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金庸去世了,可是还有很多00后的年轻人不知道他有多厉害

作者:游侠网 来源:游侠网 公众号
分享到:

10-31

游侠网
关注我们,获得最快的游戏资讯

昨天,金庸先生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时,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这两年不良媒体把金庸先生“被去世”了好多回,一直在坐等权威媒体出来打脸。

结果等来了《明报》的官方消息,等来之后还是不敢相信,对我们来说,金庸已经不是一个人,他一个人就是一座江湖,一个时代。金庸先生已经修炼成武侠的代表,成为华人“侠之大者”的精神符号,精神符号怎么会死呢?

然后又想,时间是最厉害的武功,人总要生老病死,94岁去世算得上是喜丧。

古龙去世时,乔奇为他写:“小李飞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金庸在生前把自己14部作品每取一个字编成了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有书迷说,这就是金庸最好的挽联。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有华人的地方,都读过金庸。金庸的作品打破了国别的界限,不因为政治分家,只要你跟我认一个语言,只要你跟我认一种文化,金庸都是我们的文化象征。

金庸老先生连迷弟都是殿堂级别的。邓小平、李开复、马云,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开辟世界,影响国运。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金庸的书粉

邓小平是金庸的死忠粉,即使到外地出差也会带上金庸的书。第一次见面见到金庸,邓小平就立即走上前去握着他的手,满脸笑容地说:“欢迎查先生回来看看。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你的小说我读过,我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书中的主角大多是历经磨难才终成大事,这是人生的规律。”

马云是金庸的脑残粉,他自己的外号来自金庸《笑傲江湖》里的风清扬,并且让阿里巴巴的员工都从武侠小说里取一个绰号,金庸笔下的人物跟阿里巴巴庞大的员工比起来凤毛麟角,逼得阿里巴巴的员工什么忌讳都没有,只要不是大奸大恶的人,哪怕来个路人甲的名字都行。

我一直觉得阿里巴巴的路不会走偏,甚至走得更远,是因为他的企业文化与金庸一脉相传。马云也跟金庸笔下的侠客一样,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方式后,他退隐江湖成为乡村教师,相比在美国闹出一级刑事案件的某东真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金庸给阿里巴巴的题字)

我敢说每一个中国人都“看过”金庸,金庸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简直无孔不入。老一辈熬夜在被窝里读金庸的书,80后在课堂上包着语文书的书壳看《倚天屠龙记》,90后就算没耐心看书也看过无数经典影视作品,《笑傲江湖》、《神雕侠侣》在电视上播了又播。大家都曾经也是个中二热血少年少女,课下倒拿扫把,大喊一声“华山论剑!

比较可惜的是现在的00后,这两年改编的金庸作品都是什么狗屎。如果有读这篇文章的00后,我想给金庸先生正名,他的原著与故事绝对是经典,能把他的书改成那个屎样的纯粹是导演个人能力很有问题。其实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除了缅怀金庸以外,作为金庸的吹逼,我也很想让现在的年轻人认识一下金庸的牛逼。

(这辣眼睛的造型绝对不是我的神仙姐姐)

金庸是一个凭借一己之力奶活影视圈娱乐圈和游戏圈的大神,其实这句话还要再加上一个通俗文学圈。金庸写文章的时候,主流文学对于这种武侠小说是不屑一顾的。严肃文学看不起以金庸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就像现在的文学圈看网络小说一样鄙视。等到金庸的能量成长到难以让人忽视的地步的时候,主流文学圈终于低头了。

金庸是那个年代的“网络小说”大触啊,他第一部处女作《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上连载574天不断更。这种强大的创作能力让人叹服,跟以“人肉打字机”著称的唐家三少相比也不逊色。金庸创建的《明报》本来只是很普通的报纸,金庸在上面连载自己的小说后,《明报》受欢迎程度远超同期报纸,一句话,这个报纸就靠着金庸的小说才没倒闭的。

金庸把“武侠”二字发扬光大,然后又重新定义了武侠,他最后的一部《鹿鼎记》创造了一个和乔峰式截然不同的英雄。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颠覆,让武侠二次翻春。

其实金庸已经封笔40多年了,而那些几十年前的作品现在看来依旧不过时。现在的00后已经不想读金庸的原著了,但是他们现在所喜爱的网络小说家其实还是金庸的迷弟,他们写的东西依然在继承金庸的内核。江南写的《此间的少年》几乎整本书都在疯狂致敬金庸,虽然致敬太过了,未经金庸同意写了他笔下的同人,被告抄袭还罚款了188万……

金庸无法过时,报纸衰弱之后,后续影视力量崛起。对于影视公司来说,金庸简直是个宝藏男孩啊!相比古龙的写意,大决战一笔带过。金庸贴心的写完一招一式,细节完全展示,只要你有心,完全可以百分百再现书中场景。

港版《神雕侠侣》引入内地,创造了收视神话,不论切哪个台,放的都是金庸。这一股金庸热迅速燃烧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都开始拍摄自己的金庸剧。一时间什么国别什么政治立场什么社会背景不同,这些隔阂统统被放下,金庸竟然成为了三地文化交流的硬通货。在那个年代,只要是华人,他们就有相同的共同语言,聊喜欢的武侠人物能聊个三天三夜。

金庸热从电视圈蔓延到电影圈,原著世界观和故事过于庞大,电影太短,基本都是节选其中的一个人物,一个事件进行集中描写。徐克是金庸最大的追随者,他创造力的黄金阶段一直在解构金庸的作品。虽然那时候金庸特别讨厌徐克老改他的人物,尤其是让一个女人来饰演东方不败,还让他谈恋爱,差点把金老爷子气死。

金庸的书是群像的,关注的成长历程只能集中在主角身上。徐克的优秀的改编都是以配角出发,东方不败,天山童姥都太经典了。

(林青霞与巩俐演的天山童姥)

如果我是小说家,其实我很喜欢徐克这种导演。他不是复原小说,是再创造。金庸的书是浪漫的,但徐克的叙事是现实的,甚至还有大把的政治隐喻。

除了徐克以外,王家卫、周星驰和王晶这些香港影坛的顶梁柱都拍过金庸。王家卫拍摄的《东邪西毒》其中光影艺术让人看了想跪,王家卫说《东邪西毒》是“金庸加上了张爱玲”,但《东邪西毒》不“金庸”,反而非常“古龙”。由于过于写意,其实金庸对这部作品不太满意。

说出来可能大家觉得很不可思议,金庸最满意的一部改编电影是周星驰版本的《鹿鼎记》,金庸看完之后说:“拍的很好,寓意很深刻”,韦小宝是金庸创造出的一个反传统的反英雄,金庸觉得周星驰就是他心中的韦小宝最佳代言人。

当时香港影视界对于金庸的改编真的太“野”了,后来各种无厘头上场,韦小宝穿越这种戏码都写出来了。估计到后期,金庸对编剧瞎改这件事都已经佛系了。但不得不说,金庸的作品,在这些大胆的电影改编上,又散发出新的生命。

(梁朝伟版本的韦小宝穿越到现代)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IP时代,但金庸小说作为IP届的鼻祖,用实际行动告诉你IP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请流量小生带流量,不是让明星奶作品,而是作品捧人。

00后追星每天主要通过微博热搜了解世界,但是当红的哪个小花旦哪个小生没有出演过金庸的作品。在过去,金庸的作品就是金字招牌,只要你演了一部电视剧,就算不是主角,是一个讨喜的配角,你也会立马成为当红炸子鸡,演艺事业直接进阶。

我们现在所喜爱的神仙姐姐,不论刘亦菲这两年拍的都是什么鬼烂片,国民度依然不减,因为她饰演的小龙女王语嫣足够支撑她的口碑。

杨幂已经是烂片女王了,但她当年饰演灵动的郭襄还是难以让人忘怀。刘诗诗也饰演过穆念慈和黄衫女子。

我们所钟爱的香港娱乐圈,李若彤凭借一己之力拉高了小龙女的准入门槛,小龙女的后继人选除了刘亦菲顶住了压力,哪一个不是演一个骂死一个。

黎姿饰演的赵敏完美阐释了什么叫做灿若玫瑰。

张敏版的赵敏女扮男装,骑在白马上回眸一笑,多少人魂牵梦萦。

邱淑贞饰演的小昭灵动可爱,后续再也无法超过。

香港女星容颜最灿烂最闪耀的时候,都演了金庸江湖里那些风格迥异极具魅力的女人,对她们来说也是一种幸运吧。

这些饰演过金庸世界里的绝世美人,书粉和剧粉撕逼撕成一片,为哪一个演员演出了自己心中的女神争论不休。赵敏哪个版本的最好、小龙女最爱刘亦菲还是李若彤,这些问题在知乎上撕逼都能撕三四个月。

在过去,只有金庸的作品能给演员这种保证,只要出演了就能出名。现在哪部作品能够信誓旦旦的说保演员?在娱乐圈没有演过金庸作品,如同英国演员没有演过《哈利波特》一样让人可惜。

影视圈的繁荣带动了音乐圈,《沧海一声笑》已经成为难以撼动的经典。什么叫做一带三,金庸一个人带领了通俗文学,通俗文学带领了影视,影视带领了音乐。

至于游戏圈之前写过文章现在就不说了,有兴趣的可以点击文章下方"阅读原文"看一下 

金庸去世之后,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一个时代去世了。对金庸不了解的朋友可能觉得这句话太过了,怎么会有一个人能代表一个时代呢?我告诉你,还真的可以。不敢放肆的说金庸能够代表大陆的时代,但是在我看来,整个香港的现代文化就是靠着金庸发展起来的。

香港本身是一个渔岛,后来被英国征做殖民地,这里是一个文化贫瘠的地方。虽然之后有梁羽生这批武侠大师,但是依然逃不出通俗文学的命运,也就是在香港小打小闹 。他们的文化产出主要都是靠当年从大陆逃过去的文化人,等了好多年,他们终于等来了金庸。

24岁的金庸去香港办报纸,办的是中国报业发展史上最长寿的《大公报》。当年报纸作为人们的娱乐方式,金庸在报纸上连载小说复兴了武侠时代,他的小说能够那么耀眼是因为他用传统严肃文学的方式写武侠。

香港娱乐圈的繁荣,香港影视的复苏,乃至香港影视制作团队至今在内地的影响力跟金庸都分不开关系。虽然主流看不上,但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必定是通俗文化的贡献。

金庸的作品简直是一部人生的百科全书,现在的少男少女啊,如果你想读懂爱情,不要再去看狗血的三流偶像剧了,去看看金庸吧。赵敏执着追求张无忌的那一句“我偏要勉强。”周芷若的一句:“倘若我问心有愧呢?”这才是真正的三角恋啊。

张无忌为什么选择了赵敏没有选择周芷若?等你想明白这个问题,你就想通了什么叫做爱情。

《白马啸西风》的结尾:“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天龙八部里乔峰对阿朱的怀念:“这些刀头上挣命的勾当,我的确过得厌了。在塞外草原中驰马放鹰,纵犬逐兔,从此无牵无挂,当真开心得多。阿朱,我在塞外,你来瞧我不瞧?”

《神雕侠侣》程英道:“三妹,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你又何必烦恼?”她话虽如此说,却也忍不住流下泪来。

金庸的书是中国文化最好的启蒙书。儒释道在其中完美的融合,就连名字都来源于诗经。很多人受到了金庸的影响才去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才开始读《诗经》,因为"飞龙在天,见龙在田"才读《易经》。

中国文化断层了,中国发展太快了,我们总说社会浮躁,我们找不到自己的根源,天天倡导着什么寻根,天天呼喊着找回信仰。如果你真的想找根,想要去找传统,去读金庸吧,去看武侠吧,去看快意恩仇的江湖,去看肆意潇洒的侠客,去看看我们的文化。

不可否认,金庸的作品在新一代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可悲的是,这是整个时代的悲哀,看看我们现在被冠以侠名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键盘侠竟然也能被叫上一声侠。这些网络喷子何德何能啊,我们的侠之大者,怎么了?

金庸说:“这个「侠」不是这个「武」字,侠就是牺牲自己利益,去帮助人家,主持正义。”但是我们的现实呢?扶老奶奶反被讹,助人为乐招来灭顶之灾,还不如冷漠一点看着眼下的利益,不惹是非。哎,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金庸生前在医院说出自己的遗愿,“希望我死后一百年,两百年后,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说。”

金庸先生,我私心想,真希望你所写的侠之大者不会过时,即使百年之后也不会。

阅读8784
年轻人 
举报0
关注游侠网微信号:youxia_ali2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游侠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游侠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游侠网

微信号:youxia_ali213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