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揭秘】曾经温饱都成问题,如今年入达7万元!奥秘全在这里↓

作者:央视财经 来源:央视财经 公众号
分享到:

10-17

要想打好扶贫攻坚战,稳定脱贫的措施、长效的扶贫机制必不可少,但在贫困地区,建立一个扶贫项目容易,经营出一个扶贫产业、走出长长久久的致富路,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今天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要走进的是一个叫西海固的地方,它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宁南地区西吉、海原、固原等六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这片土地常年干旱,雨水奇缺,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曾经“天上无飞鸟 地上沙石跑” 如今十万亩葡萄园硕果累累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金秋时节,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的十万亩葡萄,已是硕果累累。再过几天就到了酿酒季,无论是果农、还是酒庄都将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葡萄园


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历史上一直是“天上无飞鸟,地上沙石跑”,环境十分恶劣。能够变成眼前的繁华景色,这完全得益于引入这片土地的黄河水。有水,才会有绿色;有绿色,土地才能养活人。能够得到黄河水灌溉的这片区域,也由此成为了西海固生态移民迁入地。1999年,红寺堡开发移民区主要接纳来自西海固贫困地区的村民,目前累计已安置移民23万人。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


红寺堡,位于宁夏贺兰山的东麓最南端,地处北纬38度。这里日照充足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仅为200多毫米,蒸发量却超过2000毫米,年日照达3000多小时,而且昼夜温差大,最多能相差10多度。这样的自然环境,对于葡萄的酸度和酚类物质有很好的作用,因此一直是世界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


了解了当地的区位优势后,当地政府开始在葡萄种植上着力发展扶贫产业。2011年,红寺堡产区被扩入到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并被世界葡萄酒组织评价为宁夏优质酿酒葡萄精品区。几年的耕耘,红寺堡的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眼下已达10.6万亩,酒庄有18家,年产成品酒800万瓶。一个依托当地独特地理环境而诞生的红酒产业,开始成为红寺堡移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红寺堡葡萄酒厂


宁夏西海固搬迁移民何飞家种了12亩葡萄,全部被酒庄定向收购了。粗略一算,何飞今年将有7万多元的收入,这是他之前做梦也想不到的。


△宁夏西海固搬迁移民何飞家葡萄地


今年45岁的何飞,老家在西海固地区的西吉县。当年在老家,由于兄弟姐妹多,家庭经济困难,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因此,他很早就辍学在家做农活。提起老家西海固,干旱缺水给何飞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宁夏西海固搬迁移民 何飞:下雨的时候老百姓都很高兴,看下雨了,家里的锅碗瓢盆全都放到房檐漏水的位置,把水储存起来,用来生活和洗脸。


△宁夏西海固搬迁移民何飞


政府实施移民搬迁后,何飞是第一批来到红寺堡的村民。扬黄灌溉工程,让他们有生以来头一次用上了黄河水,但随着搬迁人口增加,用水缺口也越来越大。经过论证,当地政府开始鼓励利用滴灌技术种植酿酒葡萄,这样既能节水,又能增加移民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扬黄灌溉工程


来自西海固地区的村民只种过庄稼,不仅没种过葡萄,很多人也没见过葡萄。虽然政府帮助移民挖沟,还无偿提供葡萄苗、架杆架丝等生产物资,并且还出台了政策,对于种植葡萄前三年没有收入的老百姓,每亩给予600元的补助等等。即便如此,老百姓仍有严重的抵触情绪,甚至出现政府白天帮忙种,村民晚上偷偷拔的现象。


△早期来到红寺堡种植酿酒葡萄的村民


在顾虑重重中,何飞开始从头学起,逐渐掌握了葡萄种植技术。三年后,他家的葡萄挂果了,当年就收入4万多元。尝到甜头后,他一门心思开始钻研种葡萄,葡萄的品质逐年提升,收入不断增加,家里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何飞采收葡萄


正当何飞忙着采收葡萄时,相隔十几公里外的红寺堡葡萄酒产业园里,果农绍富明跟酿酒师吴秀勇,也在做采收前的最后准备。


酿酒师吴秀勇从事酿酒行业20多年,是个地地道道的宁夏人。2015年她第一次踏上红寺堡的土地,看到这里的自然环境,亲口尝过这里的葡萄后,吴秀勇决定扎根在红寺堡。


△红酒酿酒师吴秀勇


2017、2018连续两年,由吴秀勇酿制的葡萄酒金樽获得布鲁塞尔大金奖,成为宁夏乃至全国少有的、连续两年获得布鲁塞尔大金奖的酿酒师,这一奖项一直被业内认为是酒界的奥斯卡,这一官方认证,说明红寺堡产区是一个能够产出优良酿酒葡萄的产地。


△布鲁塞尔大金奖


绍富明夫妇,也是西海固搬迁的移民,搬到红寺堡已经有十年时间了。当时,他们家分得十三亩地,起初是自己种葡萄,后来他和村里的其他人一样,把土地流转给了酒庄,自己和老伴来酒庄打工。因为十三亩地可以拿到将近四千元的流转土地费用,在酒庄打工,一个月的工资是五、六千元,这样算下来,比种地赚得还要多。


△宁夏西海固搬迁移民绍富明


绍富明回忆称,过去在西海固一年四季只有一件衣服,裤子也是上学时候买的,冬天在裤子里装上棉花穿,等到四五月份,天气热了,再把裤子里面的棉花去掉穿。


绍富明告诉记者,以前在西海固过的日子只能算生存,搬到红寺堡才叫生活。绍富明现在住在红寺堡区菊花台村,这里的居民全部是西海固地区搬迁而来的移民。


△红寺堡区菊花台村


绍富明家院里有两个房子,总共花了8万多元钱。院子后面是绍富明的菜园子,不仅种了玉米,还栽了果树,种上了蔬菜,足不出户就解决了一家人的吃菜问题。最令绍富明全家高兴的是,家里通了自来水。


△绍富明家


酒香也怕巷子深 贺兰山红酒产业30年亟待品牌振兴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9月26日,红寺堡绿油油的葡萄田里,绍富明和几十名工人穿梭在葡萄田里紧张地进行采摘。不一会,一个个空筐被装满,工人们一刻也不敢耽搁,将葡萄装车,运往酒庄的加工车间。一筐筐葡萄倒入榨机,2018年红寺堡酿酒季正式开启。


△酒庄加工车间


把一颗颗葡萄变成受人称赞的美酒,背后是巨大的辛苦付出。采摘筛选、除梗破碎、入罐发酵、监控比重、倒罐洗罐,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


一边是紧张忙碌的采摘、入罐工作,而另一边,眼看着2018年新酒即将入罐,原来罐子里的酒需要尽快装瓶,但7罐酒要全部装瓶需要一大笔资金。这对于资金原本就不宽裕的宁夏红寺堡酒庄负责人刘金祖来说很难承受。


△葡萄酒储存罐


做房地产出身的刘金祖一直非常看好红寺堡的红酒产业,不惜重金投入,今年又投入了300万,建起第二个葡萄酒发酵车间。但眼下,葡萄酒的销售情况却差强人意。


刘金祖说,近些年,国外红酒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很大。国产品牌弱,销售渠道少,推广能力差,不仅仅是摆在刘金祖一家酒庄面前的问题,还是整个红寺堡地区酒庄普遍面临的问题。即便在国际上得奖,没有市场的认可也是一道难题。


△宁夏红寺堡酒庄负责人刘金祖


宁夏红寺堡酒庄负责人王玲,是红寺堡第一批建酒庄的庄主。做销售出身的她,对于目前销售市场的变化很有感触。在她看来,红寺堡红酒销售不畅的根源,是品牌问题。王玲说目前红寺堡有十几个酒庄,有大大小小品牌200多个,每个酒庄的注册商标几乎都有十几个,但有的人还记不住自己品牌的名字。


宁夏红寺堡区葡萄与葡萄酒协会会长告诉记者,一个酒庄自身品牌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经销商、代理商贴牌生产用的品牌,酒庄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目的只有一个——去库存。


△各大品牌红酒


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葡萄产业起步于1984年,发展时间不到30年,还处于成长阶段。但凭借着天赋风土及惊人潜力,已经成为全球葡萄酒界冉冉升起的新星。根据红寺堡葡萄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红寺堡将力争建成酿酒葡萄基地20万亩,酒堡酒庄20座,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葡萄酒生产能力达到4600万瓶。


△红寺堡葡萄园


贫困地区找到一条致富路并不容易,但产业经营的路,也是充满风险和机遇,背后站着几十万刚刚脱贫的百姓。眼下的红寺堡葡萄酒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半小时观察

红寺堡曾因干旱少雨、环境恶劣而被长期遗弃。扬黄工程引来的黄河水,滋润了这片荒原,也由此拉开了扶贫搬迁的大幕。当地政府以创造性的思维,把看起来十分恶劣的自然生态变成了产业发展的优势,最终帮助20多万人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这是扶贫路上的奇迹。


而检验产业扶贫的最终效果要靠市场,当地的葡萄酒产业发展在当下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也是中国葡萄酒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接下来,红寺堡人将继续发挥创造性思维,在葡萄酒品质和品牌上努力耕耘,让脱贫硕果牢牢扎根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在贫瘠中诞生奇迹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你会喜欢







来源: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

本文编辑:王艺燃

觉得不错,欢迎点赞

阅读9151
举报0
关注央视财经微信号:cctvyscj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央视财经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央视财经

微信号:cctvyscj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