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为了戒掉孩子玩具瘾,她扔了家里所有的玩具,结果被骂惨…

作者:英国那些事儿 来源:英国那些事儿 公众号
分享到:

10-23

现在小朋友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可以选择。

因此,父母可能常常会遇到孩子们“沉迷玩具不愿撒手”的问题。

下面这个妈妈就针对这种情况,给家长们分享了她“如何卓有成效地让孩子戒掉玩具的瘾”的故事。

可是,故事分享出来后,得到了部分网友称赞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愤怒…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网上一个博主在6月份时,和丈夫带着自己6岁的大女儿和3岁的小女儿,一起去奥兰多爬行动物世界游玩。

在吃午饭的时候,大女儿在恐龙主题的礼品店发现了一个恐龙玩具,非常想要。

但是博主认为家里自己给女儿买的玩具够多了,不能再买了,于是拒绝了。

(示意图,并非博主女儿)


之后的行程里,博主就发现女儿一直闷闷不乐,做什么都不太开心,显然是还在对那个玩具念念不忘。

当博主一家结束游玩开车回家,在车上问女儿今天看到了些什么时,女儿把那些看过的爬行动物都忘了。

博主觉得都是因为那个得不到的玩具,让女儿一直不开心,也不好好享受和家人的时光,

同时观察力、注意力都变弱了,于是感到有点担心和生气。


回家后,博主花了两天时间把女儿们的房间全部重新收拾了一遍。

期间,博主觉得很疲惫:刚刚洗干净放好了的玩具,很快又会被孩子们弄脏弄乱。

最后再三考虑后,博主把女儿们所有的玩具都清理掉了!!!

所有的芭比娃娃、积木、玩具火车、过家家的小玩具,全都没收了。

甚至连搭在床上做装饰的小毯子也都被拿走了。

女儿们在此期间,只能震惊地、默默地看着博主做这一切。

收拾好后的女儿的房间变得特别“干净整洁”。

起初,博主似乎还有一点担忧:

会不会做得太突然了,让女儿们感到有点不适应。

但是,出乎她预料的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女儿们变得特别乖巧听话。


四周后,一家人再次出游,这次女儿们都特别安静,不哭不闹,也没有再吵着要买什么玩具了。

一家人走过了几十家礼品店、玩具店,

女儿们都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只是安静地看着橱窗,显得很“宁静、满足”。

更让博主感到满意的是,孩子们的“专注力”提高了,

能够更好地和家人享受出游的每时每刻了,学会“享受当下”,也不再打架争吵。

(收拾好后的房间)


这时候,博主觉得自己的做法非常有效。

认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不会知道原来让孩子们戒除对“玩具上瘾”的问题

居然只用短短一两天的时间就“治愈”。

同时,还能让孩子们“成长”这么多,变乖这么多。

甚至在之后,博主偶尔提出,让她们可以拿一些喜欢的玩具回来时,孩子们都主动拒绝了。

现在,博主觉得孩子们又听话,家里又不再乱糟糟、随时都有一堆东西要清扫

生活变得好了许多,一家人都更快乐了。

于是她选择把故事写下,和网友们分享这一成果和经验。

然而,网友们看了以后,对这位博主的做法争议非常大。


一开始,下面的评论中,有些妈妈很认同博主的做法。

认为现在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间是挺多了,的确该限制一下,好好管管。

“谢谢你的分享,我今早还和我丈夫说,我们11岁的儿子真的该从电子产品中休息下了。

他一天到晚都在玩他的游戏,和其他孩子互动也有困难。

他在成绩和棒球方面都很优秀,但除此之外,他几乎都和电子产品粘在一起了。

如果我严格限制他的使用时间,他会变得非常情绪化和急躁。

你说的就是我现在需要的!谢谢你。”

但渐渐的,更多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的不是经验,而是这个博主做法的可怕。

是觉得这个母亲的做法太过于武断,甚至有点残忍。

孩子们根本不是“变乖”了,而是被这个武断的母亲的做法深深地伤害了。


“玩具基本上是孩子们唯一拥有的东西,是他们唯一可以自我掌控的东西。

我现在依然很怀念小时候和家人出去博物馆玩的时光(但孩子其实并没有选择去哪里的权利)。

但我很幸运,因为我的父母带我去的地方都是我喜欢的,而不是非要带我出去一些别的地方,然后按着头让我“享受”。

实际上,我经常会在出去玩的时候,买一两样小东西。

尤其是当我父母也买了东西的时候,这些小礼物、玩具会让我觉得自己也是旅游的一部分。”


“天啊,我多想带这个博主的女儿门去那个她想去的地方,买一个她们当时想买的玩具。

但是这个家长根本不尊重小女孩们的想法,硬要她们和自己一样,享受“宁静快乐的当下”。

现在,孩子们什么玩具也没有了,什么东西都没有了。

她们因为提出了自己的‘兴趣’而被好好地惩罚了一次,失去了所有她们喜欢的玩具。”


“你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

1、再也不敢相信你了,

2、从此,当她们再向你要求什么的时候,会变得非常焦虑。

我对你的做法真的很反感。

这些所谓的“现代父母”,在孩子身上践行自己的“信念”,但孩子们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毫不知情。

她们只会觉得自己是被惩罚了。

我只能说,这是一种情感上的虐待。是一个可怕的妈妈。”


“孩子就是孩子,她们现在的人生记忆还不足10年。

每一周、每一个月对他们来说都是很漫长的一段时间,

有时候,甚至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能彻底改变她们的心理。

你这根本就是剥夺了孩子们的所有的玩具(还是一开始你给她们买的),

然后就能让她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你自己和你那可怕的、非常自我为中心的出游上了。”


”你现在居然把自己的做法、孩子们的少言少动少提要求、不再享受她们这个年龄享受的玩具说得如此浪漫。

你的孩子根本不懂什么叫做更有创造力和更有耐心。

她们只是必须被迫变得更有“同理心”,

因为如果不好好体会她们妈妈的感受和情绪,不好好体会同龄人的感受的话,

她们就没有机会拿回自己的玩具。”


还有的网友用自己当例子,认为妈妈的做法是在破坏孩子们自己创作的“小世界”。

一定程度上,会对孩子将来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


“我小时候常常用自己的玩具玩过家家,一玩就好几个小时。

如果没有那些经历,如今我也不会成为了一个写故事的人,不会在乐高以外的世界创造自己的天地。

我的第一本小说中的人物,就是用我的玩具创造出来的。

玩具就是设计来创造快乐的 ,就是用来被玩的。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创造出自己的小恐龙角色,那她其实是创造了一个可以和自己一起玩的伙伴。

博主这种做法真的令人难过。”


当我是个小孩的时候,我非常幸运地能够自己选择喜欢的玩具。

这个妈妈其实不是没给玩具。

她曾经给了这些小女孩那么多芭比娃娃,现在又来抱怨女儿们不够专注。

现在女儿们想要一个自己选的恐龙玩具,但这个妈妈就觉得过分了?

看起来,这个妈妈只是很气愤,自己给女儿买的东西不被女儿们欣赏珍惜,所以她就要把这些玩具都毁掉。

但在分享的最后,这个妈妈还自我表扬了一番,

觉得她的孩子现在举止得体,非常听自己的话,家里还变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了,

好可怕….”



“当我11岁时,被强制要求丢掉我所有的‘幼稚的玩具’,

因为我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应该玩一些更成人化的东西。

但事实上我心理发育还没有跟上,社交能力也没有像成年人一样。

于是,这种做法,让我现在变得特别依恋自己所有的物质所有物,

在我对任何“幼稚”的东西产生兴趣的时候,又会感到无比的愧疚和自责。

成年后我花了很大力气,才克服这个心理障碍。

但我依然觉得,自己的童年有一种巨大的被剥夺感。

而故事里的孩子,只有3岁和6岁。

这个妈妈的做法不仅是残忍,更像是卡通片中的坏蛋。

我无法想象,居然还有这么多人吹捧她。

“真正让我感到害怕的是原文下面的评论里,好多妈妈都在称赞这种做法多么聪明。

而所有提出“这种做法会伤害你的孩子”的评论,都被怼回去了。

人们在咆哮着:做不到整洁干净的小孩都应该被这样对待

我的天啊….”


其实,相信原文中的妈妈,的确也是为了孩子好。

但网友们的讨论和评价都是有道理的。

为了孩子好,为了让孩子乖巧,是否就可以采取这种粗暴的“剥夺一切玩具”的做法?

这种做法,就算是发生在坚强、成熟的成年人身上,恐怕也是很可怕的:

想象一下,如果突然之间,自己喜欢的私藏的一切,

都被一个像家长一样的“权威”,在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情况下全部没收...


文中的小女孩,只有6岁和3岁,

无法想象所有的玩具都被拿走后,她们心里的感受到底如何。

她们面对母亲的管教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只能学会去适应。

之后的乖巧、安静、懂事,在读者们看起来更像是“不敢再去奢望、害怕再被惩罚”。

让人心疼...

希望大人们在对待孩子的物品上,

不要认为自己是父母,就能主宰孩子的一切,替他们选择所有的“喜好”...

同时,也能够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好好想一想,

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一个“听话、懂事、有参与感、活泼可爱”的孩子,武断地控制他们的一切。



Ref:

https://www.livingwellspendingless.com/2012/09/14/took-kids-toys-away/#_a5y_p=1004476

https://www.boredpanda.com/mother-children-toys-livingwellspendingless/


-------------------------------------- 

刘阳大猫:太鲁莽了。如果喜爱的东西可以被一夜之间清理,那么喜爱就是不重要的。如果构成生活的支点可以在一天之内被清理,那么生活就是不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存在的印记可以在一天之内被清理,那么一个人的存在与否就是不重要的。孩子不再走神了,不一定意味着专注力的提升,更有可能是生命力的瓦解。


你猜我告不告诉你一V一:这个太可怕了。我也试过自己喜欢的收藏全被我妈处理掉的经历。真的对心灵打击很大。我对父母的心理阴影过了好多年才缓过来。甚至成年以后想起这件事情都会觉得有点害怕


Linfii_MUU:我家是奖励机制,每次要玩具都是需要我做出点成绩来才会买。现在长大了回想觉得挺好的,孩子会为了目标而努力,而且得到了之后会好好珍惜。


Helen_WayfromTroy: 小孩才三岁和六岁,不给买恐龙可以理解,但把所有玩具全没收这么干太过分了。btw我也是十二还是十三岁左右的一天回家发现自己的娃娃都没了。。。


vingsam:是我妈了!家里不许摆“我的”东西。“我的”东西必须在她们看不见的地方,省的碍眼。没有东西完全是属于“我的” 她们可以随时处理“我的”东西。所有东西必须按照她们的要求摆放,不然直接消失。出门必须精力集中,在家必须全神贯注。走神就是不听话。反对就是不孝顺。emmmm~我竟然还活着~


十几年后又是一条章鱼:既然把礼物送给了你的孩子,就是属于他们的物品。除非东西有毒或者别的特别危害健康的情况,不然要怎么处置都是他们的事,你可以和他们沟通商量,但是不能自己决定丢弃。


mslittle_m:所以说,对自己不是特别有信心有足够准备的时候还是别要孩子。网友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说的也没错。但必须日复一日去耐心面对孩子的是父母。失去耐心的时候做出的事又会伤害孩子。怀胎还是谨慎点吧。



-事儿君给大家发红包啦-


从今天起

淘宝APP的搜索栏输入“英国那些事儿

就可以抢现金红包了


双11当天全场通用


金额是随机

我自己抢着玩抢到一个7分一个30元哈哈

但是不管抢到多少

你就当抢着玩好啦

而我,权当送点小心意给你~

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喜爱


对了,每天都可以抢哈


…………………………

事儿君有品,

专为大家准备英国的各种值得推荐的好产品~

英国直邮,包邮包税~




阅读9516
玩具 
举报0
关注英国那些事儿微信号:hereinu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英国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英国那些事儿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英国那些事儿

微信号:hereinuk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