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谨以此文,转给每个能决定中国孩子午餐饭盒的人

作者:成长树 来源:成长树 公众号
分享到:

11-12

关注成长树

每天读点有用、有趣、有态度的育儿干货

文|绵爸

来源|绵爸的理想国(ID:spongedaddy



1




咱们先来一张风景照,今天讲的话题比较五味杂陈,风景照权当是餐前开开胃吧。


这是日本东京都足立区梅岛小学,坐落在一个风光旖旎的海湾边上。


下面这一幅图是2018年6月27日梅岛小学的一份学生午餐:生姜鸡块、豆芽肉糜、海苔饭,味噌汤,搭配一小盒牛奶(饭量的问题我们待会儿谈):



每天中午,食堂制作的午餐在被送到教室之前——



会有一个享有特权的家伙,在所有学生之前率先品尝到它——这个“特权”不是别人,正是梅岛小学的校长江原敦史本人!



后槽牙先别咬,这个“特权”其实有点像咱们宫廷剧里的“试毒”环节……


没错,等校长吃完没问题,孩子们便可以放心“姨太太骑马思”(音译日语“开饭了”)。


之所以把这一段写在最前面,用意想必各位都心领神会了。


前几天,中国爹妈的心又一次被揪了起来。



中芯国际学校的家长偶然在学校后厨看到了箩筐里发霉的蔬菜、过期的调味品……


这件事谁碰到都窝火,何况,这还是一所收费十余万一年的国际学校。


过去我们有一种观点,认为很多问题是法规不健全、监管不严造成的,这一点我当然是同意的。


但看到这条新闻时我想:食品安全的证照就在墙上挂着,而每天有那么多成年人走过、看到那一箩筐的霉变蔬菜——为什么他们无动于衷?


这是不需要法律法规就能明白的常识啊!



2



这些年,这样的事情见多了,我也开始思考另一个维度的问题:我们到底对这些问题,有没有一个社会层面的普遍共识?


这个问题有点大哈,我往回拉一把,咱们继续看梅岛小学的故事吧。


梅岛小学是日本梅岛地区的一所普通公立学校,别看这地方风光不错,但梅岛其实是一个中低收入的社区,全校共有634个小学生。



每天上午,学校自有厨房的12为大师傅会为孩子们准备690份午餐(余量添饭用)。



我们先挑大家关心的食品安全的重点来说,其实校长试吃,只是食品安全的问题的一个仪式化的流程


食品安全的问题,他们在源头上加了紧箍咒


梅岛小学每日午餐的食材都是当日配送的非冷冻食物;


此外,我托在东京的朋友查了一下梅岛小学的官网,上面可以追溯最近一个月里任何一天的食物来源清单



在查询食品安全资料的时候,我发现了另一个值得玩味的点:


注意到没有?梅岛这所公立小学是自有食堂的,而并非我们今天热衷的中央厨房供餐或者提供加工半成品。


于是我继续查资料,发现原来1978年开始,日本推广过一阵子校外集中加工供餐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可以合理节约经费,而且看起来做出来的饭菜也一样很可口。


但因为连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让成人们意识到,集中短时间烹饪冷冻或者半成品食物——并 不 科 学!


而且多年来,日本的学者都在疾呼:学校的进餐其实是教育的一个环节!


只考虑经济成本的固有思维在新时代需要破墙,经过成人们的努力,1995年,日本通过《学校给食卫生管理基准》,为广大学校自设厨房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


当然,学校有厨房并不代表进餐这件事可以作为教育。


2005年,日本通过了《食育基本法》,请注意,这里的“食育”就是“食物教育”,食物在日语里是一个动宾结构词组。


《食育基本法》确认了营养师制度,每个学校雇佣一名营养师,此人将负责全校食物教育、配餐、食安。


总之,饭桌上的事情,她是大佬。



笑起来美美的千叶老师是梅岛小学的营养师,制定菜谱只是她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




更多时候,她要参与教学,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每天吃的东西从哪里来?


我们今天一直在讲乡土教育,爱国爱家乡,瞧瞧伦家。



午餐前,会有同学介绍今天的菜单,以及食物的来源和功效。


日本小学的供餐自从自设厨房后,政府鼓励学校从周边地区采买附近的农产品。


2005年通过的《食育基本法》里明文要求:“学校给食要灵活运用该地区的产物”。


本地产物的活用是要把学校给食作为“活教材”,成为家乡教育、以及终身受益的教育。



天孩子们所吃的生姜鸡块,生姜产自四国的高知县。



这是6月27日当天食物的详细介绍看板。


看到这里,我一声叹气……哎,没想到,日本人的教育意识走在了那么前面。



3



更让我受教育的是,营养师考虑的不只是教育知识,而是根本上塑造一代人的饮食习惯


瞧瞧,这张图里的那一袋肉,目测有2公斤?3公斤?



重量不重要,这袋子肉是690份学生午餐所有的肉量,按照我们的中国胃,那些肉在餐盘里几乎忽略不见。


我给我9岁的儿子看了这张图,他表示肉也太少了。



千叶老师表示,孩子成长需要的蛋白质和营养,其实更多来自蔬菜、豆类,以及少量鱼类,奶制品,其实对肉类的需求是很低的。


“如果孩子们吃不惯怎么办?”


“那就给他们换做法,直到习惯为止。”千叶老师呵呵呵。




为了从根本上让孩子建立对食物的价值观,学校会安排不同年级的孩子接触食物,比如安排低年级的拨豆子,高年级的种一些蔬菜瓜果。


这些“工作”不仅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更重要的是和这些不容易吃习惯、但又很健康的绿色食品建立感性“连接”。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是华德福教育的忠粉,千叶老师的这段话,简直就是从华德福教纲里摘出来似的。


但是!这却是一所普普通通的日本公立小学。



孩子们自己收拾碗筷什么的我懒得展开了,总之,教育真的是在日常的小事里



饭后刷牙,吃嘛嘛香。


在翻阅材料的过程里,我很意外地在中国教育部的官网中找到了一份ppt,这是日本横滨关东大学佐藤幸也教授在2015年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专门谈日本的“给食(学校午餐)”文化。


佐藤幸也教授在其中提到了一个名叫石冢左玄的人,我维基百科了一下,这个石冢左玄是明治维新时期的一个营养学家,药剂师。


他在100多年前提出“食为根本、没有(食物)就没有精神、也没有身体”,以及要注意食材的配比,比如以糙米替代精米等等,以期达到人的阴阳平衡(石冢背后其实是中国道家的思想)。


100年过去了,石冢左玄的“食本主义”深深影响了日本社会的上层建筑,他们通过舆论与法律,逐渐形成了一个百年来、乃至百年后恐怕都难以撼动的社会共识。



佐藤幸也教授认为,日本即使在粮食困难和战后贫困的情况下、也没有把学校供餐作为只是为了改善营养而吃的一顿午餐、而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来实施的。 


在1954年的《学校给食法》里,法条的订立者写到:“子供たちに人間らしい暮しと社会への信頼を育みたい(让孩子们在充满人情味的社会中生活、培养他们对这个社会的信赖感)。”


谨以此文,转给每个能够决定中国孩子午餐饭盒的人


亲 爱 的 们,看 完 记 得 在 文 末 点 个 赞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即可收听下方全部音频

- 小学生必背唐诗解读 -


……

- 英文有声绘本 -






…………


- 中文有声绘本 -










…………

上千部儿童有声绘本故事


阅读8691
中国 饭盒 
举报0
关注成长树微信号:gh_cd33e373971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成长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成长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