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西游记:所有的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作者:读史 来源:读史 公众号
分享到:

11-14

 每日7点,文化早餐   ▵ 点击  读 史  关注 / 置顶公众号

博文  | 通识  |  知古  |  鉴今  |  有品有趣



 01 

度厄,是人生的常态


《西游记》原著中有一个细节,很少有人在意。


当三藏法师在流沙河遇阻,见到沙悟净的时候,他脖子上挂着的并非念珠,而是9个骷髅头。


用沙僧自己的话说,那是被他吞下的9位取经人的“遗物”。


原来,三藏法师和沙悟净并非初遇,他们早已有过九世宿缘。


历经九世的苦难,最终才能取得真经。


拨开神话的外衣,吴承恩留给世人唯有“踏平坎坷成大道”这7个字。


少年不识愁滋味,中年方知万事难。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


那个在我们眼中胆小、懦弱的三藏法师,一路蹒跚,却始终步履坚定,将一个又一个的坎坷抛在了身后。


作家陈岚说过:“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双膝颤抖仍然往前走。”

度厄,是人生的一种常态。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人生变化万千,遇到它并不代表不幸将要来临,也许它只不过是命运对你的考验。



 02 

善良,是一种选择


三打白骨精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也是《西游记》中最为精彩的章节之一。


最初看到这一回时,我也曾不止一次地为大圣叫屈,甚至在心底不断地骂唐长老糊涂。


当被这个世界蹂躏了千百遍之后,我才明白:有一种选择,叫善良。


唐僧真的完全被白骨精的幻化之术蒙蔽了吗?其实未必。


大圣第一次除妖后,那些斋饭现了原形,三藏法师的心中已然信了几分。


但是以三藏法师恐伤蝼蚁命的本性,只要伤害没有加身,即便知道对方是妖,也不想伤害。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三打白骨精之后,他明知荒山野岭生人勿进,依然愿意救下红孩儿和老鼠精。


罗曼罗兰说过:“善良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人们一生中难免会遇到欺骗、背叛、猜忌、敌对,但是别人的恶,不能成为自己不从善的理由。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禅师见一蝎子掉到水里,决心救它。谁知一碰,蝎子蛰了他手指。


禅师无惧,再次出手,岂知又被蝎子狠狠蛰了一次。


旁有一人说:它老蜇人,何必救它?


禅师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


那救蝎子的傻禅师不正是屡次向妖怪施救的唐僧么?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善良比聪明更难,因为选择善良太难,能够坚持选择善良更是难上加难。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观音大士会选择唐僧作为取经人,并且他也能够取得真经解救世间苦难的真正原因。


所谓人间冷暖,无非就是用很多个善,去化解所有的恶意;用很多个美好,擦拭世间的肮脏。



 03 

知足,是最大的富足


很喜欢《西游记》中的一首词: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那天,师徒4人在冰天雪地中,被困通天河。


虽然河水结冰,但是仍然有沉没的危险,可此时却见无数人影在上面匆忙奔走。


唐僧疑惑,向乡民询问缘由。


得到的答案却是:


“河那边乃西梁女国,这些人都是做买卖的。我这边百钱之物,到那边可值万钱;那边百钱之物,到这边亦可值万钱。


利重本轻,所以人不顾生死而去。常年家有五七人一船,或十数人一船,飘洋而过。见如今河道冻住,故舍命而步行也。”


于是,连一向淡泊高远的三藏法师也不由得感叹道:“世间事惟名利最重。”


这是三藏法师的自省:人只要不知足,便会被名利束缚,甚至舍生忘死地被名利驱使。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


人生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人心本不累,累的是索求太甚。

人这一生,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万般皆带不走,唯知足,才能获得最大的富足。



 04 

自己,是最大的敌人


“心猿意马”是《西游记》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


这四个字其实代表的就是唐僧的私心杂念。


很多人喜欢唐僧和女儿国国王的故事,83版《西游记》中更是将那首《女儿情》唱得缠绵悱恻。


原著中虽然不见那么多柔情蜜意,但是仅凭回目这句“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以及初见女王时的“似醉如痴”,可见对于三藏法师来说,这是一场“桃花劫”。


都说最难消受美人恩,雄关易闯,情关难过。


这里没有妖魔作乱,也没有高山险滩,年少时总以为这一段仿佛过家家般儿戏,但是成年后才发现,这才是人性中最大的一次考验。


因为他所要面对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那女主喜孜孜欲配夫妻,这长老忧惶惶只思拜佛。一个要洞房花烛交鸳侣,一个要西宇灵山见世尊……女帝真情,指望和谐同到老;圣僧假意,牢藏情意养元神。”


故事的最后我们都知道,三藏法师挥剑斩情丝,徒留下夕阳下女王的怅然若失。


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你前进的脚步,除了你自己。 


唐僧刚开始踏上取经路时,乌巢禅师曾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也对他说: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师徒4人在西天路上一路降妖除魔,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扫除心魔,战胜自己的过程。



 05 

 舍得,是有舍才有得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灵山,但是领取真经时,负责传经的阿难、迦叶二尊者竟向唐僧索要人事,佛祖还公然“护短”。


最后,唐僧把自己唯一的“身外之物”紫金钵盂送给两位,才取得真经。


年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也像大圣一样,叫嚷着不公平,想要给阿难、迦叶一点颜色看看。


但是现在重新翻看原著,佛祖的那段话却颇为耐人寻味:


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


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


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这才是这段佛祖说这段话的真意。


贾平凹说过,会活的人,或者是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那就是“舍得”。


人越长大就会越明白,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两难的选择。


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


舍,既是一种做人与处世的哲学,更是一种人生经营管理的艺术。


请记住:所有的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End .



精选好物



喜欢的朋友一定要    哦!


阅读9414
举报0
关注读史微信号:dushi81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读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读史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读史

微信号:dushi818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