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金庸,本是一个评论员 | 光明网评论员

作者:光明网 来源:光明网 公众号
分享到:

10-31


光明网评论员:金庸先生去世了。先生一去,顿感江湖寥落。

  

消息甫一传出,悼念、感怀、回顾的信息,就在互联网上铺天盖地地涌来,金庸先生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他曾为自己拟了一个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写过十几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多达几亿的读者,持续数十年的辐射,可以说,在中文世界,金庸先生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词汇,影响了思维方式,雕刻了文化认知。

  

金庸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的武侠小说,然而这远不足以笼盖他生命的厚度与多面。武侠之外的金庸,同样值得外界深度回望。

  

其中,他有一个重要身份即是评论员。1959年,金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在香港合资创办《明报》。此时金庸先生36岁,南下香港第十一年。《明报》起步并不顺利,《明报》第一天印了8000份,没有卖完,最低时跌到了6100份,发行了四个月才开始回升。尽管不断更改副刊内容,改变新闻路线,金庸更是抱病撰写《神雕侠侣》,但是《明报》还是一步步滑向“声色犬马”的小报,处境艰难。

  

随着香江两岸的局势发生变化,金庸开始大力写作社评。金庸的这些社评,透着对时事的深度观察,对历史的穿透思考,获得巨大关注。也正是凭借社论,《明报》从一份市民小报,一跃而升为知识分子报纸,成为香港报业的一面旗帜。从《明报》创刊到1992年控股权转移,33年间,金庸亲笔撰写的社评有7000多篇。这些评论,在香江两岸,从民间到官方,均有或如应斯响或深邃悠长的影响。

  

倘若抛开评论员的侧面,恐怕会影响我们认识金庸,也会影响我们认识他的武侠小说。评论,正是金庸的文人笔与士大夫情结最为直接的呈现方式,一个知识分子对民族对历史的关照,在评论中以最直截了当的形式书写出来。

  

金庸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娱乐上的体验,文化上的滋养,更是一种观察民族命运与知识分子情怀的视角。从金庸先生早年的行迹即可知一介书生在历史变局中的颠沛:海宁-嘉兴-丽水-衢州-重庆-上海-香港,这其中,贯穿的历史脉络,是日寇入侵、全国解放、两地隔绝。唯有将金庸置于这片历史幕布下,方能理解他一生行止与心系所在,理解他在香港回归之际的多方奔走与高声疾呼;方能理解为什么在他的武侠小说里,能看到包容万有、似曾相识的历史意蕴与文化厚度。他实在是站在大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江湖恩怨、悲欢离合,带着对现实世界的思量在创作。

  

之所以强调金庸的评论员身份,是因为评论员这一职业,既有语动天下的痛快,也有人微言轻的无力,不变的是对他者之事、对他方之土的深切关注,对天地公理、基本常识的笃定与执着。理解金庸先生及其作品,也绝不能忽视这一视角。在先生去世之时,也应当借对他人生履历的梳理,再次重温心怀天下的理想主义光辉。

  

有人曾经问金庸先生,人生应如何度过?他回答道:“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从金庸先生的一生我们能体会到,人生的一场“闹”,不该只有热闹,更需要深沉。




文章来源:光明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投稿、合作QQ:892726843(加时请注明微信投稿or合作)

阅读9298
评论员 光明 
举报0
关注光明网微信号:gmw_00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光明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光明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光明网

微信号:gmw_001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