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揭秘】这样科学养鸡,一年让5300人脱贫致富!纯收入近10万元!

作者:央视财经 来源:央视财经 公众号
分享到:

10-26

进入2018年,全国的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但一些地方的贫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也非一春之暖。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和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一些深度贫困的现象,短时间之内,很难消除。在四川省的北部地区,也有一位大学老师正忙着研究当地农村的土鸡养殖。这项技术又是否能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呢?


四川土鸡进军上海 无奈品种缺陷死亡过半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向德进家原来是四川省广元市一个村里的贫困户,由于他和妻子的身体都不太好,无法外出打工,只能在家种地。没养鸡前全家人的年收入还不到8000元。2013年和2014年家里又相继出了两个大学生,每年两三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让他们的经济状况更加紧张。


△向德进喂鸡


向德进的儿子向建,2013年考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学期间有同学知道他家里养了几十只鸡,就托他从家里买些土鸡和土鸡蛋。一次简单的帮忙,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商机。


△向德进的儿子向建


向建发现上海的孩子每天早餐都会吃土鸡蛋,还有很多上海人托人买土鸡蛋。家乡的土鸡如此受市场欢迎,向建想到,或许可以通过养鸡来改变家里的困境。于是,向建让父亲买下600只鸡雏在家里养。


△向德进家土鸡


但是,养60只鸡和600只鸡的情况完全不同。才养了不久,向建家的鸡就出了问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600只鸡只剩下300只,死亡率近50%。眼看着一家人的希望和收入一点点消亡,向建找到了当地的农业局帮忙,农业局向他推荐了四川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教授刘益平。


第一次来到向建家,刘益平就指出了问题。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教授 刘益平:散养户面临的问题很多,第一个就是疾病防控问题。因为散养户种鸡来源很多是当地的土鸡,有些遗传性的疾病都没有净化。


△刘益平检查向德进家土鸡情况


刘益平告诉向建,如果想把鸡养好,就不要在家里自行繁殖。像鸡白痢和鸡白血病这些遗传病是很难发现和控制的,刚刚破壳出生的小鸡抵抗力较弱,这些遗传病有可能会导致鸡的大面积死亡。


向德进家养的鸡不是外形偏瘦就是毛色不好看,刘益平说,这是因为饲料的营养不够全面,如果鸡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鸡尾巴的羽毛就有很多是断的,严重的话,羽毛还会掉光。


△向德进家土鸡


向德进的家在山区,山上有很多中草药。刘益平告诉向德进,平时可以采些鱼腥草、板蓝根掺在玉米饲料里喂鸡,用来预防流感等疾病。平时在鸡的饲料里也需要加上一些像南瓜或者蔬菜叶子之类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这样鸡的营养才会均衡,羽毛也会有光泽。


教授培育优良基因鸡雏 带动当地53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从向建家回来的刘益平加紧了脚步,带着他的博士生观察记录广元灰鸡经过系统选育后的性能变化。


△刘益平观察广元灰鸡


在广元灰鸡的育种基地,刘益平希望能够优选出品质最优秀的种鸡,从根本上解决灰鸡在养殖过程中大面积死亡的问题。为了保证品质,刘益平没有添加任何抗生素。


△广元灰鸡育种基地


养殖家禽,最重要的就是降低染病率和死亡率。通常的办法就是在小鸡刚刚破壳出生后定期喂一些抗生素类的药品防病防疫,这样不仅会影响鸡的品质,还有可能因为不规范用药导致抗生素残留。


广元灰鸡属于优质的土鸡品种,能够作为高端农产品销售。但原来的广元灰鸡都是散户饲养和繁殖,种鸡品类繁多,灰鸡的血统不纯正,而且还有鸡白痢和鸡白血病等遗传疾病问题,导致灰鸡不到出栏的时间就已经死亡。因此,想要作为大规模发展的产业根本不可能。


刘益平他们在调研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情况,决定用遗传学的办法来解决灰鸡繁殖能力弱的问题,把鸡进行科学选育、育雏,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防疫和免疫工作。


△广元灰鸡


选育种鸡不是件容易的事,刘益平要定期观察记录这些鸡的外观特征和产蛋量,只有各方面都是佼佼者才能被选育为种鸡。经过层层筛选,没有鸡白血病基因的小鸡精英就会茁壮成长为优质的广元灰鸡。


△采血分析


眼下,越来越优秀的种鸡正在不断送往四川广元的农村。2017年向建家养上了刘益平育种基地培育出的鸡雏,凭着养鸡的收入,家里在去年顺利实现了脱贫。眼下,家里养的灰鸡大部分也都被预订出去了,向建保守估计今年的纯利润接近10万元。


△向建家鸡雏


从2018年1月到2018年9月,广元灰鸡出栏84万只,其中50多万只是由1600户贫困户养殖出栏的,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带动了当地53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半小时观察

贫困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更是把扶贫工作当成重中之重。四川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贫困人口较多,连片特困地区分布较广,唯有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之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农村的产业方向有很多,但每一个产业都离不开科技的帮扶。农村有勤劳的人,有资源、土地,但要想让产业在农村扎根发展,最缺的就是技术。我们期盼着有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科技专家走在田间地头,用科技的力量,击败最后的贫困。


扶贫亟待增加“科技含量”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你会喜欢







来源: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

本文编辑:王艺燃

觉得不错,欢迎点赞

阅读8598
脱贫致富 
举报0
关注央视财经微信号:cctvyscj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央视财经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央视财经

微信号:cctvyscj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