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困困困困困,你有多久没睡个好觉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10-17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拯救睡眠

如果你有晚睡的习惯,是否和我一样经常收到来自妈妈转发的养生公号,比如睡眠中的身体排毒顺序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睡6个小时和睡8个小时的区别等。一方面,我觉得谣言养生系统又一次成功地狙击了我妈,得想办法切断谣言触达的渠道,一方面,又觉得睡眠跟健康是有关系的,但早睡难度太大,朋友圈刷一刷,微信聊几个人,不知不觉就过了凌晨0点,1点,2点。“一边熬夜作死,一边养生”岂是90后的标签,简直覆盖整个移动互联网人群。

跟我们熬夜作死族相反,还有一群睡眠焦虑族。留意自己躺在床上多久睡着是最基本的,得戴着手环,换上促进睡眠的枕头和床垫,研究促进睡眠的保健品,以及睡眠喷雾成了美妆博主最近特别爱推荐的时尚美容单品。

中国人睡得越来越少,越来越认可睡眠对健康的重要性,是一个不太需要讨论的现实,但睡眠知识阙如。感受到这种现状,编辑部讨论出了这一期的封面故事。作为一本新闻周刊,在关注这种普遍存在的,困扰读者的社会问题上,我们有自己的特色。

图 | 视觉中国

我们的文章里跟大家一起回到采集狩猎人的时代。无论你在公司叫Mary 还是Adam,跟在丛林中奔跑攀爬的祖先相差不大。采集狩猎人的睡眠形态接近于人类睡眠的出厂版本:他们睡眠的时间并不比现代都市人长,每天只睡5.77.1小时。他们的睡眠很有规律,平均在日落后3.3小时入眠,通常在第二天日出前醒来,这意味着上午能获得大量日照,并在9点中达到峰值。他们的睡眠还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天的睡眠时间比夏天长5356分钟,相比之下,现代人哪怕长期服用安眠药,最多也不过增加15分钟。这说明,对睡眠时长而言,温度调控可能比药物更有效。可惜,现代生活方式几乎完全消灭了这个关键的睡眠调节器。

更为重要的是采集狩猎者极少失眠,在研究人员观测的原始部落甚至都没有语言可以用来表达这种障碍。只有1.5%2.5%的人一年有过一次失眠经历。可现代工业社会中10%30%的人患有慢性失眠。

我们跟采集狩猎人的睡眠差距如此之大,变量是现代社会24/7的体制。人们以发达富庶为荣,而这样的国家和地区,私人时间与工作时间,工作与消费的边界都瓦解了,一天24小时,一周7天,不分白天黑夜,不眠不休的营业与生产。属于自然的睡眠行为与属于现代社会的24/7体制相冲突,形成了社会时差,影响了我们的睡眠。

我们随着GDP增长和城市化,睡眠才进入了最坏的时代。

从这个来龙去脉看去,即便在美国,睡眠医学也是一个只有几十年历史的新领域。中国更是在起步阶段,但对于想去问诊失眠问题和睡眠问题的人来讲,医院里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我们探访了中国最好的一批睡眠临床医学中心,采访了它们的领导者。医生们讲述了睡眠相关疾病的范围和对健康的影响,中国患者的普遍情况和诊断治疗的方法。首先,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判断自己的睡眠问题是真问题,还是过于焦虑,能够自我调整还是得去求助医生,去哪里求助医生。

对照着采集狩猎人的睡眠时长,如果你没有睡眠8或者9个小时,并不需要慌张。判断睡眠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清醒时的功能状态。无论睡眠几个小时,如果白天的状态很好,就说明睡眠足够了。连偶尔的失眠和熬夜也是很正常的,不用过于在意,但持续性的睡眠不好,比如说,在床上躺半个小时以上还睡不着,半夜频繁醒来,每天都醒得很早而且再也无法入睡。这种状态每周出现三天以上,持续三个月、六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可能就要关注一下了。

我们还有两篇文章,是欧美哲学、人类学,脑科学领域关于睡眠的研究成果。因为我们了解三联的读者,除了最具体的操作,喜欢探究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刻涵义。比如就像前面所说的,人作为一种高级哺乳动物的生物节律,与人变成了24/7体制下现代社会工作者和生活者的矛盾。

还有对于梦的最新研究。有一个好玩的现象,一个孩子即使从来没有见过野生动物,也没有任何理由担心来自野生动物的攻击,却会梦见蛇、老虎、熊、狮子等可怕的动物。说明这些梦是远古时代留给人类的本能,那时候人们害怕动物的攻击。这些梦却与恐惧、创伤无关。睡眠是大脑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试图在解决某些难题,而梦是大脑的一种演习方式。大脑在夜间锻炼保持白日意识的清晰有力,为醒来后即将到来的视觉、听觉和情绪做好准备。睡眠和梦直接指向我们大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除了处理睡眠的困扰,我们也希望大家对自己的思维和意识知道得更多。

很多朋友通过安眠药和安眠保健品来调节睡眠,但我们特别想说的是,医生们并不提倡药物干预。安眠药的剂量,吃和停的过程、时机等,药物本身的问题和停药之后的心理问题,不是患者能够自我把握的,必须得医生很好地跟病人交代。从美国治疗失眠的数据来看,一半以上的睡眠问题是通过改变患者的行为或者认知,去改变他的情绪核心,达到改变身体感受的效果。我们前一段时间在公众号上做过征文,来稿很踊跃,除了分享自己的失眠经历,很多朋友给出了挺正确的调整方法。如果你对拯救自己的睡眠灰心,不妨看一看这些成功者的真实经历。

最后,想再说一说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发光屏电子设备对我们睡眠的影响。人的大脑从晚上9点钟开始分泌促进睡眠的褪黑素。如果这时候使用发光屏的电子设备,它发射的短波长的光,也就是经常说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使褪黑素的分泌周期发生相位迁移,并增加人的警觉度。我们的采访对象说,国外做过两个实验,一个是在美国用ipad,一个是在韩国用三星手机,睡前两个小时连续开机,会引起第二天记忆力、警觉性等方面的障碍。

说得夸张一点,智能手机简直有取代枕边伴侣的势头,《2018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已婚的90后人群中,49.8%的被调查者表示睡前与伴侣各玩各的手机。刷屏时代摆脱对智能手机上瘾,绝对是一件挑战人性的事情。因为那么多的资本投入,那么多聪明人在这个行业里研究,所追求的就是日活更高、留存更高,黏性更高。关于戒除对手机的欲罢不能,我们采访了顺为资本的投资副总裁冯铮,他做了很多减少下班时间里使用手机的尝试,他还是分享型人格,在网上发起了好多次不看手机24小时挑战赛的公益活动,号召大家放下手机,拿起生活。

冯铮从美国海淘了一个带倒计时锁的盒子,晚上把手机锁进去

工作不能成为熬夜的幌子,冯铮的工作不清闲。我们真正算下来,有多少沉浸在智能手机里的时间是花在工作上呢?24/7的现代体制虽然是一个我们自己没办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但生活是在自己可控范围内的。自律让我自由,这种话除了适用于减肥,也同样可以用在睡觉上。

虽然说促销最好的手段是贩卖焦虑,但我们不想把睡眠问题说得过于严峻,因为所有采访的睡眠医生都讲到,焦虑睡眠是失眠杀手。获得好的睡眠质量,得放轻松,不把睡眠当回事,不要躺在床上使劲睡。我们想娓娓道来关于睡眠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疗愈方法。我觉得这些内容是有用的,从我拿到这个选题,跟同事讨论,跟采访对象做采访,我自己的作息从凌晨2点钟调回到了11点左右,对于一直晚睡的人来讲,能神清气爽的看到清晨的太阳,觉得一天好像都变长了,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感动得想哭一场。



压力、焦虑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得良好睡眠的阻碍,但这些“热词”是否真的影响了你的生活和你的睡眠,还需要自己做一个客观的评估和判断。对#三联生活周刊#本期#封面大使#心理学家徐卓来说,人的焦虑和压力不仅仅产生在认知层面,很多时候人的躯体会产生不适,就是在提醒我们需要做出应对和解决。

点击上图,跟与#封面大使#徐卓一起,从身体出发,去认识焦虑、改善睡眠


关于本期封面故事,有任何想说的话,请积极留言。

精选留言将有机会刊发在下期杂志的读者留言区↓↓↓


就是这个位置!

本期

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 如何与失眠说再见:拯救睡眠(杨璐)

  • 我们的睡眠哪去了?(杨璐)

  • 新趋势,卧室里的革命 (杨璐)

  • 7个人生阶段的睡眠 (郑院鸳)

  • 我们为什么做梦?(陈赛)

  • 关于梦的24个有趣的事实(郑院鸳)

  • 我们花在睡眠上的1/3人生,到底值不值得?(陈赛)

  • 一个现代哈姆雷特的睡眠七问(鲁伊)

  • 当你睡不着时,7个最坏选择(郑院鸳)

  • 睡眠的期限(宋彦)

  • 被偷走的睡眠(艾桐)

  • 睡眠的彼岸 (巍知)

  • 关于睡觉这件小事(杜笑颖)

  • 我与睡眠的斗争史(弘扬)

  • 不如学会接纳自己(言子)

| 社会 |

  • 调查:“以房养老”诈骗:以政策之名的谎言(张从志)

  • 人物:孙立广:在南极走出自己的脚印(王珊)

  • 专访:伊沛霞:还原更具人性的宋徽宗(刘畅)

  • 新消费:精酿啤酒,模糊定义下的风靡(丘濂 徐亦凡)

| 特别报道 |

  • 挪威:幸福感从何而来(贾冬婷  李菁)

  • “平民国王”,挪威的选择(李菁)

| 经济 |

  • 市场分析:人民币汇率压力空前(谢九)

| 文化 |

  • 艺术:尹秀珍:旧物的力量(薛芃)

  • 话题:《我们这一天》的“瘾”(悦涵)

  • 电影:吕乐:故事还是现实一点好(马戎戎)

  • 时尚:下一个时尚偶像来自虚拟世界(杨聃)

  • 思想:跳出椰壳碗(薛巍)

  • 书与人:梁启超,在更全面的历史再现之中(艾江涛)

  • 书与人:他“囤积”世界上的鸟儿(孙若茜)

| 专栏 |

  • 邢海洋:去库存后的房地产周期

  • 袁越:安吉丽娜·朱莉你学不起啊!

  • 卜键:潜入江口的科考队

  • 张斌:“让女子足球像病毒一般向全球传播”

  • 宋晓军:再说土耳其的“变脸”幅度

  •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拯救睡眠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阅读8890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