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腾讯新闻“致敬深度”科技好报道评选结果公布

作者:腾讯科技 来源:腾讯科技 公众号
分享到:

10-16


深度报道是媒体天空中最闪亮的明星,是指引我们前进的路标。


10月16日下午3点,腾讯新闻“致敬深度”科技好报道分享沙龙暨第三季度颁奖仪式在京举办。来自新京报、财经杂志、智族GQ、36氪、界面、虎嗅等多家媒体的评委和嘉宾参加了本次活动。


由腾讯新闻发起“致敬深度”科技好报道评选,旨在发掘优质泛科技类报道。我们希冀,通过“致敬深度”科技好报道评选等活动的推进,让坚守深度写作的媒体人得到更多的尊重,创作出更多影响行业的优秀文章。


本次评选从九月开始启动,腾讯新闻联合24位行业资深评委,收集到超过百篇候选稿件。 经过近一个月紧张的评选工作,项目评审团评选出了当季最值得我们“致敬”的6篇优秀科技报道。


下面为本次评选的获奖稿件,他们将会获得由腾讯新闻颁发的“致敬深度”奖杯以及2万元现金。


获奖作品一:


马婧 罗亦丹等/新京报


《骚扰电话和iMessage垃圾信息系列报道》:


1)iMessage垃圾信息屡禁不止,到底谁在群发?


2)调查|谁在给你拨打骚扰电话?


3)独家|打骚扰电话会怎样?工信部回应了


4)iMessage垃圾信息依旧,监管“盲区”谁来管?


获奖作品二:


张珺 宋玮/财经杂志


《张旭豪放下枪杆——饿了么的十年创业故事》


获奖作品三:


方园婧 /界面


《想创业,就来新东方》


获奖作品四:


常芳菲/ 虎嗅APP


《滴滴零下一度》


获奖作品五:


张雨忻/36氪


《去香港,收割一个时代 | 深氪》


获奖作品六:


芦溪 /智族GQ报道


《和龚宇一起坐公交车》


作者现场分享


获奖作品一:


马婧 罗亦丹等/新京报


骚扰电话和iMessage垃圾信息系列报道:



1)iMessage垃圾信息屡禁不止,到底谁在群发?


2)调查|谁在给你拨打骚扰电话?


3)独家|打骚扰电话会怎样?工信部回应了


4)iMessage垃圾信息依旧,监管“盲区”谁来管?


以下为作者在活动现场的分享:


马婧:刚开始做骚扰电话这个选题是因为8月份周围有很多朋友说,每天接到很多骚扰电话,一天接好几个,越来越多了。当时,我们就想能不能做一个“骚扰电话回潮”的报道。我查了一下过去一年的数据后发现,从今年4月开始,骚扰电话的数量就开始明显变多了。


我们内部讨论了一下,最后决定做房地产领域的骚扰电话。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大家经常接到卖房的骚扰电话;另一方面,房地产销售提成比较高,有足够的利益驱使打骚扰电话。


具体的思路就是假装自己是给别人打骚扰电话的,先在网上购买了一批用户数据,从里面挑了几十个,给这些用户打电话跟他们我们在做这个报道,问他最近是不是经常接到骚扰电话,他有没有卖房意愿等等。有一些用户会讲比较多的东西,也有用户觉得我们是骗子,就把电话挂了。


接下来,我们就去找这些数据可能泄露的渠道,以及电话营销公司是怎么拨打这个电话号码的。我们会找相关技术的平台去聊,罗亦丹更是直接去卧底了“电呼”平台。此外,我们还独家采访了工信部,他们对骚扰电话的定义包括骚扰电话的治理难点有了一个表态。


整体文章上,有调查的部分,也有监管部门的表态,相对来说比较完整。我觉得大家平时记住新京报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调查报道,刚好我们这篇报道用到了社会调查的手法,所以想分享给大家,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


罗亦丹:我做了卧底的部分,她在明,我在暗。我主要做的是骚扰电话的卧底,它是一个产业链,我们想知道是谁给我们打骚扰电话。为了这次调查。我在58赶集上应聘了几家电销公司,找了几家,有一家比较符合,它要求你每天要拨500个电话出去。


去了以后,你要过实习期,要背他们的话术。第二天去打电话,他们觉得我还不错,跟他们聊天就透露的一些信息,比如,他们的设备是什么样的,每天要怎么进行打电话,人员的收入是多少,都说了一些。再往后干,我就要进军房地产行业了(笑)。


除了这些之外,我还调查了他们电话平台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也通过一些渠道买到这种电话。最后,总算把这个产业链完整地梳理了一遍,这是一篇稿子必备的东西。


获奖作品二:


张珺 宋玮/财经杂志


张旭豪放下枪杆——饿了么的十年创业故事




以下为作者在活动现场的分享:


今天作者出差,委托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她的创作心得。我们《财经》内部也觉得是一篇非常棒的文章,张珺挖了非常多的信息,这篇文章的反响也很好。虽然这篇文章出来的时候,饿了么已经被收购了快半年了,甚至作者本人也觉得文章的时效性过了。但只要你的文章有很多的增量信息,这就是一篇好文章。


这也给我们继续做深度报道很大的信心。很多时候,我们传统媒体或者深度媒体没有办法抢占第一时间,但只要你有很多的独家或者增量,结果并不会差。


张珺做这篇文章非常厉害的一点是,她挖到了很多独家的细节。我们也问她,怎么样才能拿到那么多内幕的信息?她说这篇文章很幸运的是找到了中间人,虽然在文本上没有直接体现出来,但是对促成采访以及采访素材都有很大的帮助。


张珺开始接触饿了么是在收购发生之前,而出稿的时候已经到了收购完成快半年之后。尽管我们发现中间磨合的时间有点长,但出来的效果还是很棒的。这也是我们要和张珺学习的地方。


获奖作品三:


方园婧 /界面


想创业,就来新东方



以下为作者在活动现场的分享:


方园婧:这个稿子和我以往写的稿子不太一样,是一个故事性比较强的稿子,它也不是以一个采访见长的稿子。我在写的过程中,尝试了很多以前没有尝试过的写法。我选择这个选题是因为当时李笑来被卷入录音事件,我们突然发现新东方有很多创业者,为什么教育培训机构培训出一堆创业者?这是一个隐藏在这些创业者背后的小小的线索。我们就去挖掘了一下这个线索,其实很多媒体都写过新东方和创业者之间的联系,但很少有人系统性地把它全部挑出来写。


在我写这篇稿子之前,AI财经社也讲到了这个事情,但他们更多是从俞敏洪个人的性格和他个人的意识,还通过一些小内幕去讲新东方和俞敏洪之间的关系,但他们没有讲出创业者和创业精神,为什么一个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培训一堆很会煽动人的人?


我们就从另外一个角度写。我们采访了一些跟新东方比较熟悉的人,跟俞敏洪比较熟悉的人去核实了一些在公开资料上面搜索到的信息细节。然后,再做整体的整理。我个人对这个稿子拿奖感到比较意外,我原来写的稿子和这个风格很不一样。但我认为,只要你采用的方法妥当,内容扎实,其实流量跟深度是可以兼得的。


获奖作品四:


常芳菲/ 虎嗅APP


滴滴零下一度



以下为作者在活动现场的分享:


常芳菲:心得谈不上,分享一下操作的过程。


滴滴顺风车也是一个热点事件,三个月之内同时出现了两起这样的事故,我们编辑部内部就觉得一定是要去做一下滴滴这个选题。我们觉得如果你只是坐在家里面说滴滴做的什么,或者在做什么,这样并不足够。我就找了很多滴滴的员工和前员工,让他们判断滴滴在这一年,做了哪些工作,员工核心的KPI是什么。


之所以选择滴滴价值观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源于一次编辑会上大家的讨论——到底什么东西影响了滴滴现在的业务重心,还有它对外发声的方式?


解读一家企业的价值观要“落地”来看,有几个方面,一个是从内部来看,他的组织架构,也就是员工KPI的制定和晋升体系;另一个是从外部来看,一家公司对于它的口碑,以及用户的反馈是否重视。我们从这两个方面去采访,最后组稿。我比较幸运的一点是,我遇到了一些愿意信任我的采访对象。


获奖作品五:


张雨忻/36氪


去香港,收割一个时代 | 深氪



以下为作者在活动现场的分享:


张雨忻:这个稿子是在6月中下旬立题。当时,第二梯队互联网公司纷纷交上市,很多媒体都看到了,非常多家的投行也出了相关的报告。但我们看到不仅是热闹,背后是有反差的。整个六七月份,香港的资本市场并不景气。上市热潮背后,大家有一种焦虑和无奈。这种冲突对深度稿来说是一个必要的要素,这是一定要做的。


我刚才说了第一层现象部分,下面我要讲市场逻辑,去香港上市的热闹不足以撑起一篇深度稿件。这个稿子第二层要去讲他的市场逻辑和商业逻辑,要给出作者或者这家媒体对这个现象的价值判断。


我在确定这个思路以后就开始采访。采访的过程不是很顺利,二级市场不管投资人还是投行、律所,离我们科技媒体都很远,再加上二级市场是比较有操守的,不太愿意接触媒体。这一切使得这个稿子做起来非常困难。而在我做的过程中,很多同行已经把整体的稿子发出来了,而我这边突破的只有一级市场投资人。他们则是跟到了小米和美团上市前后投资人的操作,包括这些老股在市场上怎么流窜交易,但整体还是科技媒体层面的信息。


我们很想试试看能不能突破到二级市场,把投行律所怎么做,底下暗流涌动的东西写出来。但当时这个稿子也已经成型,再加上很多媒体已经发了,我们还要不要冒这个险再投入时间来做,投入时间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做出来,这个稿子已经比别人晚了半个月,再晚就没有价值了。


最后我们内部商量下来还是要往下写。很幸运的是,后续的采访中遇到了一些非常热心和给力的师长,他们介绍了一些投行的关系给我。我也跟投行里面具体做案子的工作人员建立一些私交,拿到了一些不错的信息增量。


有了这些信息以后就到文本这个环节,一个商业报道应该是有故事也有逻辑。故事和逻辑之间怎么平衡,各自的比重是多少,既要好看也不能肤浅,还要有解释性的文字,但解释性的道理讲多了又让文章很生涩,写稿的过程中在平衡故事和解释内容的关系?怎么样用更好的逻辑把这些拿到手上的采访素材呈现出来?这一点上编辑给的帮助很多。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还算合格,读下来不会让人觉得太累,也有还不错的信息增量。


最后还有一些遗憾,我个人对这件事情的价值判断还不是很到位,这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


获奖作品六:


芦溪 /智族GQ报道


和龚宇一起坐公交车



以下为作者在活动现场的分享:


何瑫:我先回答一下苏老师的问题,这个标题怎么起的?这里面涉及到一个背景,这篇文章是智族GQ 9月刊的封面报道。每年我们都会评选年度人物。这篇文章是年度人物评选中的一部分,总共有13篇文章,这是其中一篇。这篇得奖我非常吃惊,因为就是常规操作,而不是投入了很多资源写的特稿。这篇标题叫《和龚宇一起坐公交车》,其他13篇都是这样的模式,比如《和贾樟柯一起跳迪斯科》……


为什么采取这样的形式?因为在座的有一些同行每年也会做一些年度人物的评选,但从我个人感觉上,我在智族GQ做年度人物已经做了五六年了,我有一种疲劳的感觉,或者说乏味感。年度人物评选更多是一种市场行为,对读者并没有这么友好了,更多是对一个人物过去一年事件的盘点,是一种褒奖和表扬。


我们觉得把写人聚在一块,还是给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年度人物更多是一个符号。因此,我们这次要把这些人全部还原到日常生活当中,看他作为一个人日常状态是怎么样的。最后就设计了这样的创意,至于为什么要让龚宇坐公交车,这里的每一组设计都是结合这个人物的特点。


这篇文章有5000字,我认为5000字的人物报道写清楚一点就可以了。我们去分析了龚宇的特征,写了他身上内在的张力,他是清华本硕博一路读下来,他做爱奇艺是面向大众的生意,而且要下沉到这个国家最下沉的位置。完全精英取向的人做大众的娱乐的生意,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我们把一个清华的博士毕业生拉到公交车最民间的环境里面去写他的状态,以此作为文章的切口,这是我们写作这篇文章的操作和思路。


阅读8530
举报0
关注腾讯科技微信号:qqtech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腾讯科技”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腾讯科技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腾讯科技

微信号:qqtech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