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中药注射剂不安全?这次有权威证据告诉你!

作者:健康时报 来源:健康时报 公众号
分享到:

10-15

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dvdf

中药、针灸、穴位……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妙手回春的案例数不胜数。


不过,近年来,总会爆出几个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弄得人心惶惶。


我们到底能不能放心用中药注射剂呢?


答案是:可以!


中药注射剂有了临床科学有效证据,20种中药注射剂上榜!


以“循证医学的新时代”为主题的第十届亚太地区循证医学研讨会、第三届循证中医药学国际论坛暨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健康管理论坛近日发布了国内首个“中药注射剂临床有效性证据指数”,20种中药注射剂榜上有名。


药物名称

分值

丹参注射液

1452.56

丹红注射液

594.31

黄芪注射剂

576.71

参麦注射液

533.03

疏血通注射剂

480.96

痰热清注射液

434.66

醒脑静注射液

406.94

参附注射液

406.59

喜炎平注射液

383.09

血必净注射液

305.57

生脉/益气复脉注射剂

302.49

血塞通注射液

217.34

热毒宁注射液

211.48

舒血宁注射液

206.44

复方苦参注射剂

206.91

参芪扶正注射液

188.52

清开灵注射液

170.96

艾迪注射液

149.23

血栓通注射剂

137.98

红花注射液

132.95



这意味着,中药注射剂和西药一样,也可以用数据说话啦!


“中药注射剂临床有效性证据指数”所有上榜的数据都是基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张俊华教授团队创建的中医药临床证据数据库系统(EVDS)而得出,用世界公认的循证医学方法来科学评判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


该数据库自2016年启动建设,至今已经完成对基本药物、社保药物、中药注射剂等中成药7万多例RCT(随机对照试验)数据的提取和质量评价。


并通过技术集成,实现了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自动生成、证据可视化展示、证据指数分析和证据分类检索等多种功能,大大提高了中医药临床证据的收集、评价和转化应用效率,可为临床指南、专家共识、医保政策制订提供数据支持,为循证中医药实践的深化发展提供支撑。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创!


其实,中药注射剂是中国独创的新剂型药物,依据中医药理论,使用现代科学技术,从中药中提取出有效物质,然后制成的注射剂。在那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中药注射剂确实解了燃眉之急。早在1941年,八路军129师制药所研制了柴胡注射剂,以防治流感。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鼓励发展中医药,中药注射剂进入快速发展期,达一千多种。经过历次药政管理与标准提高后,不少品种已被淘汰。目前,经国家正式批准生产使用的中药注射剂有一百多种。


不良反应多,不都是注射剂的“祸”!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中药注射剂起到了很好作用,但大多数品种都获批于1985年之前,临床有效性数据、安全性数据严重不足。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事件数据,不只是中药注射剂本身的问题,还包括不规范使用和滥用的问题,如西医未能遵循中医的辨证施治、不科学的联合使用、大量的基层使用、老人儿童未能谨慎的使用造成的不良反应达到70%以上,这些才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频频发生的根本原因。


比如,一些西医不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在使用过程中不对症,就很容易造成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不是正常的药物作用,而是使用不当造成的。例如,清开灵注射液是从古方里提出来的,用于热度炽盛之时,而不是用于发热初期,病人刚开始感冒发烧就用清开灵,肯定不合适。西医一看清开灵是退热的,病人发烧就用了。出现不良反应,并非清开灵注射液的错,也不是中医药的错。


dvdf


本次大会回顾了20余年来循证医学在中国发展的成绩和经验,分析了当前的机遇和挑战,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任务,第一次将循证医学、中医药学和人工智能三个领域跨界融合在同一个学术平台,将为慢病防控和健康管理贡献中国办法和中国智慧,具有里程碑意义。


循证医学以其独特的视角、科学的方法和跨学科跨地域的合作模式,得到世界医学界的广泛认同,深刻影响到全球医疗卫生决策、实践、教育和研究的各个方面,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从业者和医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


会上发布了《实用循证医学》、《循证中医药学》两本新书,以及《新时代循证医学发展天津宣言》。



▲《实用循证医学》是李幼平教授及143位中国最具代表的循证医学专家共同努力的智慧结晶。这本书是循证医学自1996年引进中国,推广普及实践创新发展的系统科学权威总结,更标志着循证医学在中国进入真正的2.0时代。


▲《循证中医药学》首次对中医药循证评价20年发展的成果进行系统总结,是循证医学中国发展的一项标志性成果。专著主编是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俊华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孙鑫教授,李幼平教授和张伯礼院士担任主审,陈可冀院士题写书名。

阅读8855
举报0
关注健康时报微信号:jksb20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健康时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健康时报

微信号:jksb2013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