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我们有多少文化,是从游戏小说漫画里学来的?

作者: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来源: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公众号
分享到:

10-22

约稿。


我曾给我朋友看过张照片: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朋友点点头:“嗯,我见过这里——我爬上去过。”

“怎么爬上去的?”

“我打过游戏嘛!”



 

我朋友跟我念叨《权力的游戏》,我说我去过取景地杜布罗夫尼克,很美。朋友一激灵,“杜布罗夫尼克?那不就是以前的拉古扎港?”

我心想你都没去过,怎么连古称都知道?

“我打过航海游戏嘛!”


 

所以我酷爱二次元、大玩cosplay的侄女忽然跟我念叨,“原来以前宫廷里的郎窑红釉那么好看啊”时,我都懒得问了:

不是刚看了后宫剧,就是新玩了什么app。

 

以前我会觉得这样的知识来源不太纯粹,但现在相对无所谓了。毕竟我自己对许多历史知识感兴趣,也是打游戏里来的。庄子所谓“道在屎尿”嘛。

文创这玩意,若不经由科技汲取,很难让当代大众感兴趣——比如,非要我捧着竹简读刀笔削的《论语》,我也会兴味索然,而且多半还不认识那会儿的字体呢。

我们关于历史与文化的知识,又有多少不是从漫画、小说、游戏里来,而是直接啃古籍的呢?

  

六年前我在西湖,一天内去了栖霞岭岳王庙后的黄宾虹故居、沿湖的林风眠故居与潘天寿故居。所及之处,人不太多。

同去的朋友喟叹一声,说国内看艺术展的人,普遍兴趣缺些。


我到巴黎几年,深感论看博物馆的热情,确实欧洲人狂烈得多。但说欧洲人天然爱看博物馆,中国人天然不爱看博物馆,也未必。

一来,在巴黎,博物馆是会满地铁带灯箱打广告的,“近来我们又上了什么什么展!”跟看电影似的;二来,许多博物馆是很新派的,懂得融汇技术与新梗,比如这几年,奥赛博物馆就陆续有过“19世纪服装时尚”、“萨德侯爵与虐恋情结”、“巴黎的情妇们”之类艺术品展览——这主题,多会玩?

顺便,奥赛论藏品丰厚,是远不能与卢浮宫相比的;之所以如今,奥赛地位上足与河对岸卢浮宫抗衡,一是奥赛本身是19世纪的车站改建的,比起当年作为王宫的卢浮宫,采光与空间格局科学多了;二便是,奥赛很懂得玩科技。在app、社交网络、文创这些方面,奥赛做得好多了。

 

很简单:在没有新科技抖擞时,你必须万里迢迢赶去博物馆,才能在拥挤的人群里看一眼真迹;但在新科技时代,你可以通过各种终端、各种文创看到作品,甚至还有作品的各色衍生呢。

 

甚至,科技也可以改变对作品本身的鉴赏。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许多朋友被我带去卢浮宫,看到《蒙娜丽莎》时,多少有些“哦,就是这个呀”的感觉;然后回头,会被另一侧墙上委罗内塞的巨作《加纳的婚礼》震惊。偶尔也有人问我,“为什么《加纳的婚礼》不如《蒙娜丽莎》有名呢?明明从尺幅到瑰丽程度都很了得啊!”我想了半天,想出个结论。大多数人看到名画,是靠画册与各色数码终端。在这样小的屏幕上,当然《蒙娜丽莎》的单人画像,会比《加纳的婚礼》这样的群像要动人得多。

这也可以解释,这个时代,何以许多肖像画与小幅风景画,会比那些宏伟大作、雕塑与建筑有名了。

许多时候,形式决定内容,至少是决定内容被我们接收的方式。

大概,到虚拟现实VR技术成型时,那些大幅作品,才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吧?



 

只是,单是依靠技术呈现作品,并非全部可能性。

更聪明的玩法是,如我们所体验的:将已有作品作为素材,在新技术下呈现出其他形式。这一点,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游戏里发现艺术,在电影里发现历史,在app中发现细枝末节的古代审美。

甚至不用专门去看真迹——艺术本身可以是个IP嘛。

 

技术最后,会引导内容本身。

就像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照搬了京剧,但一个多世纪后,电影已有了自己独特的美学标准。

就像我那个朋友,这辈子未必需要再去佛罗伦萨看圣母百花大教堂了:他已经通过游戏这个载体感受过这种美。

就像我侄女,这辈子不一定要去故宫博物馆看器皿的真迹,将来自会有其他形式作为载体,呈现这种美。

 

就我所知,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开展的合作,就是艺术、传统文化、科技串联的一个例子。科技不仅传递文化,改变传统的鉴赏方式,也试图用IP构建的范式,来实现文创的渊源千年。

——不能老让欧美通过游戏卖他们的文化IP嘛。我们也有不是?

 

这种尝试已经连续三年了。三年中,基于青年创新赛事合作,不少年轻人创意产出的案例都让人耳熟能详。

比如:双方今年联合举办Next Idea音乐创新大赛,易烊千玺领衔演唱《千里江山图》的歌曲版本《丹青千里》,相信诸位在朋友圈里都被“刷过屏”——为此,故宫博物院开放授权了《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洛神赋图》等一批珍藏名画作为大赛素材。

所以,当有些小朋友嘴里蹦出王希孟时,我一点也不惊讶——追星与传统文化,在科技与创意的传递下,也成为了共联一体的两种所在。




不只是音乐,腾讯、故宫与年轻人的共创,还在以社交、游戏、动漫,甚至美颜工具等多种数字文化业态去诠释,用流行文化的方式,让故宫以全新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如开头所言,更多人在游戏中,了解知识,传递文化,这是我身边所能看到的趋势。而这种趋势中,腾讯也掺和了一脚。

 

不久前,王者荣耀与敦煌的飞天合作,已经让人眼前一亮。

而除了王者荣耀,《天天爱消除》推出故宫主题特别版,还原金水桥、太和门等知名建筑景观,以及狮子、脊兽等经典瑞兽形象;以《清代皇后朝服》和《胤禛美人图》为主题,故宫授权《奇迹暖暖》,重现宫廷服饰,皮肤总下载近4000万。同样有趣,寓教于乐的,是刚刚宣布推出的主题功能游戏《故宫:小小宫匠》,在手机上动动手,亲自“建造”养心殿、慈宁宫,从中学习古建知识,体验文化之美。



也有更纯粹的技术案例,比如基于眼动技术的前沿游戏《睛· 梦》,眼球转动就能操纵着屏幕上的画笔为褪去颜色的故宫经典古画增添色彩。这来自腾讯与故宫联合举办的创新实验室,他们的研究还有很多应用:“玩转故宫”导览小程序、无障碍体验展、故宫信息开放平台……不仅到了故宫不再只是到此一游,就算足不出户,也能参与到浩瀚的历史文博之中。



 

以前写过,传播文化不能强买强卖:得喜欢了,才能润物细无声。文化应该是动人的,年轻人会用脚投票,对于优秀的、美好的艺术,他们并不缺少共情能力,缺少的,是触碰,了解,认知艺术的传播方式。而科技,在其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经典的、艺术IP的不同形态,可以是游戏,电影,音乐,VR,一切其他形态,但一个特质贯穿始终,年轻人易于接受,但不丢弃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或许是故宫博物院和腾讯连续三年保持合作的共同愿景,也是Next Idea腾讯创新大赛倡导的本质所在:激发青年创意,活化传统文化。

就像一座跨越千年的鹊桥,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我们只需要等候技术孵化并创造内容,就可以享用这一切了。

实际上,我们此时此刻在享用的一切文化,比如此时您指尖点划的图文,不也是新技术呈现给我们的么?

 

点击阅读原文,感受一切吧:

阅读8733
游戏 小说 
举报0
关注张佳玮写字的地方微信号:zhangjiawei_198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张佳玮写字的地方”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张佳玮写字的地方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微信号:zhangjiawei_1983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