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钱穆:中国人的道与命

作者:读史 来源:读史 公众号
分享到:

11-05

 每日7点,文化早餐   ▵ 点击  读 史  关注 / 置顶公众号

博文  | 通识  |  知古  |  鉴今  |  有品有趣


☛点击上方 “读史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为读史加上星标,就再也不会迷路啦!



万物何从来,于是有上帝。

死生无常,于是有灵魂。


万物变幻不实,于是在现象之后有本体。


此三种见解,不晓得侵入了几广的思想界,又不知发生了几多的影响。

但上帝吧!灵魂吧!本体吧!

究竟还是绝难证验。


于是有人要求摆脱此三种见解,而却又赤裸裸地堕入唯物观念了。

要反对唯物论,又来了唯心论。


所谓唯心论,还是与上帝灵魂与本体三者差不多。

 

中国思想不重在主张上帝、灵魂和本体,但亦不陷入唯物与唯心之争。

本来唯心唯物是对立并起的两种见解。


中国思想既没有主张唯物的,自然也就没有主张唯心的。

究竟中国思想界向来对宇宙万物又是如何般的看法呢?


似乎向来中国人思想并不注重在探讨宇宙之本质及其原始等,而只重在宇宙内当前可见之一切事象上。


认为宇宙万物只是一事,彻始彻终,其实是无始无终,只是一事。

这又是何等的事呢?


中国思想界则称之曰动。

宇宙万物,实无宇宙万物,只是一动。


此动又称曰易。

易即是变化,即是动。


宇宙万物,彻头彻尾,就可见之事象论,则只是一变动,只是一易。

这一变动便是有为。


但此有为却是莫之为而为,因此并不坚持上帝创物之说。

 

而且此一变动,又像是无所为而为。

故中国人思想,更不去推求宇宙万物之目的,及其终极向往,与终极归宿。


只说宇宙创始便是一动,归宿还只是一动,此动又谓之易。

此种动与易,则只是一现象。


现象背后是否另有本体,中国人便不再注意了。

如此可说即现象即本体。此一变动中国人又称之为造化。


此造化两字又可分析言之。

我们也可说,造是自无造有,化是自有化无。


同时在造,即是同时在化,同时在化,亦即同时在造。

现象后面不论本体,生命后面不论灵魂。


因此在中国思想里,也不坚拒上帝灵魂与本体之说,只认为此三者,如已内在于一切事象之中了。

 

何以不说中国思想是唯物的呢?

因为中国思想里已把一切物的个别观把来融化了,泯灭了,只存有一动。

这一动,便把有生命界与无生命界融成一片了。


任你有生也好,无生也好,都只是一动,都不能跳出动的范围。

如此则没有所谓死生,所以说死生犹昼夜,因昼夜也都在一动的过程中。


如此亦复无物我天人之别,因物我天人,也已尽融入此一动的概念之中了。

此一动亦可称为道,道是无乎不在,而又变动不居的。


道即物即灵,即天即人,即现象即本体,上帝和灵魂和本体的观念尽在此道的观念中消散了,再没有他们分别存在之严重价值了。

 

此道莫之为而为,所以不论其开头。

此道又是无所为而为,所以不论其结束。


没有开头,没有结束,永古永今,上天下地,只是一动,此动不息不已不二,因此是至健的,同时是至诚的。


试问不是至健,不是至诚,又如何能永此终古不息不已不二地动呢?


这一个道的不息不二至健至诚,也可说是这一道之内在的性,也可说是其外表的德。


如此则一个道体便赋与了他的德性,其实德性也非外加的,只是就此道而形容之而已。仍只是就此现象而加之以一种述说与描写。

 

合拢看,只此一动,只此一道,但亦不妨分开看。

分开看则有万世万代万形万物之各别的动,或各别的道。


这里的要紧处并非是一物有一物之道,乃是说道留动而成物。(庄子语)


这便是说,把这动切断分开看便成其为物了。


因此这万世万代万形万物之个别的道,并非别有道,仍是此一大道。

一物各有一物的动,斯一物便各有一物的德性,但此德性也并非别有德性,还是此一个德性。


所以说,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又说,大德敦化,小德川流。(均《中庸》语)

 

你既把这个大道分开个别看,则个别与个别之间,自该各有分际,各有条理,所以中国人又常连用道理二字。


譬如在一条大马路上,有汽车道,有电车道,有人行道。

那些道,各照各道,互不相碍,便是理。


有了理,便有命。


命有内命与外命。

如是电车,应依电车轨道走,这是内命,不能走上汽车道或人行道,这是外命。


此之内命便成彼之外命,彼之内命便成此之外命。

内命即是性,正因物各有性,而且此性都是至健至诚,于是不得不互有制限。


这些制限便是命,便是理,但合拢看,仍只是一道,不相冲突,不相妨碍。

如大马路上车水马龙,各走各路,所以说,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


鸢飞鱼跃,是形容那活泼泼的大自然之全部的自由。

 

这一个道,有时也称之曰生。天地之大德曰生。

就大自然言,有生命,无生命,全有性命,亦同是生。


生生不已,便是道。这一个生,有时也称之曰仁。

仁是说他的德,生是说他的性。但天地间岂不常有冲突,常有克伐,常有死亡,常有灾祸吗?


这些若从个别看,诚然是冲突、克伐、死亡、灾祸,但从整体看,还只是一动,还只是一道。


上面说过,从道的观念上早已消融了物我死生之别,因此也便无所谓冲突、克伐、灾祸、死亡。


这些只是从条理上应有的一些断制。

也是所谓义。


因此义与命常常合说,便是从外面分理上该有的断制。

所以义还是成就了仁,命也还是成就了性


每一物之动,只在理与义与命之中,亦只在仁与生与道之中,冲突克伐死亡灾祸是自然,从种种冲突克伐死亡灾祸中见出义理仁道生命来,是人文。


但人文仍还是自然,不能违离自然而自成为人文。

 

如是道既是自然的,常然的。同时也是当然的,必然的。


而且,又是浑然的。

因此,中国思想不妨称为唯道论。


把这一个道切断分开看,便有时代,有万物。这些万物处在这些时代,从其自身内部说,各有他们的性。


从其外面四围说,各有他们的命。

要性命合看,始是他当下应处之道。


从个别的一物看,可以失其性命,可以不合道。

从道的全体看,将没有一物不得其性命与不合道。


只有人类,尤其是人类中最聪明的圣人,明白得这道理,所以说君子无人而不自得。


自诚明,自明诚,成己成人成物而赞天地之化育。

End .


如何为读史添加星标?

三秒教会你!



▿ more ▿ 更多文章点击直达

22名大学生一夜间被开除:在最好的位置上懒惰,你到底会失去什么?

精选好物


喜欢的朋友一定要    哦!

阅读8771
中国人 
举报0
关注读史微信号:dushi81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读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读史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读史

微信号:dushi818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