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投资中国的历史性机会——在北美交流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海通宏观每周交流与思考第290期,姜超等)

作者: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公众号
分享到:

10-28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中国的历史性机会

——在北美交流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

(海通宏观每周交流与思考第290期,姜超等


摘 要

 

每年年底,我们都会到北美拜访客户,而今年这一次我们来到加拿大,恰逢全球股市大跌,熊市的气息扑面而来,加上A股今年的表现也不争气,到底海外客户有没有兴趣听我们讲中国,坦白说出发前我们心里并没有底。

而在过去一周的交流中,我们所讲述的中国经济故事得到了诸多海外客户的认可。那么,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变化?

举债发展经济、喜剧变成悲剧。

要想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就得了解中国经济的过去。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今年中国资本市场之所以这么痛苦,肯定是在过去有事情做错了。而在经济层面,过去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举债发展经济的模式。

08年金融危机开始,每次我们遇到经济下行的挑战,都是通过大幅举债来解决,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经历了三轮债务周期。

第一次是08-09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我们发动企业部门大幅举债,加码制造业投资。虽然我们率先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但代价是企业部门负债过度、制造业产能过剩。

第二次是12-13年,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再度下滑,我们又发动政府融资平台大幅举债,加码了基建投资,但后果是政府部门的隐性债务大幅增长。

第三次是16-17年,地方债务规范以后经济再度下滑,我们又发动了居民部门大幅举债,虽然经济再度企稳,但代价是居民部门债务率大幅上升、地产泡沫愈演愈烈。

而在18年以来,中国经济再次出现了明显的下行。

可以发现,我们过去每一次遇到经济下行,都倾向于通过举债的方式来应对,每一次都可以解决短期经济的问题,但是好景不长,往往过一段时间经济压力又会卷土重来。

而这个背后的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因为靠举债发展只会创造经济波动,而不会创造经济增长。

在桥水公司的达里奥看来,经济的运行看似复杂、其实也可以简化的特别简单。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由一笔一笔交易构成的,无论我们花钱买房、花钱买菜其实都是在做交易。而在所有交易的背后,其实对应着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我们交易的钱来自于工作,这意味着我们是用劳动来交换商品。而这种交易模式背后的含义是:真正的经济增长来源于每个人的劳动、来自于每个人的努力和创新。也就是说,长期来看,只有生产或者生产效率的提高才能创造出经济增长。

第二种是我们交易的钱来自于举债,这意味着我们是用债务来交换商品。比如说用信用卡也可以买房买车,也可以在短期产生经济增长,但是借钱是要还的,因此在还钱的时候往往会导致经济下滑。因此,靠举债发展只会产生经济波动,在举债的时候经济上行,在还债的时候经济下行。

因此,我们理解了债务对经济的作用,其实就可以理解过去10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宿命,因为每一次的举债固然会带来短期经济回升,但到了还债的时候就必然会面临经济增速的下降。

但是,这一次的问题又和以前不太一样。因为在经历过三轮举债周期之后,我们经济当中的所有主体都已经借过钱了,目前从企业、政府到居民部门的债务率都处于历史顶峰,而且加总之后中国经济整体的债务率也处于历史顶峰,和美国次贷危机之前的水平也十分接近,没有上升空间了。

因此,目前中国经济遭遇到了巨额债务的问题,已经没法靠举债发展的老路来解决。反映到资本市场上面,就是大家对长期前景产生了担心,因为这是中国经济过去40年都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

去杠杆收货币、驱逐违约劣币。

对于中国而言,巨额债务是个全新的挑战,但是对于全球而言却很频繁。其实经常有国家会遇到巨额债务的问题,因为在短期内大家都难以抵挡举债发展的诱惑,所以不知不觉就举债过头了。诸如美国08年的次贷危机,日本90年代的泡沫经济,以及拉美债务危机,其实都是巨额债务的问题。

但是巨额债务问题虽然比较难以处理,但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比如美国在08年爆发金融危机,09年经济就复苏了。而达里奥在他的新书《理解巨债危机》中,总结全球数十次去杠杆的经验之后,提出要想实现完美的去杠杆,必须做好四件事:一是货币紧缩,二是债务违约,三是重新创造货币,四是财富再分配。

而如果按照达里奥的框架,我们要需要知道的是我们的去杠杆有没有开始,走到了哪一步?

08年到17年,中国的M2年均增速为15.4%,包含表外货币的银行总负债年均增速为17.1%,远超同期经济增速,过去十年我们显然没怎么紧缩过货币。

但是在18年,中国的M2增速降至8%,银行总负债增速降至7%,均远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增速,甚至已经低于中国的GDP名义增速,这说明今年中国的货币紧缩已经开始了。

那么,货币紧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与之相对立的另一个问题是货币超发是谁干的?

我们先来回答后面一个问题,谁主导了货币超发?

提到货币超发,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央行干的,因为央行是负责发钞的。但是如果我们观察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央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在过去10年的平均增速是12%,过去5年的平均增速只有5%,远低于同期的广义货币增速。

因此,中国的货币超发其实不能怪央行,其实是影子银行导致了货币超发。以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代表的通道业务在过去几年蓬勃发展,帮助商业银行逃避监管超发信贷,使得真实的货币严重超发。

而从2017年开始,央行推动了轰轰烈烈的金融去杠杆,18年资管新规正式发布,我们逐渐把影子银行的大门关上了,从而使得真实的货币增速出现了大幅下降。因此,我们的货币紧缩是从去年金融去杠杆就开始了,体现为各种口径下货币增速的大幅下降。

我们已经开始了去杠杆的第一步,实施了货币紧缩,大幅降低了货币实际增速。

再来看去杠杆的第二步,债务违约。

今年,我们看到中国的债务违约事件其实是层出不穷。

比如说,P2P在今年发生了行业性的违约,在67月份有上百家P2P倒闭。

而在债券市场,18年以来有80多只债券违约,违约总金额约800亿,已经超过了此前四年违约金额的总和。

这说明,去杠杆的第二步债务违约也已经发生了。

虽然说,债务违约的爆发对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形成了冲击,也影响到了市场的预期,但是能够容忍债务违约的大规模发生,对于中国金融市场其实也是巨大的进步,因为这是对市场参与者的巨大警示。

过去由于存在刚兑的预期,因此企业有机会就拼命借钱,而金融机构没有违约的风险意识,只要有需求就拼命放贷,结果就会导致举债过度。但现在债务大量违约了,那么以后企业就会更有风险意识,不敢胡乱借钱,而银行也不敢随便放贷,其实就很难走回到举债发展的老路。

我们研究了债券违约的分布,虽然说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但是不能说这些企业都是完全无辜的,虽然有融资环境收紧的冲击,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自己身上,违约企业普遍存在前期举债投资金额巨大、而后续现金流不足的问题。因此,债务违约的出现,其实是对过去举债投机行为的惩罚。

因此,综合来看,我们在去杠杆的道路上其实已经走过了一半了:我们不仅紧缩了货币,还容忍了债务违约的出现,相当于在消灭不健康的经济细胞,驱逐经济里面的劣币。

再比如说房地产泡沫,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肿瘤,会影响经济的长期健康。但是过去在货币超发的时代,这个泡沫只会越变越大。而今年许多地方的房价开始下跌,原因其实就在于我们下决心收缩了货币,所以连最顽强的肿瘤细胞都开始被清除了,这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其实不是坏事。

减税让利于民,奖励良币回归。

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收缩货币、债务违约,其实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不仅把坏人惩罚了,连带着好人也受到了伤害。

这其实是今年中国资本市场的担心所在,到目前为止只有债市在涨,而股市大幅下跌,反映的其实是经济衰退的预期,大家担心货币大幅收缩会导致经济萧条。

因此,要想实现完美的去杠杆,我们还需要做好另外两件事:一是重新创造货币,二是重新分配财富。

首先,要客观理解货币与经济的关系,货币超发是不对的,但是不发货币也是不行的。

货币是经济运行的血液,因此经济增长其实离不开货币。但是过去我们的货币发多了,而且发的方式不对,影子银行的不正规货币发得太多,就好像人体一样,如果某些器官淤积的血液过多,其实就变成肿瘤了。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肿瘤,把影子银行关掉就相当于做手术把肿瘤切除了,但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还是需要血液,而手术以后人体比较虚弱,血液流动比较慢,就需要外部输血维持生命。而对于经济而言,这个外部输血其实就是央行出面来提供基础货币。

比如说美国在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联储的总资产翻了接近5倍,从不到1万亿美元升至最高的时候接近5万亿美元。

因此,类似于美联储的行为,央行今年以来4次大幅降准其实是正确的选择,在影子银行关闭以后,需要央行出面来提供基础货币。

但是,央行提供的是基础货币,央行降准就好比手术之后的外部输血,可以维持生命体征,但是要想彻底恢复健康,其实需要人体自身重新恢复造血功能,而这其实是要求身体里面的器官要恢复健康,能够创造血液循环。

而在经济当中,最为重要的器官就是两个,一个是企业部门,一个是居民部门。

而要想让企业和居民部门恢复健康,单纯靠央行放水其实是不够的,最重要的其实是在于财政政策,通过大幅减税,提高企业部门的盈利和居民部门的收入。

因此,在重新创造货币方面,中国央行已经做了该做的事情,提供了足够的基础货币,目前缺乏的是广义货币创造,而这背后需要财政减税,激发居民和企业的活力。

此外,去杠杆的最后一件事情是财富再分配,简单的说就是政府要把财富多分一点给低收入阶层,因为穷人的消费倾向比较高,这样就可以重新激活消费。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完美去杠杆的需要做的四件事情当中,央行需要做的事情已经都做了,我们既收缩了货币,又容忍了债务违约的出现,同时央行又出来提供了基础货币。但是还需要做的事情是激活广义货币,以及财富再分配,而后两者其实需要财政政策出面大幅减税,而恰恰是后者目前的进展还不是很顺利。

美国素有减税的传统,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当时奥巴马政府通过了多项减税法案,减税了上万亿美金,对经济的迅速康复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中国,一直到18年上半年为止,我们的减税都没有看到实际效果。18年上半年,我国的税收增速为14.4%,其中增值税收入增速高达16.6%,均远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速,这说明今年上半年我国的税收负担还在上升,不仅没有减税反而还在加税。

但是到了3季度,减税终于开始了。3季度的中国税收增速是8%,其中增值税增速是2%,均低于当期的经济增速,说明税收负担终于降了。尤其是刚刚过去的9月份,税收增速降到6%,增值税增速降至-1.2%,说明减税还在继续。

为什么3季度才看到减税的效果,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今年增值税税率下调1%发生在5月份,所以要到3季度以后才能看到减税的效果;二是因为中国税收的主体是增值税,这是伴随着生产环节征收,上半年工业品价格高涨,所以增值税居高不下,而下半年工业品价格持续回落,因此增值税减税效果也更加明显。

而在10月份,个税的下调也开始了。新版的个税法开始实施,不仅把起征点从3500元上调到5000元,同时还把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四大支出列入到个税的抵扣范围,相当于月薪10000以下基本上都免征个税了,对于普通工薪阶层的减税力度并不小,其实是体现了很大的诚意。

减税终于开始了,但是力度还不够。以这一次的个税改革为例,由于中国交个税人群的占比很小,这意味着大多数人其实享受不到个税下调的好处。按照财政部官员的说法,在本次减税之前约有1.87亿人交个税,这意味着虽然有接近2亿人可以享受个税下调的好处,但是其他12亿人则与之无关。另外,中国真正需要减税的是企业部门。因为中国企业部门承担了80%的税收,但是我们给企业部门仅仅降低了1%的增值税税率,而相比之下,美国的税改则是把企业所得税税率从35%下调到了20%,所以中国还需要加大给企业部门减税的力度。

而要想真正给中国的居民和企业部门增收减负,其实最应该减的是增值税。一方面,增值税是一个流转税,所有居民购物时都间接支付了增值税,因此减增值税以后意味着产品会自然降价,相当于变相提高了所有居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企业最大的税收成本就是增值税,因此如果大幅下调增值税税率,也能有效的减轻企业负担。

按照我们的估算,如果我们再下调3%的增值税税率,尤其是把16%这一档税率下调到13%,就差不多可以额外减税1万亿左右,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减税规模,将切实减轻居民和企业部门负担。

对于居民部门而言,大幅减税可以对冲巨额举债导致的利息负担。由于居民部门过去3年新增了约20万亿的债务,按照5%的贷款利息,平均每年新增了1万亿的贷款利息支出。此前的个税起征点上调和抵扣相当于减税了3000亿,我们假定再有额外1万亿增值税减免,而当中居民也能享受一半,那么合计下来相当于对居民部门减税了1万亿左右,可以基本抵消过去3年巨额举债的利息负担。

对于企业部门而言,此前增值税税率下调1%,减税规模大约3000亿,如果再加上额外1万亿的减税,那么合计的增值税减税规模就达到13000亿,假定一半由企业部门享受,也相当于对企业部门减税了7000亿左右,再加上其他已经实施的研发抵税政策,对企业部门的减税也能达到万亿规模。

而减税其实是中国经济恢复健康最重要的一步,过去持续的举债加剧了中国企业和居民部门的债务负担,但通过大幅减税,可以充分抵消其债务负担带来的压力,其实就使得中国经济的主要器官恢复了健康。

而且减税的意义在于,它是非常重要的奖励机制。对于我们的国家而言,最有活力的居民和企业往往税收贡献最大,如果能够大幅减税,那么这些健康细胞所获得的奖励就越大,减税就可以激励健康的细胞茁壮成长,中国经济恢复健康也就指日可待!

我们希望李总理在9月份提出的增值税税率三档并两档、进一步下调增值税税率的研究能够尽快出台。只要我们坚持一手去杠杆收货币、驱逐违约劣币,一手大幅减税、奖励良币回归,就有希望重建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循环。

政策强调公平,并未否定效率。

其实,大家都看到了减税的巨大作用。例如美国的特朗普其实就是靠减税、推动美国经济和股市的持续繁荣。而在中国政府宣布个税的大幅减免之后,其实上周的A股市场也一度出现了明显的反弹,说明减税确实能振奋人心。

但是,到目前为止大家期盼的增值税大幅减免还在研究当中,还没有兑现。因此市场对能否大幅减税也存在疑虑,而一个重要的担心则在于,到底我们有没有减税的意愿?而这其实涉及到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解。

税收对应的是政府的收入,因此减税相当于减少了政府的收入,这其实相当于走向了小政府、大市场的方向,走向了国退民进。

而在今年前9个月,国有企业利润增速高达23.3%,而民营企业利润增速只有9.3%,其实是有点国进民退的味道。

那么,未来我们究竟会怎么选?

在我们看来,市场对于国进民退的形成其实是有误解,其实应该不是我们政策的目标,而可能是无意中形成的结果,其实是可以纠偏的。

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我们认为,这里面体现的政策目标是把公平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在政府看来,过去很多人靠货币超发赚钱,但这带来了金融风险,明显不公平;还有很多人靠污染环境赚钱,这也不公平;而如果经济发展不能惠及低收入阶层,这也不公平。因此,政府政策的核心是在强调公平。

但是我们在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当中,可能在初期过于依赖行政手段搞一刀切,导致上游的钢铁、化工等行业中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关停,而留下来的国有企业则受益于上游价格上涨,所以在客观上形成了国进民退的结果。但是,如果上游价格迟迟居高不下,而下游的民营企业奄奄一息,这明显又是新的不公平。

所以,污染环境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治理环境污染有没有更好的方式,除了行政手段之外,可不可以用更加市场化的手段,比如制定好排放标准,满足标准的先进技术就可以生产,而无论国企和民企,这样其实可以让先进的产能重新生产,既可以稳定低迷的经济,又可以降低高企的上游价格,还不会污染环境,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我们看到今年冬季采暖季,北方城市的环保限产没有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空气质量变化安排错峰生产,其实是环保的进步,也助于改善国进民退的担忧。

因此,政府政策的核心其实是更加强调公平,而这本身并没有错,我们看到特朗普掀起贸易战讲的是美国优先,其实也是从他自身的角度在谈公平问题,而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深陷中等收入陷阱,也是在于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公平,只有少数人能受益于经济发展。

但是强调公平,其实并没有否定效率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没有效率,比如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家都吃大锅饭,而且都吃不饱,其实是最大的不公平。

而要想兼顾公平与效率,其实减税是最佳的选择。

一方面,同样的减税力度,中小企业、低收入阶层等相对改善幅度最大,其实是在降低贫富差距。另一方面,减税是面向未来的政策,对社会贡献最大的企业和居民,其未来的贡献越大,那么受益的空间也就越大,可以激发出经济的活力。

因此,如果我们要实现更加公平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其实就更应该减税。

去杠杆短期阵痛,大减税长期光明。

中国经济发展,目前正处于关键的关口,目前的选择其实关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前景。

过去的40年,我们的经济处于起飞阶段,我们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我国也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在过去,我们发展的主要优势是廉价劳动力,靠着改革开放,引进海外先进技术,我们一步一步成为全球制造业工厂。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些优势印度也全都有,印度的人也多、而且更便宜,印度从来没有封闭过,为什么印度的发展远远不如我们?

其实,经济起飞阶段政府的作用功不可没。虽然印度有低成本的优势,也可以模仿海外的先进技术,但是缺乏强有力的政府来形成有效的组织,实现这个优势。我们观察韩国、中国台湾等经济体最开始都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韩国是军政府、中国台湾是政府主导了十大建设,通过引进技术,依托外需发展制造业,最终实现了经济的起飞。

我们这次在加拿大,在阿尔伯特,当地有着巨大的油砂储备,但是因为政府不给力,由于环保压力没法修油管,所以虽然当地蕴藏了全球95%的油砂资源,但是只能以不到30美元/桶的低价出售,远低于国际油价,就是因为缺乏运输设备。

而在中国,交通运输其实都不是问题,我们去贵州,听说全球最高的100座桥,有一半多都在贵州,我们可以把天堑变通途,包括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都是了不起的成就,这些都归功于我们政府的执行能力,也是我们在经济起飞阶段的优势。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的优势在发生变化。在经济发展之后,我们的劳动力工资与东南亚国家相比,已经不再便宜。过去我们举债修路就可以创造GDP,但是目前我们高速公路的密度已经超过美国,修太多路没有车也用不上。过去我们靠模仿别人的技术就能发展,但现在在很多领域我们已经是老大了,就不可能再去模仿别人,要靠自己创新了。过去我们靠外需就能发展,现在外需也靠不住了,就要回到内需。

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中美贸易战虽然对我们有短期冲击,但是其实是在逼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作为大国经济,如果想要实现经济繁荣富强,最后必须是靠内需,靠自己创新,特朗普只是让我们提前面对这一点而已。

所以,在我们跨过了经济起飞阶段之后,下一步需要实现的是经济的繁荣,这意味着过去的很多经验其实不再适用了,我们必须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虽然我们的劳动力不再便宜,但是我们每年有1千万大学生毕业,我们有着全球最多的人力资本,没有了人口的数量红利,我们迎来了人口的质量红利。

虽然现在贸易冲突之下,外需面临萎缩的压力,但是我们有十四亿人口,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这是未来全球最有潜力的内部市场,我们有靠的住的内需。

虽然基建投资饱和了,地产投资也不缺了,但是中国的创新投资还很稀缺。而要想靠自己创新,就必须鼓励我们自己的企业投入研发,加大创新投入。而华为能够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和智能手机制造商,说明中国的企业也不是没有能力创新。

但所有这一切,无论是回到靠内需发展,还是回到创新驱动,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其实都需要政府加大减税的力度。通过减税,可以将收入还给居民部门,增加居民的消费潜力。通过减税,可以增加企业部门利润,从而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

因此,减税是中国经济转型最为关键的一步,过去靠着大政府、小市场我们可以实现经济起飞,但要想实现经济繁荣,就必须回到小政府、大市场,激发经济的活力。

而要想实现减税,其实有三种选择:一是增加财政赤字率,这在中国要实现有难度,毕竟3%的财政赤字率在中国是一条红线,不会轻易超越;二是减少财政支出,需要政府削减开支,与大家一起共克时艰,这一种也不容易,毕竟很多支出是刚性的;三是出售资产筹资加大混改力度,引进社会资本。这其实是当年撒切尔所做的选择,其通过出售国企股权来减税,治愈了英国病。而目前我们在上游行业的国企,在去产能之后盈利高企,其实是推进混改的最佳时机,既可以为减税筹资,又可以实现国退民进。

在美国历史上,有一段和中国经济过去10年相似的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当时的美国也是货币超发,投机倒把横行,投机分子一度成为美国首富。

但就在1981年,一切都变了,里根成为美国的总统,而里根也是美国战后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其实是1980年里根竞选时的原话。里根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后,面对滞胀的烂摊子,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复兴法案,而他的主要政策主张就是两点,一是减少货币发行,二是加大减税力度。

由于货币收缩,所以美国投机的时代结束了,商品市场步入大熊市,投机的美国首富邦克破产了。而之后美国的首富长期被科技新贵盖茨等霸屏,靠着减税,美国进入了创新和繁荣的大时代。1981年之前,美国的股市整整17年没有涨,而在1981年以后,代表创新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涨了整整50倍,平均每年涨幅高达10%。创新背后的最大功臣就是减税,从里根开始美国就形成了减税的传统,一轮又一轮的减税激发着美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所以可以出现苹果、亚马逊这样富可敌国的万亿美金市值企业,因为其投入研发的费用就高达数百亿美元。

中国的股市也有整整17年没有怎么涨过了,这个背后的背景和美国70年代一样,也是货币超发,所有资金都去了房地产市场投机,买房的人在过去10年得意非凡,个个都是人生赢家,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显然没有未来。只要我们下决心去杠杆收货币,那么投机分子就要小心了,因为投机的土壤没有了,房地产的时代就要结束了。而只要我们下决心减税,那么努力干活、锐意创新的人的机会就到了,我们会迎来创新的大时代。

我们相信,本届政府更加强调公平,就不会重走举债发展的老路,而有望走向收缩货币、减税发展的新路,承受经济短期阵痛,换取长期健康,这样中国经济的长期反而充满希望。

中国资本市场,外资并不悲观。

对于近期美股的下跌,海外投资者认为主要还是估值太高了,美联储加息加快对估值会有冲击。但是对于美国经济的长期前景,几乎所有加拿大的机构都坚定看好,因为加拿大经济规模太小了,他们过去长期主要投资美国,都获得了巨大的收获,所以大家会认为美国市场未来的波动会加大,但不认为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有大问题。

在海外市场,大家对中国并没有那么悲观。今年,由于A股大幅下跌,导致金融从业人员都比较悲观,都在谈论各种高大上的国运问题。但是在海外投资者看来,今年跌的不仅是A股,除了美国以外几乎所有新兴市场都在跌,而新兴市场的特点就是波动大,A股因为散户太多,暴涨暴跌其实非常正常,但这其实并不理性,反而会给专业投资者更大的机会。

我们在内部看自己有诸多问题,但是其实大家都各有各的问题。比如在加拿大大家也担心移民问题,而这个问题在欧洲更严重,有很多穆斯林国家的移民过来以后完全不工作,靠着高福利的补贴过日子,而且由于高生育,其势力反而越来越大,导致经济效率越来越低。但其实各国对于华人移民都很欢迎,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是吃苦耐劳。而中国并没有移民问题的担心,我们担心的是人口老龄化,但这个问题在日本更严重,但是现在有了机器人,其实可以替代人类的很大一部分工作。

比如说我们担心房地产问题,这个问题很多国家都有。过去几年加拿大其实也是居民债务大幅上升,好多地方房价三年翻了一倍,但是在多伦多和温哥华去年都相继对海外炒家征收了15%的房产税,温哥华甚至还征收房屋空置税,使得这两年房价出现明显下跌。但是没有房地产涨价,加拿大经济照样还在发展。我国房价即便跌一跌,也不代表经济就没有希望。

而华人的特点是重视教育,华人多的地方,当地的学校考试就会好起来,然后就会形成新的学区,有当地的朋友跟我说甚至会让小孩上国内的各种网课,因为用起来效果确实好。另外最近刚换了华为手机,因为用着方便。这其实也说明几件事:一是值钱的不是房子,而是教育,因此中国的教育、医疗等服务业充满希望,另外中国优秀的创新企业,是创造价值的,因为确实好用。

虽然我们看到今年以来腾讯、阿里等企业股价大幅下跌,但是在加拿大我们见到的客户都是年金,其实都是以长期投资为主,而且好几个机构都是拿了腾讯好多年、自从阿里上市就开始投资,其实过去靠中国资产赚了很多钱,所以并不会因为短期下跌而长期看空中国,反而是下跌以后在逐渐加仓,因为大家相信中国经济以后发展的虽然会慢一点,但是还是会继续发展,而14亿人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没有变,那么这些代表未来的好企业跌下来更多的是机会而不是风险。

而对于汇率问题,虽然今年人民币汇率在贬值,但是其他新兴市场也都在贬值。因此主要还可以用美元升值来解释,而且大家认为中国的产业有竞争力,所以汇率贬值会改善出口和外汇,这样就会改善进一步贬值的预期,目前人民币可能还没有到位,但贬的越多就和均衡的汇率水平越接近。

而且我们交流的外资机构其实都认同我们的观点,那就是中国过去靠举债发展,其实是对长期健康不利,但是现在去杠杆、减税都是在做正确的事情,因此对最近的政策评价其实是非常肯定的。

去年的时候,市场都在谈论新周期,但是我们写下的《繁荣的顶点》来提示风险,因为我们看到了居民举债投机,这是泡沫而不是新周期,我们在16年就写下了《居民加杠杆、危险的游戏!》。而今年我们写下《投资中国的历史性机会》,我们看到了去杠杆、债务违约和减税,这些都是长期正确的事情,哪怕短期还有阵痛,但是长期充满希望。


一、经济:工业利润放缓

1)地产销售继降。10月中上旬37大中城市地产销售同比下降10.2%,其中22个一二线城市地产销售同比下降5.3%,但15个三四线城市地产销售同比下降27%,降幅比9月明显扩大,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地产销量出现大幅下滑。

2)汽车消费低迷。10月前三周乘联会乘用车零售同比下降24.8%,乘用车批发同比下降26%,比前两周降幅扩大,显示汽车消费依旧低迷。

3)工业继续减速。96大集团发电耗煤增速降至-11.3%10月前25天发电耗煤同比降幅扩大至21%,这意味着10月份的工业经济仍在继续减速。

4)工业利润放缓。9月份工业利润增速降至4.1%的新低,主要受工业产销增速放缓,价格涨幅回落等因素影响,其中9月工业收入增速仅为6.2%,为年内新低水平。


二、物价:通胀仍趋回落

 1)食品跌幅收窄。上周菜价、禽蛋价格继续下跌,猪价下跌而牛羊肉价格上涨,食品价格环比下跌0.1%,跌幅有所收窄。

210CPI小降。10月以来商务部食用农产品价格、农业部农产品批发价格环比涨幅分别为0.6%-1.1%,预测10月食品价格环比持平,10CPI回落至2.4%

310PPI回落。10月以来钢价回落,煤价、油价先涨后跌,截止目前10月港口期货生资价格环涨0.5%,预测10PPI环涨0.3%10PPI同比涨幅回落至3.2%

4)通胀仍趋回落。此前雨水天气和猪瘟疫情等因素推动3季度CPI短期抬升,而油价大涨亦推动通胀预期升温。但进入到10月份以后,食品价格持续回落,而油价、煤价等也再度下跌,10月份的CPIPPI大概率同时回落,这也意味着通胀回落的趋势依旧未改。


三、流动性:货币利率仍低

1)货币利率仍低。上周货币利率整体回落,其中R007均值上行4bp2.65%R001下行8bp2.33%DR007上行1bp2.6%DR001下行8bp2.29%

2)央行大幅投放。上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4600亿,其中逆回购投放4900亿元,逆回购到期300亿元,无MLF投放与到期。

3)汇率继续贬值。上周美元指数大幅反弹,人民币兑美元继续贬值,在岸、离岸人民币分别贬至6.956.96

4)政策空间充足。央行行长易纲此前表示,我们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还有相当的空间,包括利率、准备金率以及货币条件等。由于去杠杆的大力推进,自去年来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已经企稳不再上升,央行下调存准率是对冲广义货币收缩的需要,并未增加杠杆率水平,这也意味着未来存准率仍有下调空间。


四、政策:进一步减税降费

1)进一步减税降费。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部署根据督查发现和企业关切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决定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以市场化方式帮助缓解企业融资难;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抓紧研究提出继续降低企业税负和降低社保费率的具体办法。

2)建设东亚经济共同体。李克强总理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表示,将加速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促进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共同建设东亚经济共同体,助力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

2)开放金融服务业。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将进一步放开金融服务业,在放开银行业股比限制的基础上,三年后放开保险、证券等行业,届时符合条件的外界企业可获得全牌照经营资格。


五、海外:美国三季度GDP增速3.5%,欧元区制造业PMI新低

1)美国三季度GDP实际环比增速3.5%上周五,美国公布三季度实际GDP环比折年增速3.5%,高于预期3.3%,创2015年以来同期最佳表现,但低于前值4.2%,主要贡献来自消费者支出、企业补库存以及政府增加支出。

2)美联储褐皮书发布。上周三美联储公布的褐皮书称,截止1015日,美联储12个地区整体经济活动以“温和至适度”的速度扩张,但劳动力市场趋紧和关税引起的企业成本的上涨,令人担忧。

3)美国新屋销售、消费者信心数据不佳。上周三美国商务部公布9月新屋销售年化55.3万户,创201612月以来新低;上周五公布的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10月终值98.6,低于初值并再度不及预期,消费者对个人财务状况的现况评价走低,对短期通胀预期抬升。

4)欧元区制造业PMI新低。上周三公布的欧元区10PMI延续下滑,其中欧元区制造业PMI初值 52.1,不及市场预期,创26个月新低;德国和法国PMI初值也分别创29个月和25个月新低。上周四欧央行10月议息会议各方面决议按兵不动,行长德拉吉表示,尽管最近的数据偏弱,欧元区的经济依然整体向上,没有讨论过延长QE,保护主义、新兴市场脆弱和金融市场波动是面临的主要风险。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阅读9381
中国 历史性 
举报0
关注姜超宏观债券研究微信号:jiangchao884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姜超宏观债券研究”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姜超宏观债券研究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微信号:jiangchao8848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