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金庸:我愿做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

作者:新闻晨报 来源:新闻晨报 公众号
分享到:

10-31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誉为武侠小说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代宗师”和“泰山北斗”。 

他与黄霑、蔡澜、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香港“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 

“全世界有华人处必有金庸小说”,据保守估计,金庸小说全球发行量已经超过了3亿册。翻拍或者跟他作品有关的电影电视粗略统计也已经超过100多部,可谓小说界“中国第一IP”。

如今,斯人已去。而他的一生,就如一部壮阔迤逦的武侠小说,留给世人阅读。


 



晨报记者|徐颖

 


金大侠自称最像“段誉”


看过金庸小说的人都会好奇,金庸到底跟他笔下的哪个人物比较像。是机灵圆滑的韦小宝?老实憨厚的郭靖?还是优柔寡断的张无忌?

 

金大侠曾这么说过“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

 


爱书成痴15岁写下处女作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身浙江海宁名门世家查家,出过“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康熙给他们查氏一族宗祠提的是“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家里良田千亩,藏书甚丰。


家里藏书多,他便整天泡在藏书堆里,读得废寝忘食。父亲怕他读出毛病,便想方设法让他出去玩。有一次,父亲拖他出去放风筝,放着放着,一回头,查良镛不见了。

 

父亲急得不行,”找了半天没找着,回家一看:“这小子正泡在书房看书呢。”

 

在读书这方面,查良镛也可算是个“痴儿”。但他虽爱书成痴却并不呆板,相反,他还颇有做生意的天赋。

 

15岁那年,由查良镛和其他两位同学根据所考的内容自己出题编写的《给初中投考者》出版,这是此类书籍在中国第一次出版,出版后十分畅销,为金庸赚得了第一桶金。而这也是金庸真正的处女作

 

仗义执言  两度被学校开除

 

1940年,查良镛考入浙江联合高中。当时学校常办壁报,文笔极佳又爱好写作的查良镛成为了壁报的常客。

 


有一次他写了一篇名为《阿丽丝漫游记》的文章。


因为看不惯训导主任的种种行径,“瞧不得他有事没事就辱骂学生”,查良镛仗义执言,用笔来讨伐他。他在文中,用眼镜蛇来指代他们的训导主任。

 

训导主任看到文章,立马跑到校长那里哭诉:“请立即开除他。”几天后,查良镛被勒令退学了。他便转到衢州中学,念完了高中。

 

而这样的经历,在查良镛身上并不是只有一次。在四川重庆读大学时,他念的是外交系,希望成为一名外交官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由于看不惯学校里不良的校风,他再次因大胆直言,于是遭遇了平生第二次开除。外交官理想因此幻灭。

 

盖过梁羽生  31岁首部武侠问世

 

1946年秋天,《大公报》刊登启事: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编辑。查良镛凭借自己的才华被千里挑一,进入上海《大公报》,正式步入了报人生涯。

 


1948年,《大公报》香港版复刊,查良镛被派到香港工作,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

  

1950年,《大公报》旗下《新晚报》创刊,查良镛被调到《新晚报》,做了副刊编辑。当时《新晚报》总编辑罗孚邀请编辑陈文统在报刊上连载武侠小说引起轰动,自此打开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门。这部小说叫做《龙虎斗京华》,陈文统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梁羽生”。

 

1955年2月初,梁羽生的《草莽龙蛇传》快连载完了,但他还没有想好下一部写什么。罗孚便只好找到另一个武侠迷查良镛:“梁羽生顾不上了,只有你上了。”

  

于是查良镛的武侠处女作《书剑恩仇录》问世,反响甚至超过了梁羽生。他将名字最后一字一分为二,署名“金庸”。


 

为正义发声 家国天下融入小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香港的政治风气比较复杂。想要发声的金庸,找到昔日同学沈宝新,两人一起出资,创办了《明报》。

 

办《明报》要十万块,金庸自己就出了八万。他将自己写小说和稿子赚的钱全部投了进去。


他每天一篇的社论,在众多报纸中独树一帜,《明报》被一举推上香港知识分子必看报纸的位置。


下午写社论,国际局势,波云诡谲;晚上写武侠小说,江湖恩怨,儿女情长。社论2000字,武侠小说5000字,坚持日更20年。金庸任董事长期间,《明报》成为香港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有人把它比喻成香港的《泰晤士报》。

 

金庸一直持续地为正义发声,也将家国天下的主题融入进小说中,于是便有了《神雕侠侣》、《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但也因此,金庸被某些势力视为眼中钉。有人甚至放出话来:要灭了他。

 


金庸说:“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以至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最危险的一段时间,金庸听到风声,还跑去欧洲躲藏了一个月。连载的《天龙八部》只好找倪匡代笔。一个月后,金庸回到香港。倪匡笑着对他说:“抱歉抱歉,我讨厌阿紫,所以把她的眼睛写瞎了。”

 

金庸和倪匡


后来,金庸又写下了《笑傲江湖》,以及《鹿鼎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可谓是金庸的真实写照。


难以逾越  《鹿鼎记》成“武林至尊”


1969年10月,金庸开始撰写《鹿鼎记》,这是他武侠小说的封笔之作。



这部小说当时引来很大争议,争议集中在它是不是武侠小说。而读者公认的是,《鹿鼎记》已成为武侠小说难以逾越的高峰,而且进入了中国文学史的殿堂。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之后,金庸多次对其小说有修订,而未再有新作。



从1955年开始至1972年正式宣布封笔,金庸总共写下了十四部武侠小说,连起来是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其作品亦被改编成影视剧集、游戏、漫画等产品,脍炙人口。

 

扔掉光环  八十岁做回学生


金庸的名气虽响彻中外,而且博古通今,历史、政治等知识信手拈来,他依然觉得自己学问不够。因此即使是在获得剑桥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后,金庸坚持选择作为普通学生申请就读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那时的他已经是81岁高龄。

 

在剑桥上学,金庸又变成了那个别人不太关注的查先生。不再有知名作家光环、不再是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他做的一切都“不为学位,只为学问”。

 


一生贡献  营造华人精神家园


晚年金庸虽然不再有作品,但金庸武侠在华人世界一如既往地流传。其作品流传之广,甚至可以媲美《红楼梦》。下至贩夫走卒,上至邓小平这样的政治人物,都是金庸小说的读者。

 


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金庸成为华人交往的“接头”暗号,成为一见如故的心灵密码。这种流传本身就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应该说,金庸很大程度地改变了武侠小说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北大教授严家炎评价道:金庸小说“是一场静悄悄进行着的文学革命”。

 


有评论者认为,金庸小说的最大贡献,是它具有优美的形式同时,更具有深刻的民族精神底蕴。


金庸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在于他把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内心,用高度艺术化又极端通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击中了中国人内心最容易共鸣的那一部分,从而成为一个民族的心灵图谱。


来源|新闻晨报(shxwcb)

首席编辑|顾炜


记得给晨报君加油点

阅读9591
举报0
关注新闻晨报微信号:shxwcb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闻晨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闻晨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闻晨报

微信号:shxwcb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