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剧本只有爱情,那女演员的中年焦虑或许永远解不了

作者:传媒圈 来源:传媒圈 公众号
分享到:

11-01

文丨郭琦 郭婷婷

来源丨传媒头条(www.cm3721.com)


姚晨、马伊琍主演的电影《找到你》是今年国庆唯一的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它聚焦女性群体,反映了当今社会女性群体难以在事业和家庭、自由和存在之间取得平衡的困境。


在参加《星空演讲》的时候,姚晨分享了个中年女演员的尴尬与困惑,“明明到了一个演员最成熟的状态,但市场上,适合我这个年龄段演员的戏却越来越少。”

 

在《我就是演员》的舞台上,《延禧攻略》中饰演“纯妃”的王媛可、《甄嬛传》中饰演“沈眉庄”的斓曦,都直言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戏拍。


一直以来在影视剧中活跃的杨蓉,贴出微博长图讲述自己30+了,还维持着少女的人设“不是我害怕老去,而是当下的影视环境让女演员不敢老去,我们这一波30+的女演员努力维持着少女人设,不是因为我们喜欢,而是市场需要。”


 

拍完《你好,之华》后的周迅向导演陈可辛坦言,曾有两年无法面对衰老的事情,会坐在沙发上流泪,一种持续的不开心的状态。


人入中年的女演员集中了有关职业,家庭,消费,名誉等等所有的社会焦虑,并且放大。她们显示出影视剧集波澜壮阔之外的无可奈何,屏幕上曾经光鲜的角色没能为生活角色,注入更持久的能量生命在这个阶段变得不清晰。


一、我是演员与数字指标


精神分析学家雅克在1965年提出“中年危机”的概念,他们认为这一现象将发生在35岁左右,在这一时间点上,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会面临一次对生活的“重新评价”。《十字路口》更大胆的估计,有15%的人将会因此经历彻底的危机。


而目前中国这一批中年人,她们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成长,学生时期男生女生都可以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职业的宽容度也在男女平等的口号中逐渐扩大。与此同步扩大的是,社会对女性职业角色的期待以及严苛的考核。


演员的职业角色的外显指标是受关注程度。能获得多少的受众注意力,就能衡量未来一段时间的商业价值。名利之间的转化,在演员这个角色中显得更加直接。


在互联网上,对演员这一职业的评价过程也更加的即时、多变,并很快转换成为一个个数字。从那些搜索量,粉丝数,点赞数,互动数,转发数中,总能拉出一张排序表,演员们随时能对照自己在表单中的位置。



制作一张演员演技优劣的观众评价表是困难的,而化为数字指标的排序表是简单的,女演员的中年焦虑首先是数字焦虑,看着一张排序表中,30往下的年轻女演员的数目不断增多,每一位女演员在忧虑留给自己的机会还有多少?


面对那些跟演员个人联系更紧密的数字指标,她们不觉地感到,距离观众越来越远,距离市场越来越远。


尤其对于那些曾经登入过榜首的女演员们,焦虑不仅仅是无戏可拍,而是一部戏还能引起多大的数字反应。而这个数字愿望,从收视率变为更多样的指标,女演员的职业要求已经不仅仅是顺利出演影视剧那么简单。


媒体的变换速度正在加深这女演员们的中年焦虑。他们不仅仅四担心年岁的增大,而更要担心角色是否在场,这个在场不仅意味着出现在剧情中,还要在花样众多的媒体平台。


“这是自我认识和工作场所的问题。”女演员的竞争场地变得更加多样,要担心的不仅仅是出演不同影视剧的其他演员争夺资源,而是从公众号横空出世的papi酱,从抖音冒出的冯提莫,从网络综艺里走出的杨超越。


二、多重角色与社会观念


美国《幸福》杂志曾在一篇对职业女性的调查中,将职业女性的中年失落描述为,她们感觉到了某种支配她们生活的主要形态的力量。


首先她们需要工作,而后在某一天、某一时候,她们将为丈夫留出时间,在确立了自己在工作场所的的地位之后,才会有时间去考虑孩子。攀登事业阶梯的结果是消耗了时间。


年入中年的女演员们,更能体会到时间在身体中的流逝,一边是工作的高强度,另一边是生活角色带来的要求。



只要社会观念里对30岁之后的女生结婚生子的要求仍然强烈,中年女演员们的焦虑就会更加深重。相比于其他职业,为生育和家庭挪移出的时间,会直接减少女演员们的职业机会,并缩短女演员们的职业生涯。


在这个角度少,女演员同男演员相比更加处于劣势。这也让Angelababy这样拥有顶级流量的女演员丝毫不敢离开观众视野的时间,从宣布怀孕到回归跑男节目只用极短的时间。


现代性别观念,打破了性别传统分工,女性进入公共领域,两性共同承担起社会与家庭责任。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观念在生命中的集中交锋,带来了极端焦虑。


另一个是消费观念下的焦虑。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曾描述女性与消费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而女演员们作为形象领袖即成为了女性消费市场的主要推动者,也成为了最大受害人。只要“弹走鱼尾纹”的理想还在重复叙述,那消费社会构建起的审美一定强化着对年轻面孔的喜爱。


美国著名的史学家、社会评论家Christopher Lasch所述,“现代广告追求的是创造需求,而不是满足需求;它们只会促使人们新增更多焦虑,却并不会让你旧的焦虑消失。”


中年女演员要维持着同消费审美一致的形象,于是在微整形、玻尿酸中作出抉择。


三、如果剧本只有爱情


如果剧本里只有爱情,并导向到偶像言情,这导致的必然结果是30+女演员的失位。影视剧的故事内核单一,必然导致角色的单一。从这个角度讲,女演员的生存环境与产业环境息息相关。


爱情戏、玛丽苏的情节、灰姑娘的人物设定已经渗透到了各个类型的电视剧中。披着“古装外衣”的言情剧,比如今年上半年集中涌现的网络剧《烈火如歌》《萌妻食神》《柜中美人》《芸汐传》《花落宫廷错流年2》《龙凤店传奇D3》 。



披着“职场外衣”的行业偶像剧,《亲爱的翻译官》《谈判官》,重点都是男女主如何走到一起,缺乏对于行业特点、问题的揭露,翻译官、谈判官的身份像是根本不用设定的。



披着“都市题材”外衣的现代爱情剧,今年在网络上引起了较大讨论热潮的《北京女子图鉴》,它更像是一部“北漂女青年”恋爱史,讲述了女主陈可和11个男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披着“北京”与“职场”的外衣教女孩子谈恋爱应该注意什么,并不是大多数“北漂女青年”的真实生活写照。


 

每年,这些披着各种外衣的言情偶像剧似乎占据了影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害怕被观众遗忘的30+的女演员们,只能在荧屏上保持着少女的人设,剧本缺乏张力,也就让演员缺少了形象张力。

 

之前,网友为俞飞鸿、袁泉、陈数、曾黎臆想了一部聚焦于40岁不婚白领的电视剧《淑女的品格》,大家纷纷评论,转发量轻松破了十万,陈数和曾黎回应“有点儿期待”“可以试试”,这说明观众对于成熟女性的生活状态还是具有好奇心以及期待感的。



《长江日报》曾发表一篇题为“40+女演员应该有更好机遇”的文章,表达了随着女性意识的崛起,一定会到倒逼行业和市场做出尝试与改变。


30+的女演员的遭遇,更像是中国当代中年女性生活的缺位。我们期望的也是这样,镜头的视角更多地切入中年女性的生活,生活的丰满推动市场的繁荣。


期待银幕上,有不一样的女性故事。



推荐文章,点击标题阅读


-完-


长按二维码识别,一键关注传媒圈公号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聚焦传媒、影视、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36万勤于思考人士的品质之选。

如希望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dianyingquan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分享朋友


阅读9457
剧本 爱情 焦虑 
举报0
关注传媒圈微信号:chuanmeiquanz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传媒圈”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传媒圈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传媒圈

微信号:chuanmeiquanz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