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娘炮误国?被这部纪录片啪啪打脸

作者:豆瓣电影 来源:豆瓣电影 公众号
分享到:

10-19

最近刮起了一股新风潮——拒绝「娘炮」。


「娘炮」是什么?


指的男孩行为上某种程度的女性化,俗气一点说,就是娘娘腔、娘们,和“爷们”这一男性口头禅互成反义词。


在《开学第一课》被家长炮轰“少年娘则国娘”之后,从电视节目到明星艺人,进行了一轮严肃的反娘炮行为。



在太空生存挑战综艺《挑战吧天空》里,王宝强给偶像朱正廷剃了寸头,为原本留着长刘海、化浓妆的“人间仙子”换了“爷们”的新造型。



安徽卫视一档新综艺节目,集体喊出了“拒绝娘炮”的口号。


今天,我们不聊这些,聊的是一部纪录片——


《面具之内》

The Mask You Live In


不仅中国人强调“男子气概”,美国人也不例外。


2015年的这部纪录片,讲的就是关于“男子气概”的那些事儿。


什么是“男子气概”?


心理学家指出——“男子气概不是一种器官,是一种反应,是对所有女性化气质的一种抗拒。”



有了这种“对女性化气质的抗拒”之后,在美国,大多数的男孩从小都会接受一种叫做“当个男子汉”的性别教育。


在绝大多数的美国家庭里,男孩子们听到最多的话是——“像个男人一坚强”



在美式橄榄球教练乔伊·厄尔曼看来,“这是美国文化中最消极的话之一。”



像个男人一样的生活,为什么会是最消极的话呢?


原本这只是对男孩成长的一种美好寄愿,在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中,这渐渐成为了一种极端的硬性要求。


美国的男孩子不允许娇滴滴,爱哭、软弱就等于娘娘腔,你必须向大众证明,你是个钢铁一般的男人。



而对于尚且年幼的孩子们来说,“男子汉”的第一标杆就是父亲。


在绝大多数孩子的认知里,父亲总是高大伟岸而又沉默疏远的传统形象。我们很少跟父亲说太多真心话,也很少接收到父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


而美国的父亲们,更为直接。


在孩子长大之后,教他打拳,教他疼痛,并要求他坚持、忍耐——“在这个世界上,想成为一个男人,最好学会怎么控制人和环境。”



从家庭开始,男孩们就接收了来自父母的“阳刚教育”,他们学会了“害怕不能说,难过不能说”。



男孩长到五岁的时候,一定会有人教他不要哭,因为“男儿有泪不轻弹”。


但如果12岁还在公共场合哭鼻子,那就是很严重的问题了。



走出家庭,迈进学校大门之后,男孩们开始结交新朋友,也开始了拉帮结派。


小学的时候,男孩们总会组成一个又一个的“帮派”,立下那些不成文的“规矩”,其中有“不要和女孩子玩”,也有“不要和娘娘腔玩”



在男孩之间,“娘娘腔”就是一个绝对否定的存在。他们会孤立这样的人,嘲笑这样的人,甚至拉帮结派地欺负这些看起来“柔弱”的孩子们。



校园霸凌行为,也是从这些嘲笑声和怒骂声开始的。


而当男孩们长得更大一些,读中学、大学,有的还辍学了,他们开始接触父母和学校以外的生活,运动、酒精、游戏、暴力、甚至还有毒品、性,这些充满着新颖又独特的东西也成为了他们证明自己“男性气概”的重要凭证。



厄尔曼教练指出,美国男孩们从小到大必须听到的三个谎言,都与“男子气概”有关。


第一,“运动能力等同于男子气概。”


男孩子必须参加运动,不会打球而只沉迷于文学、戏剧、芭蕾等艺术活动的男生,就等于是娘炮,运动就是男孩子“做自己”的正确表达。


也就产生了很多像厄尔曼教练这样,原本对芭蕾感兴趣,却被迫去学橄榄球的男孩子。



第二,“男子气概等同于致富。”


拥有了力量之后,也必将拥有财富,一个成功的男人必定和财富挂钩。



第三,“男子气概等同于性征服力。”


成长之后的男人,必将接触到性知识和文化,而能够征服更多的女性,引起女性的膜拜之情,能够以此作为吹牛的其中一项内容时,你就是最有“男子气概”的。



乍听之下十分可笑的这些“规矩”,其实早就在无形之中渗透在男性社会之中。


不管是影视作品还是游戏中,暴力、冲突、征服欲代表了所有的男性角色。


而当你并不想掺和进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事情当中时,你就会成为异类,成为他们口中的「娘炮」。


科迪承认,自己本不就是那种传统意义上“阳刚的男人”,他一点都不想加入那些毫无意义的自我证明中,但也因此,他遭到了其他男性的嫌弃。



难道不愿意苟活于世俗理解中,就是绝对的错误吗?


现在看来,确实是这样的。


美国的孩子们接受的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中的教育,都是“男孩子必须阳刚”,这种“阳刚文化”也让他们产生了由内而外的性别歧视和“恐同”。


“性别歧视的原因是女孩不如男孩强壮,恐同是因为同性恋男人被污蔑成软弱和胆小的标签”



与此同时,男孩子之间不允许像女孩一样聊心事,更不允许有牵手、拥抱一类的亲密行为,甚至会直接被定性为同性恋。



他们从内心地抗拒“女性化”,因为女性就代表着无能,像女人一样的「娘炮」就更无能了。


在美国长大的亚裔莫利,他从小到大都被强壮的美国男孩们欺负。不仅因为他是黄种人,还因为他有着趋同于女性的柔弱。


受到别人欺负的时候,他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够站在自己这一边,给他生活的希望,然而,他的父亲却只会教他如何回击,甚至看不起内心柔弱的他。


在他的理解里,这是一种羞辱。



当默默承受了所有的白眼和欺凌之后,随之产生便是抑郁症,甚至是极端报复或者是自杀行为。


调查显示,“患有精神隐疾的成年或未成年男性中只有不到50%的人寻求帮助”,“每日有三名或以上的男孩选择自杀”。



当男孩抑郁的时候,实际上不会像女孩一样的孤僻、冷静,更多的时候会把这种不满的情绪宣泄出来,但往往都只会被定性为“品性障碍”或者“坏孩子”



其实这个世界,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有着过度的苛刻。



在这样严苛的“阳刚文化”的作用下,必然引起社会权利的不平等——拒绝女性化,女人不是完整的人,“玩弄女性是可以被接受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直男癌”存在的原因——“让男孩成长过程中从本质上不尊重女性,然后奇怪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文化。”



“阳刚”已经成为了男人的一副面具,体魄强健,独立坚强,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但并不是所有的“男子汉”,都能顶得住天塌下来的那一瞬间。


“当他们最痛苦的时候,他们不能寻求帮助,因为不允许,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男生”



不能够做自己,是这场“阳刚教育”带来的最大的不良影响。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想了很久很久,

到底什么样才叫男子汉?什么样才叫娘炮?


我们对于这两类的分界线,也只是在于“像个男人”,还是“像个女人”罢了。


本质上,他们都是人,是一样拥有灵魂和思考能力的人。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2015年蔡依林演唱会上放映的纪录片《不一样又怎样》,其中最让人伤感的,“玫瑰少年”的故事。


“玫瑰少年”叶永志本是家族里最孝顺的孩子,体贴母亲,亲近家人,是妈妈最喜欢的儿子。



问题也在叶永志上学的时候出现了,老师觉得他有“病”,因为“他就喜欢做女孩子做的事情”


妈妈带着儿子去看病,但心理医生说,“你儿子非常正常,如果觉得他不正常的人,他本身就不正常。”



就算妈妈和心理医生都觉得叶永志没“病”,学校里的同学和老师依然没有停止嘲笑,殴打他,脱他的裤子,就为了检查他是不是女生。



在同学的嘲笑和谩骂中,叶永志死了。


他在学校的厕所里自杀,那个充满了屈辱和讥笑的地方。让人心寒的是,校方非但没有报案,还径自将厕所的血迹洗掉,因为这是一件丢脸的事。



大家都是人,都是母亲十月怀胎生出来的宝贝,就因为他有点“娘”,就不该当一个人吗?


不是所有的「娘炮」都该被剥夺成为人的自由,更不是所有「男子气概」就该是人类的唯一主宰。


故事的最后,叶妈妈上诉了6年,换来对学校三名主管的裁决,也迎来了《性别平等教育法》的通过。但妈妈最喜欢的儿子,再也回不来了。



在高雄大游行上,叶妈妈的一段话,也在告诉着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们,


“要做自己,不要怕。”


*本文作者:阿呆

< END >


RECOMMEND|往期精选


阅读8736
纪录片 
举报0
关注豆瓣电影微信号:film-douban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豆瓣电影”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豆瓣电影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豆瓣电影

微信号:film-douban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