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精彩!省扶贫办、山西晚报邀您到太原美术馆看山西脱贫攻坚故事

作者:山西晚报 来源:山西晚报 公众号
分享到:

10-17

在全国第五个扶贫日来临之际,山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山西省摄影家协会联合开展“精准脱贫同奔小康”优秀摄影作品展,今日将在太原美术馆1号展厅展览。展览时间截至10月20日。


据悉,此次优秀摄影作品展由最美扶贫干部、最美扶贫故事、最美乡村产品、最美乡村风光、最美扶贫项目五部分组成。作品集中展示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效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


最美扶贫干部

集中展示出第一书记、扶贫队员深入田间地头,访民情,解民意;走进农家小院,讲政策,探冷暖;走进村民的心里,燃真情,融隔阂;与扶贫对象面对面,理思路,定计划;东奔西走,找项目,销产品的动人画面。


▲村里的“警察书记”


“人不错,有闯劲,能吃苦,前几天还背着贫困户白润英老人上医院,有啥事找他,绝对没问题。”这是沁源县李元镇半沟村村民对第一书记杨谋的评价。杨谋原本是一名警察,几年前来到无任何矿产资源,没有集体经济的半沟村当第一书记。踏实肯干、想方设法……在他的努力下,村集体经济“破零”,贫困户家庭经济收入持续增加,22户68人全部脱贫。作者 胡续光


▲“实干家”


岭东村第一书记王斗林,2015年派驻土沃乡岭东村帮扶工作,2017年12月任岭东村第一书记。任职以来,他重点落实了沁水县月龙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鹌鹑养殖场、岭东休闲鱼场、养猪专业合作社、小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了5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为岭东村脱贫搭建了发展平台。作者 钟菁菁


▲他是群众的贴心人


门楼村位于平顺县东南山区,距古石线1.5公里,位居深山之中,全村87户,71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玉米历来是这里主要种植物,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2017年8月申峰来到平顺县东寺头乡门楼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来,门楼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铺上了油路、整修了卫生所、扩大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起了移民小区……该村2017年顺利实现整村脱贫。作者 王超


▲领头雁   


过去是远近闻名的告状村,而今成为创新发展的模范村,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短短两年间的变化,得益于村第一书记史小兵。史小兵不仅通过发展电商帮助贫困户脱贫,让20多户贫困户人均增收1300多元,还耐心化解矛盾,解决积压多年的问题。2016年12月14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汪洋来到岭头村,对岭头村的脱贫工作给予了肯定。作者 刘凤林


▲最美的你


扶贫干部乔靖,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办公室科员,派驻榆社县河峪乡辉教村担任第一书记,除了日常的工作,她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指导村民科学种地,改善村民的收入。2017她荣获榆社县脱贫攻坚功勋三等功。作者 李俊生



▲2015年7月,雒峻来到中阳县下枣林乡神圪垯村,开始了“第一书记”的工作。“不给组织丢脸、不让群众失望”,经过两年多脚踏实地的工作,神圪垯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也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作者 徐嘉鸿


最美扶贫故事

跟随一条条逼近心灵的线索,摄影者用镜头记录下了影像背后的无悔担当、冷暖交汇甚至磕磕绊绊的精神力量。通过讲述一段段大山里的村庄,村庄里的农家,农家里的人,讲述出在这场脱贫攻坚中他和他们的故事。


▲我结婚啦!


今年正月初八,永和县奇奇里村喜气洋洋,村里年纪最大的光棍、43岁的冯文忠娶上了媳妇。多少年来,偏僻又贫穷的奇奇里村,好似“被世界遗忘”的角落。2015年开始的精准扶贫,如一股暖风吹荡一池春水,迅速改变了山村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作者 曹阳


▲沟通


永和县打石腰乡郑家塬村的低保评议会上,一开始,村民争议激烈,打石腰乡民政员张鹏给村民细致耐心解释政策,要求村民要守诚信,最后被村民理解。作者 杨俊唐


▲善之果


由民间自发组织成立的太谷县日行一善爱心组织,用每天1元的方式筹集捐款,为孩子购买课桌椅、书本、玩具,为孤儿院送去自己亲手制作的水果蛋糕,为贫困山区的老人送去了棉衣……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关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作者 原智生


▲姐弟


景永龙今年9岁,父亲是一名普通农民,没文化,母亲为癫痫病患者,姐姐读小学五年级,家庭生活困难,负担较重。2015年,村里的第一书记帮他父亲找到工作,为他母亲申请了低保,还帮他申请了一万元的助学金。如今,景永龙家已摆脱了贫困。2017年11月太原市娄烦盖家庄乡周家窑村,姐弟俩和爸爸一起在地里收土豆。作者 田女



▲办法是走出来的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包村干部在忻州市代县滩上镇马桥村走访调研,深入乡村小道,与当地干部、村民交流,详细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情况,就当地做好饮水安全、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等工作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集团包村领导还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贫困户的生活状况、收入来源和主要困难,给予物资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作者 原路芳



最美乡村产品

摄影者记录下村之头,成群的鸡鸭,金黄的柿子;田野里,饱满的麦穗,火红的辣椒;车间内,机器欢快转动,巧手忙织梦想……通过产业扶贫,用不了多久,所有人的期盼会融为一体,贫穷成为过去,富足变为永恒。


▲致富的种子


随着人们对绿色健康生活的不断追求,临猗县政协委员、峨嵋禽类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张春霞大力发展绿色养殖业,发展社员养殖土鸡,主要经营饲养种禽、孵化饲养蛋禽。目前,合作社已经辐射到10个乡镇,157户,存栏蛋鸡30多万只。作者 孟文虎



▲阳泉市盂县梁家寨乡椿树底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为了摆脱贫困奔小康,椿树底村通过推进种植、养殖、旅游等产业,探索出一条贫困户增收的新途径。图为椿树底村柿子喜获丰收,村民正在晒柿子。郝秀林 摄


▲点药成“金”


陵川县乡土人家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中药材全产业链开发为主的农业小微企业,近年来,通过开发产品、建立基地、安排就业、技能培训、开拓市场等措施,直接带动763个农户实现了稳定增收。作者 胡子




▲垣曲县原平村具有种植谷子的地理优势和传统习惯,全村规模发展优质谷子产业3000亩,人均2亩谷子田,年产谷子70万公斤,注册“晋哥大”品牌商标,产品畅销北京、西安、太原等10多个省市,年增加农民收入500多万元。农民们深有体会地说“谷子产业富了咱原平人!”鲁国林 摄



▲为有效解决留守劳动力就业问题,昔阳引进仿真花项目。该项目市场前景可观,目前,昔阳县全县已建立23个仿真花代办点,培训工人达2000多人次,完成订单交货200万枝,仿真花真正成为群众的致富花。图为留守妇女正在制作仿真花。陈卯灵 摄


最美乡村风光

摄影者拍摄出如今风光无限润泽心田的山水,犹如一条飘带的蜿蜒公路。当春天的希望变成秋日的硕果,翠绿变成金黄,这里的美景充满了摄魂夺魄的力量。力量的源泉,来源于那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


▲最美的景


芮城县光伏领跑技术基地位于中条山南麓,是山西最大的光伏电站,占地4286公顷,年发电量达15.1亿千瓦时。电站的光伏板下种植油牡丹,可为当地农民提供可观收入。夕阳西下,光伏电站也变得美轮美奂。作者 尚建周


▲千年古镇换新颜


朔州市朔城区神头镇是“全国十佳美丽宜居小镇”,生态环境恢复、文化资源挖掘、旅游景点打造……让这座千年古镇焕发出勃勃生机。作者 王晋飞


▲三月桃花红


平陆县圣人涧镇茅津村的黄河滩涂,每年三月花红柳绿,春意盎然,忙碌的村民正在桃花源里劳作,期待着又一个丰收年。一百余亩的桃园,让这个村的村民又增加了一条致富路,特别是今年,桃子的价格不错,一斤能卖到两元多钱,村民的年收入又增加了不少。作者 谭红林


▲太行老区日日新


秋日的武乡左会村,一派丰收的景象。近年来,左会村依托板山风景区区位优势和红色旅游路专线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全村脱贫致富。作者 王步宏


▲土豆花开


岚县土豆花主景区——河口乡王家村,万亩连片土豆竞相开花,给游客呈现出原生态的乡村美景。这里,赏土豆花、品土豆宴已经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和提升旅游品牌的强劲动力。作者 牛燕飞


最美扶贫项目

通过“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从“输血”到促进“造血”,从“救济”到“扶志”,于是,我们看到了晨曦中瓜果湿漉漉的红润,看到了土豆花开成景,看到了晚霞中光伏发电板的七彩容颜,看到了乡村迎来一拨拨观光客,看到了大山的葱郁和生机,看到了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安居乐业。


▲鹅来了,穷走了


静乐县众煜富养殖专业合作社,吸收二十余户精准扶贫户,在娑婆乡兴旺庄利用林间空地,首批从安徽引进大白鹅种苗5000只。目前,大白鹅非常适应生活环境,生长迅速,毛重已达到3公斤以上。合作社全年预计销售收入200万元,实现利润40万元,带动扶贫户稳定脱贫。下一步,合作社还将通过吸收更多的贫困户和免费提供养殖技术等方式,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共同致富。作者 袁晋峰



▲中阳县是2017年全省脱贫摘帽的三个国定贫困县之一,而神圪垯村曾是该县的一个贫困村。一直以来,全村人都靠旱井水生活。脱贫攻坚展开后,在县委政府与帮扶单位的齐心协力之下,村里在2017年7月建成了深达700多米的扶贫深井,全村人终于可以安全用水了。图片抓拍了扶贫深井试出水的一瞬间。 张旭峰 摄


▲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发展中小型、短平快、持续型产业,是万荣县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人重要举措,主要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如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图为当地村民在做传统手工,红艳艳的鞋子给人们带来了红火火的日子。 李继旺 摄

▲插上脱贫的翅膀


平顺县15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62个行政村,贫困村就有241个。近年来,平顺县到外招商、以商招商,请来太子龙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开创“政府+企业+贫困户”三位一体的金融扶贫新模式。如今,十里八乡的村民找到了致富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中国梦。作者 史晓波


▲日子好起来了


广灵县作疃乡百疃南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丙录,单身不惰散,在金融扶贫的支持下搞起了生猪养殖,一年时间里养殖规模达到了30多头,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作者 谢贵明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晶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薛旭杰

阅读8616
山西 晚报 太原 美术馆 故事 
举报0
关注山西晚报微信号:shanxiwanbao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山西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山西晚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山西晚报

微信号:shanxiwanbao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