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媒体融合布局,切不可漏下这一子!

作者:传媒圈 来源:传媒圈 公众号
分享到:

10-30

文丨胡瀚中    来源丨传媒头条

(www.cm3721.com)


导读:成功的融媒体各有各的特点,不成功的融媒体是相似的。


融媒体是什么?


是您家媒体记者必须学会的全媒体投放规定?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理念的强劲执行?还是你们家媒体融成铁板一块的各个职能部门?

 

新媒体是什么?


是您家媒体上天天在推的APP?是公众号上的文章?还是你在信息流产品上的号?


都是,又都不是,如果我们把媒体的所有者当成甲方,那么,甲方和所有广告主的要求是一样的,要的是最终结果,也就是宣传效果。

 

随着互联网格局改变,传播场景也因此改变,人们更多会从信息流产品或搜索产品中获取信息,这个时候,如果媒体仅仅以内循环的方式,在内部对自己进行各种各样的融合。媒体内部融合实施得再好,也不过只是把以前曾经发表在传统媒体上的新闻作品,重新发表在自己的网络笔记本上。

 

如果这个网络笔记本没有太多的人去关注,那么它也就相当于是在大海里增加了一条沙丁鱼而已,这样的鱼,在浩瀚无边的海洋里,多一条少一条没有关系。

 

媒体融合如果仅仅只是融合自己,没有打破边界,没有按照互联网的规律布局,那么无论这种媒体融合看上去有多美,都是无效的。


台长,您三年前不经意间“废掉”的网站,现在可能让您丢掉1/3的网络流量


前不久,我们媒体承办了一个全国性活动的本省宣传,从融媒体整体来看,宣传效果立体高效,有多种形态的媒体协作,有跨省媒体联动,相当成功,地方政府十分满意。

  

那段时间,新媒体部门开足了马力,全力进行推广宣传,这其中除了媒体自己APP的宣传以外,也包括了公众号、头条号、企鹅号的推广,活动直播期间,全体员工朋友圈转发,斗鱼等多家直播平台同步直播,各主流新闻媒体的联合报道或转载,这其实已经是大家驾轻就熟轻车熟路的固定套路。

  

那段时间,工作群非常的热闹,隔一阵子,就会看到各个更高层媒体转载的截图,相当热闹相当喜庆。

  

当天的收视率成绩并不十分突出。移动互联网方面,尽管我们从业人员的朋友圈相当于官宜出没一样刷屏。从社群中了解的情况,知情率略高,但观看人数与我们期待的人空巷的期待值尚有一定落差。


  

半个多月后,我通过搜索引擎搜索我本来以为应该很轰动的关键词:某省某活动,结果却发现百度、360以及搜狗三大搜索引擎,三页以内都没有我们媒体的数据。360里有一条数据,但不是我们媒体发出的,是兄弟媒体发在新浪上的新闻,恰好符合搜索引擎的抓取规律,被收录了。

  

然后,我把搜索范围扩展了一下,做了定向搜索,如锁定人民网搜索,相关消息才陆续涌现出来。

 

互联网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你可以在,但没有人知道你在,你也就约等于不在,约等于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

  

你以为你存在,但,如果你的信息迅速被沉淀,你的努力在不多远的将来被清零。那么,你存在或者后不存在,对于这个互联网来说,其实没有差别。

  

如果你拼尽了洪荒之力,做尽了你想得到做得到的所有事情,在互联网上,却被人视而不见听而未闻。那么,事实上,你的工作也就聊胜于无,约等于不存在。

  

信息投放要符合常人获取信息的路径和规律


在互联网信息爆棚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要么是无心浏览(人们浏览的习惯,又被很多互联网产品标记,很多产品会将特定的信息推送给特定的用户),要么是主动信息搜索(这里包括了各大搜索引擎的搜索,也包括了信息流产品或社交产品内的搜索)。


一般用户的无目的浏览,一般是从头条号等信息流产品随意无心的浏览,但用者无心,开发者有心。信息流产品会对用户进行分类标签。


如果用户恰好是一个农民或者曾经浏览器过涉农信息被平台标记了,并且,媒体也在信息流产品上进行了布局,有自己有个性的号,那么,除了接受了社群推送而前来观看直播的人群以外,更多的无心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会是通过信息流产品这个渠道来偶然地看到并了解到相关信息。


  

我们的媒体恰好在这方面有所布局,所以,虽然自己的APP上没有多大的流量,但在信息流产品上的号却可以有几十万或上百万的浏览,这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传播效果。


如果媒体在这方面布局不足,被推送的机会就不大,信息流产品的算法是浏览量越少推荐量越少。信息会迅速沉淀下去,就仿佛被打入冷宫的贵妃,活着,但是大家再也看不到了。


人们想了解进一步了解某方面信息的时候,会在自己习惯使用的搜索引擎上去寻找相关信息,普通用户的搜索多半是浅搜索。


除了媒体从业人员,相关地市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为了做工作记录或工作总结,谁还会刻意的去人民网、新华网、CCTV网站查询有关信息?除了媒体从业人员或与其工作职责利害相关的部门工作人员以外,又有会在搜索引擎上去锁定特定网站进行深度搜索?

  

没有进一步的搜索需求,事件没有上热词榜热搜榜。信息就会很快被人视而不见听而未闻。事实等同于被互联网丢失。


互联网的信息渠道和媒体的布局


互联网信息的获取渠道,一是主动搜索(百度类产品),二是被动接受推送(头条类产品),三是社群转发(腾讯微信类产品和自有APP产品,依赖于社群和朋友圈转发,这种推广,如果做得好,效果会很好,但人力消耗最大且不好度量)。


媒体本身的移动互联网布局必须适应普通人的使用规律。


人们不会为了一个个不常用的目的去安装或者使用太多的APP(这也是绝大多数地市级媒体创办的APP会事实上成为鸡肋的原因)。

  

资源有限,人们的关注力有限,媒体的融媒体布局事实是流量渠道的布局,是在各个流量来源做针对性动作。


不可忽视的搜索流量,过分集中于微信等社交产品流量,往往是会把自己的流量来源由广域变成狭域,由宽带变窄带。


这事实上会屏蔽自己的主动搜索流量,完成依赖于看上去很流行的社区推广,实际上是执行极为费力的人工推广,事实上是放弃了自己的网上根据地。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同时由于传统网的人力资源投入、软硬件投入不菲,长期看不到直接收入,网站在新媒体板块当中的地位持续下降。处境尴尬,且随时会被砍。

  

许多在移动互联网兴起以后才进入这个行业的新人,也更加会对PC网站有一种莫名的鄙视。


  

实际上,在这方面,决策层有相当大的误区,看到了PC网站需求下降的表象,却忽略了搜索引擎引流的作用以及长期稳定的信息源的作用。这在互联网上相当于是一个根据地,是搜索流量(是所有搜索引擎,而不仅仅只限于百度一家)的根源所在。

  

移动时代,普通非功能性网站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但是,网站更多不是为了那些直接访问看的,是做给搜索引擎看的。

  

搜索引擎是根据算法来运作的。人是活的,机器是死的,如果不按照机器能读懂的规则来构建文章以及标题,又怎么可能获得期待的流量?


在移动互联网当中,百度推出了熊掌号,提出了以号代站的新思路。


在大多数媒体的融媒体布局中,这一块的投入是零。

  

在媒体边缘化的那些前网站工作人员,往往决定着流量的走向


1.网站最根本的意义何在?


没有网站搜索引擎优化人员的工作,不遵循搜索引擎规律,不进行信息的关键词匹配与布局,在互联网上发稿的时候,标题以及行文不去做适合搜索引擎抓取的改编,没有有意识地在工作中将想要推广的关键词进行提前布局,新闻当中完全没有关键词布局,又怎么可能能够让搜索引擎识别并抓取相关的关键词,并且把它们进行关联分类呢?


事实上,无论是搜索引擎,还是在头条等信息流产品,或者在微信端,搜索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

  

做网站,不是要对高层回答你要几个人,一年能为集团挣多少钱的问题,也不是做一个网络门面,而是要成为媒体要不要在互联网上的根和搜索流量的源的问题。

  

很多媒体在这一块,阵地全失。


2.信息流产品的标签布局

  

不少媒体在信息流产品上做了号,最基本的是头条号和企鹅号。更进一步的会对其他平台进行布局。

  

信息流产品的重点略有不同,那就是信息的标签词。所谓标签词其实是一种进化了的关键词。对观众所喜闻乐见的高频搜索词,平台会自行进行匹配,关键词的匹配又会和人的浏览习惯匹配。平台根据这些标签来再进行流量分配,好的文章会因为马太效应被更多推荐。

  

对你有兴趣的用户,会越来越多的被平台推荐相关的信息。信息的指向性越强,你的目标人群就越容易浏览到你的信息。


  

3.微信公众号和自有APP等高度依赖人际交往的产品也要改进搜索体验

  

符合搜索规律的文章,在信息流产品以及微信等社交产品上也会有比较好的体验,更容易被转发和推广。

  

朋友圈转发或者是社群推广,只会在事件发生的当时起到引流或推广的效果,当人们想要再度进行浏览的时候,除了浏览关注的公众号以外,更多会通过搜索来获得信息。


通过关键词优化得到搜索流量,通过更进阶的匹配,媒体从信息流产品得到的平台推荐会更多。匹配得住匹配得好,就有流量。


要不,再多努力,也只不过是生产一批没有流量的文章而已。这样无效的疲惫努力,会是让从业人员号哭达旦,不能忍受。


通过关键词优化,以及熊掌号等等搜索引擎产品来获得搜索流量。通过文章的标签词再造,在各主流的信息流产品上获得更多推荐,同样适合搜索的改造,让文章可以在社交产品上获得更多的再次浏览的机会。


这才是真正的拆掉自己的围墙,突破自己,使自己真正的与互联网融合。你不在人们熟悉的战场上去战斗,不适应这些战场的规律,又能够怎么样获得更好更持久的流量呢?


互联网不欣赏孤芳自赏。搜索有窍门有专业。 


哪一天,哪家媒体在招聘启事上专门注明了搜索引擎优化人员的岗位,哪一天,或许是某家传统媒体了解互联网窍门的开始……



推荐文章,点击标题阅读


-完-


长按二维码识别,一键关注传媒圈公号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聚焦传媒、影视、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36万勤于思考人士的品质之选。

如希望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dianyingquan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分享朋友


阅读8802
举报0
关注传媒圈微信号:chuanmeiquanz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传媒圈”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传媒圈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传媒圈

微信号:chuanmeiquanz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