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张爱玲:你只看到我的悲惨,却不懂我的高级

作者:读史 来源:读史 公众号
分享到:

10-17

 每日7点,文化早餐   ▵ 点击  读 史  关注 / 置顶公众号

博文  | 通识  |  知古  |  鉴今  |  有品有趣

☛点击上方 “读史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为读史加上星标,就再也不会迷路啦!


本文授权转载于微信公众号:物道(ID:wudaoone)


且不说戴着面具做人有多累,人的思想往往最难触摸和控制。就像你无法强求一个人的喜爱,你也无法避免被某个人厌恶。


嘴巴长在别人身上,想法又在别人脑袋里,如果无法改变,不如好好走自己的路。


也许,张女士就是早早看透这道理,才能活得那么“放飞自我”。


独立,是自由的根


张爱玲决定卖文谋生时刚满21岁。


父亲和继母总是无休止地谩骂和虐待。17岁那年,她终于忍无可忍地逃走了。


之后,她去了生母和姑姑的公寓,开始仨人一同生活。


高中毕业后的张爱玲去了香港大学读书,不久又因战火蔓延,学校停课,只好重返上海。

▲ 张爱玲港大学生证。


好学的她打算在沦陷区继续学业,便腆着脸写信央求当时在国外的母亲,希望母亲继续资助学费。


此前,她的母亲在香港居住过一段时间。平日里总是沉迷赌博,随随便便就输掉了女儿的八百块奖学金。就是如此,依旧生活奢靡,还交往了一个年轻男友,俩人共赴欧洲。

▲ 张爱玲母亲。


很快地,母亲回信了。


信上说:“若现在嫁人,不仅可以不读书,还可以用学费装扮自己;继续读书,不仅没有学费,还要为学费伤神。”


言下之意就是:“钱,我是没有的,你要么嫁人,要么自己想办法”。这是明晃晃的拒绝了。


张爱玲当时心寒又失望,连最后的一丝希望也被母亲无情浇灭。


之后那段时期,张爱玲过得很苦。她不愿随便嫁人荒度余生,便挨家挨户给杂志投稿,靠着那些不多的稿费,养活自己。可沦陷区物价飞涨,捉襟见肘最是寻常,好几次她都是靠姑姑救济才勉强度日。

▲ 在姑姑的屋顶阳台上。姑姑央告张爱玲“可不能再长高了”。


所以成名后,每听到有人说自己对稿费锱铢必较,俗不可耐,张爱玲都不屑一顾。因为对她来说,这是“世上最值钱的钱”,有了它,才能在生活里站稳脚。


“用别人的钱,哪怕是父母的遗产,也不如用自己赚的钱来得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 


经济独立,是追求自我的第一步。当你不必依附他人而活,才能谈兴趣,谈自由,谈理想。

▲ 1946年8月,战后张爱玲在港大的奖学金仍然有效,但她放弃了没回去,母亲对此非常失望。

 

曲意迎合,不是她的风格


张爱玲在上海文坛,是出了名的不爱交际。哪怕名声鹊起后,许多人慕名到公寓去拜访,她大都不愿意搭理。


久而久之,她便被贴上了清高孤傲的标签。


其实张爱玲并非零社交,她也与苏青、关露等女作家交好。与她交往过的人便清楚她的脾性。


有一次她和几个作家朋友小聚。大家围炉而坐,边喝茶,边谈天说地。不知谁先提起了写作,又谈起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作家。当时在座的人大多提名了冰心,认为她的诗与文章都美得清婉动人。


张爱玲当时端坐在一旁,倚着沙发,听众人热烈讨论,只懒懒地说,“冰心的清婉往往流于做作。”


她批评得云淡风轻,又语气笃定,仿佛那是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


有人责怪她刻薄、不懂委婉,也有人认同她的评价。外界争吵纷纷扰扰,她倒是气定神闲。


在曲意迎合面前,张爱玲总是挺直着腰板,从不妥协,坦荡自如。


虽然这种坦率大多时候并没有委婉和迎合来得讨人喜欢,但谁又规定一定要做“讨人喜欢”的姑娘呢?

▲ 1943年或44年,张爱玲和影星李香兰。张爱玲穿的是祖母的一床被面做成的衣服,炎樱设计的。

 

爱恨情愁,皆所得


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在旁人看来,是跟汉奸相恋、结婚,用现在的话说,是“三观不正”。


但她好不容易遇上一个懂自己的人,又怎么会轻易放弃这段可遇不可求的爱情呢?于是,她爱得情真意切,甘愿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1945年抗战胜利,胡兰成因汉奸身份到处避祸。张爱玲惦记着自己的丈夫,日夜牵肠挂肚,常常寝食难安。

▲ 胡兰成。


当时俩人已半年未见上面,期间只有寥寥书信,断断续续地往来。


很快,张爱玲决定奔赴温州,她得亲眼见上丈夫一面,才落心安


寒冬里的江南冷得透骨,到达后还遇上大雪。


张爱玲来到胡兰成居住的小院,却发现居住的不只胡兰成,还有另一个女人在伴。


因为舟车劳顿,张爱玲染了风寒,刚到就得卧床。陷入昏睡时,她嘴里依旧叨念着胡兰成的名字。


那时的胡兰成早跟那女人暗生情愫。张爱玲每日面对胡兰成和新欢在自己眼皮底下眉目传情,郁郁寡欢,甚至觉得自己才是那个多余的人。


她对胡兰成徘徊在两个女人之间模棱两可的样子日渐厌倦,恨不得眼不见为净,居住了不足一个月便返回上海。

▲ 张爱玲经常给胡兰成邮寄生活费。


1947年,胡兰成终于能有一落脚处,安定生活。这时,张爱玲寄给他的信,只剩一张单薄的信纸。


信里,她决绝地说:“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长时间考虑的。往后,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也是不会看的。”


据闻,胡兰成后来曾多次想挽回这段感情,统统没得到回应。


敢爱敢恨,是情场难得的潇洒。


有的人来了又走了,而生活仍在继续。


 “看的淡一点,伤的就会少一点,时间过了,爱情淡了,也就散了。别等不该等的人,别伤不该伤的心。”


人们常常谈爱色变,仿佛享受爱情等于变成爱情的奴隶,没了自我。


爱,是人的本能,不问值不值得,也无关对错。


感情得失,是人生常有之事。坦然面对,是一种自我认同。

 

 人生在世,有来必有归

 

在美国的几十年里,张爱玲几乎穷尽时光去沉静自己。


到达美国的第二年,她认识了第二任丈夫赖雅。赖雅当时每月只有52美元社会福利金,剩余开支全靠张爱玲微薄的稿费维持,俩人的婚后生活可谓穷困潦倒。


张爱玲以前为钱斤斤计较,很懂得勤俭的重要。俩人虽然穷,可日子过得平凡踏实。


直到有一天,赖雅不幸中风,半边身子没法动,无法工作,只能卧床休养。

从此张爱玲彻底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她白天辛勤笔耕,夜晚就缩在起居室的行军床上休息,还得照料卧病在床的丈夫日常起居。


然而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她表现得比过去沉着。


 “褪下幼稚的外衣,然后要做一个合格的人,开始担负,开始顽强地爱着生活,爱着世界。”


人的成长,除了学会坚持自我,还得学着承担责任,拥有一颗强大的心。


赖雅离世后的二十多年,张爱玲总是呆在自己的小公寓,放着银行存款里有大笔财富不用,拒绝了大陆和港台的多次邀约,每天除了写作,就是面壁沉思,直到生命终结。


外人看来,张爱玲甚是悲凉──生活拮据,老无所依,甚至离世也在数日后才被发现。

▲ 1968年,离开华盛顿前。


但就如胡适所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么生活。”


不管是清贫日子,还是孑然一身,或是以这么一种“与外界隔绝”的方式走完生命最后一程,都是她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


人自生向死而行,能无忧无惧,除了靠内心的沉静,还有一股平和的勇气。


我想,世上真的鲜少有人能活得那么“自我”吧。不管不顾,只走自己决定的路,又把人生看得通透,连离开都潇洒得犹如冷风穿过山川与河流。

 

这是一个敢为爱情赋予心血的女人,也是人生路上坦荡自如的行者。


她热烈生长,爱过,恨过,颓靡过,也顽强过。


人来世间走一遭,最快活的莫过于把酸、甜、苦、辣尝遍。


如此,便没辜负生命。 

▲ 1968年,离开华盛顿前。

物道:使物有悦人之美,人有惜物之心。

每天早上8:00,用文字诉说美好生活方式,为你搜罗全世界匠心好物。


End .


如何为读史添加星标?

三秒教会你!



▿ more ▿ 更多文章点击直达

没文化!范冰冰致歉信成语文课反面教材!

精选好物


喜欢的朋友一定要    哦!

阅读9108
举报0
关注读史微信号:dushi81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读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读史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读史

微信号:dushi818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