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全球“限塑风暴”来临!人体内已首次发现微塑料,危害究竟多大?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公众号
分享到:

11-0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21君~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导读:平常到奶茶店买饮品,或到星巴克买杯咖啡,吸管已成为我们饮用必不可缺的“工具”。


然而,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大量塑料吸管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从江河湖海里的生物,到人类食用饮用的食物和水,塑料污染已经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新华社、每日经济新闻(ID:nbdnews)、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


长期“统治”餐饮行业的塑料吸管近日正备受“排挤”。10月末,麦当劳中国宣布从11月1日起,在北京10家餐厅试点吸管减量方案,其中部分餐厅测试“免吸管杯盖”,其他餐厅不主动提供吸管。


这只是全球“限塑风暴”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多家餐饮企业和酒店均对塑料吸管下达了“驱逐令”。7月,星巴克宣布,2020年之前全球所有分店禁用塑料吸管,同时公布不用吸管的新杯盖设计。


当月,万豪国际也表示将在全球超过6500家酒店和度假村停用不可降解塑料吸管,此举预计一年内减少万豪国际超过10亿支塑料吸管的使用。



麦当劳、星巴克将弃用塑料吸管!


为了鼓励消费者减少吸管使用,麦当劳中国从11月1日起,在北京10家餐厅试点吸管减量方案,其中部分餐厅测试“免吸管杯盖”,其他餐厅不主动提供吸管。在“免吸管杯盖”餐厅中,饮品的杯盖进行了更换。此前杯盖中间可以插入吸管,但新杯盖只在边缘设置了吸口,顾客不用吸管也可以直接饮用。



麦当劳中国日前在京还宣布:


从今年年底到2022年,公司计划开设超过1800家绿色餐厅,2020年前,麦当劳中国纸制食品包装将100%使用国际森林认证原纸,同时减少包装材料。本月起,北京部分麦当劳餐厅将试点推行减少吸管的方案。


除了快餐巨头麦当劳外,星巴克在今年7月上旬也推出了类似的政策——将在两年内逐步淘汰塑料吸管,到2020年,全球超过28000家门店都将完全禁用!



星巴克方面表示,目前已有替代方法——对于一般的冷饮,他们将对杯盖进行特别的设计,通过一个指尖大小的泪滴形开孔,让消费者可以无需吸管就能畅享饮品。而对于星冰乐等,则会使用纸质吸管或可回收塑料吸管来代替。


这些新的杯盖,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8000家门店已经率先使用,其他地区也将逐步进行替换。


星巴克包装采购总监克里斯·米尔恩就表示:


“现在使用的塑料吸管无法回收,但是我们最新研发的杯盖是可以回收的。我们的这个决定更具可持续性、也更具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为其他餐饮企业树立了榜样。”


星巴克官方给出的数据显示,在星巴克所有饮品的销售中,冷饮已经占据了50%以上。也就是说,当2020年星巴克在全球超过2.8万家门店全面禁止塑料吸管后,每年将为地球节省10亿根吸管。



塑料吸管离“出局”还有多远?


饱受诟病的塑料吸管是否可能完全退出市场?在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张水龙看来,尽管“限塑”的声势越来越大,但塑料吸管“出局”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张水龙表示,作为一项已经融入消费者生活习惯的发明,告别塑料吸管意味着需要找到合适的替身。此前,曾有商家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例如使用玻璃管、不锈钢吸管等等,但都因不易清洗和消毒等原因,未能打开局面,“反而是将杯盖设计为可直接饮用的做法,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仍然没有解决用户体验下降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完美替代塑料吸管的方案还未能出现。虽然此前麦当劳在部分地区将塑料吸管换成了可生物降解的纸质吸管,但部分消费者反映的“纸质吸管易溶解”的问题同样需要解决。


与此同时,成本压力也是掣肘中小商家寻求环保方案的一大因素。记者在某批发网站上看到,知名品牌“双童吸管”店铺内,销量前十的商品均为塑料吸管,纸质吸管鲜有人问津。销量最高的塑料吸管价格为4000支99元,而同等数量的纸质吸管最低则要400元以上。


消费者要用户体验,商家要控制成本,而环保则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


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表示,在此背景下,“禁用吸管”的推广难度不容小觑,将部分企业的行为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政策规范仍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为此,政府一方面可以借企业行为,对具备限制或禁止使用塑料制品的消费场景做一定的规范说明,另一方面,应牵头对已有的塑料替代方案做进一步的研发,使其更加具备推广价值。


张水龙认为,在社会环保意识还不足以支撑塑料吸管“离场”的情况下,倡导垃圾分类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塑料吸管分布过于零散,收集成本高,在规范分类投放的情况下,还是有其回收价值。这也能避免塑料吸管流入土壤或海洋等它不该到达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通过垃圾分类投放,社会公众同时也得到了教育。”张水龙说,在环保意识提高的基础上,大家才愿意为更绿色的材料和更美好的社会环境买单。



人体内首次发现“微塑料”,

它对健康危害到底多大?


除了企业,这次“限塑风暴”中也不乏政府的身影,据了解,欧美许多国家和城市都在今年提出了限制或禁用塑料吸管的规定和计划。


而这一切与国外媒体近日关于塑料的惊人的报道不无关系。


今年6月的《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就将镜头对准了被塑料污染的海洋以及在其中挣扎的海洋生物。一张张真实的照片,让人触目惊心。



另外,包括美国CNN和英国《卫报》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在2018年欧洲消化医学会肠胃病学学术会议上,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的菲利普·施瓦布尔等人报告,在人类的粪便样品中首次发现微塑料,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微塑料究竟又是如何进入人体的,有何危害?


什么是微塑料?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这一概念是2004年由英国的科研人员首次提出来的,微塑料有片状、线状或块状等很多形态,它由于体积小,肉眼常难以辨别。


微塑料多见于各种海洋生物,主要是存在于鱼类的组织器官中,2015年,联合国海洋环境保护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把海洋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塑料垃圾。


2018年1月,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的科考队员在南极鲍威尔海盆中,发现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说明微塑料的污染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微塑料来自何方?


依据微塑料来源,可分为原生和次生微塑料。


原生微塑料指是在制造出来时,就是体积很小的塑料片或者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这些直径小于 5 毫米的塑胶颗粒,被众多洗护产品用来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


而次生的微塑料是指那些暴露在外界的塑料垃圾,在光照、风力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分解而成的塑料碎片。


我们知道,塑料耐用、低成本、可塑性高,已经广泛使用在工业及日常用品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但同时,由于普通的塑料无法生物降解,只会碎裂成更小的塑料碎片,这些都是微塑料的来源。


据有关资料显示,海洋中大约有80%的塑料碎片来自陆地的污染,还有20%是来自于船舶的活动,或是直接从大型货轮丢弃的垃圾。


据估计,全球超过5亿件,至少25万吨的塑料目前浮在海洋中。


微塑料是如何进入人体的?


微塑料是如何进入人体内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按照常理,应该是经口进入人体的,我们食用海产品、饮用瓶装水等,可能是人体内微塑料颗粒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牡蛎、贻贝和鱼类等食物中,饮用水、海盐,甚至蜂蜜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我们以海盐为例,按照全球平均食盐摄入量计算,一个成年人每天摄入10.06克的盐或等量替代品,那么,他每年约摄入2000个微塑料。


此外,我们日常呼吸中,也可以吸入微塑料,其摄入量与饮食相当。


海边的塑料垃圾 图/图虫


微塑料对人体是否有害?


如此严重的微塑料污染,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大量微塑料会对健康产生什么影响?


应该说,这是一个世界上都关心的问题,许多机构和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17年的调查认为,对于啮齿动物和狗而言,直径超过150微米的微塑料是不会被吸收,会通过粪便排出。而人体摄入的微塑料和纳米级塑料颗粒90%以上不会被人体吸收,因此认为,微塑料可能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但也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成危害,这是因为塑料本身和塑料吸附的成分,都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如微塑料表面可以吸附许多细菌和真菌,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微塑料这个载体,将病原微生物带入人体,影响人们的健康。


2016年欧洲的研究表明,微塑料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含有的污染物上,如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


尽管微塑料对人类的危害尚无研究证实,但对其他生物的伤害已经有研究结果。2016年瑞典的研究表明,高剂量的聚苯乙烯型微塑料能抑制鲈鱼的孵化和生长。


法国的研究证实,牡蛎接触到聚苯乙烯微珠时,会受到能量吸收和分配的干扰,影响其繁殖和后代的健康。2015年美国的研究发现,微塑料可导致日本青鳉鱼的肝脏损伤。


微塑料的吸附性很强,能吸附很多有害物质。有研究发现,1克微塑料中含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高达24000纳克,它们具有高毒、持久、生物积累性、亲脂性和疏水性等特点,在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二恶英类物质就属于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


如果微塑料能够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对人体可能是有害的,有研究表明,直径小于20微米的塑料颗粒是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这些细小的颗粒进入血液,对人类可能是有害的。


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可高达32000个,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1君

你现在已经有意识地减少使用塑料产品了吗?


你认为目前生活中的哪些场景和用品最容易实现“限塑”呢?


百万读者都在看……

880亿!王思聪已经不用再为电竞行业没钱而发愁了...


A股超重磅:科创板来了!最利好谁?投资者有啥好处?全方位解读4大核心问题!



本期编辑 黎雨桐


点赞鼓励一下

阅读9061
塑料 
举报0
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号:jjbd2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21世纪经济报道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信号:jjbd21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