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享读】弄堂里的邻宿隔壁,你还记得哪些?(附沪语音频)

作者:上海发布 来源:上海发布 公众号
分享到:

10-20

上海人很重邻里关系,口头禅里有“金邻居、银亲戚”。有个头疼脑热,尤其是中风,帮得上忙的还是左邻右舍;倘若等住在其他区的兄弟姐妹赶到,好有一比——“跷脚到了,会议散了”。


今天跟随一本书《上海市井》来了解下上海人的老邻居。



音频由“闵行广播电视台”提供

诵读:周乐(闵行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


工人新村里的老邻居

杨浦区凤城四村有一批教师公寓,如今邻居们都七老八十,路上见了,颔首而已,礼貌就是距离,距离就是独立。但楼上“咣当”一声,比如菜刀捏不牢而落地,楼下的会爬上来,只要爬得动,按着“膝馒头”,一撑一拐爬,敲开门,探进脑袋,看看有无意外,生怕老人摔倒,这就叫守望相助,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上世纪80年代的老公房,为了提高容积率,一个长走廊挨着一排四五家,就有四五扇门,还有四五扇窗。老人路过窗口,都会本能地侧脸望望,看看有没有异常,见了老太在窗台下洗菜,就会招呼一声:“吃么仔?”这是工人新村里的老邻居,喜欢搭讪,这叫有人的“气米”(沪语:气味)。



石库门里弄的邻居



至于石库门里弄,八点以后,大人上班去了,小孩读书去了,弄堂出空,鸦雀无声,九点过后,买菜的老太太们陆续回来,搬个矮凳,聚拢在弄堂口,拣菜闲聊,义务兼保安。凡陌生人出现,众目睽睽:“侬寻啥人家啊?”如果是乡下亲戚,帮着高声吆喝:“小木匠,倷绍兴大阿哥来了。”


改革开放后,穿花衬衫的男子站在弄堂口,全体起立,同声高呼:“阿毛,香港爷叔来了。”


那个时代,左邻右舍的亲戚,邻居们不仅认识,还晓得辈分。倘若家里没有人,邻居会招呼到自己家,沏杯茶,午饭跟着邻居一起吃,客气道:“小菜姆没(沪语:没有 ),饭要吃饱。”


周末,隔壁传呼电话间里的红鼻头阿姨,跑到弄堂口喊:“黄庭芳,接电话?”“啥人?”“姓王呃,是男呃。”这叫“放喇叭”。“不去!”楼上丢下厌烦的“石头话”,还有三分钱,这是传呼费。


一会儿传呼电话又来了:“阿芳,伊喊侬老地方碰头。”我们知道这是恶作剧,这一招叫“坏侬名气”。那时候,深思熟虑处了一个对象,就是准备谈婚论嫁了,上海俗语“敲定”,旁人就不能觊觎,脚踏两只船,要受人谴责。



共用灶片间的邻居



石库门里,公用一间灶间,到了做饭时分,谦让很默契,你洗菜我煮饭,你炒菜我洗菜,唯一的水池轮换使用。逼仄的空间,左邻右舍们家长里短,互通信息。


张家的饭潽出来,隔壁灶台的阿婆会帮忙揭开锅盖,煤气火苗搁小,然后跑到楼梯下面仰脖喊:“阿毛啦娘,饭潽哉。”也有凶煞恶婆,说起话来“石骨铁硬、咣咣响”。


倘若有邻居讨媳妇办喜事,那么家家户户忙开了,首先让出房间,端出一叠齐胸高的饭碗,做酒席用。厨师像云游和尚,到此挂单,在弄堂里的空地上扯起帐篷,噼里啪啦烧起桌头菜。男方女方的亲戚到了,邻居们先让进自家,端茶敬烟。


你有过什么样的邻居呢?欢迎留言分享。

第39期【享读】荐书目录

以上文字、图片来源于本书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上海市井》

李大伟 著

范生福 绘

栏目介绍

今天是阅读类专栏“享读”的第39期,本栏目由上海发布和市新闻出版局合作,推荐好书给大家,每周六和你见面,享受好书、分享阅读。


音频支持:闵行区新闻办

编辑:景雯

阅读9447
举报0
关注上海发布微信号:shanghaifabu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上海发布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上海发布

微信号:shanghaifabu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