美观赏,成为‘纯粹美’时,它们即将成为完美的装饰而趋向于衰亡。” 


传统观念上的电视艺术也许将趋向于衰亡,与此同时,也是前所未有地更加接近艺术的本质。这一点颇具自嘲的讽刺意味。演化中的电视艺术,极有可能将重新进入另一个新的艺术生命周期,一方面狭义的电视文艺伴随电视的命运走向转入更纯粹、更细分的方向;另一方面广义的电视文艺,也早已变形为视频文艺,进入了更为宽阔的历史舞台。


昼夜交替,浩荡不息。徜徉夜空之下,篝火旁的人们讲故事,编排戏剧,吟唱和舞蹈。今天屏幕边的人们,选择看电视,刷朋友圈,或者玩直播和短视频。不管如何,在貌似连接越来越密切的现代社会,孤独感却更加强烈,这就是我们的情感宿命:


我们追寻心灵启迪,沉浸于集体认同,都离不开仪式文化。电视内容的道统相较于去中心化的碎片依然发散着人性的温度,“此时此刻,所有人”,就是该道统不死的本质。


电视文艺开启的仪式大革命,曾经或仍然奠基着人类情感表达的高度,也植根于此,电视文艺一定将为人类文明永续光辉。


阅读10347
电视 文艺 
举报0
关注湖南卫视微信号:hunanws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湖南卫视”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湖南卫视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湖南卫视

微信号:hunanws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