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从“凿壁偷光”的励志少年到国家巨贪,他是那令人三观尽毁的男主

作者:读史 来源:读史 公众号
分享到:

11-30

 每日7点,文化早餐   ▵ 点击  读 史  关注 / 置顶公众号

博文  | 通识  |  知古  |  鉴今  |  有品有趣

文|沧海明月生(读史专栏作者)

1


漆黑的夜,残破的屋。


羸弱的少年,斜依在墙角处,手捧一卷竹简,疲惫的脸上透露着倔强,离他头顶不足一尺的墙壁上,有处不易被发现的小洞,投射出微弱的光芒。


那是从隔壁投过来的灯光,邻居是大户人家,每晚灯火通明至深夜,而正是这样借助小洞透过的灯光,少年夜夜苦读,最后考取功名,走向人生巅峰。


记得小时候,每当老师讲起这个艰苦求学的故事,许多人都会脑补出这样的画面。


其实也并非现代,自从东晋的《西京杂记》记载了这个故事,少年已经成了两千多年的励志典型。


但少年的逆袭并没有戛然而止,从他后来的表现看,这是一个老师们不愿意说,却令人三观尽毁的故事。


有些故事,你猜中了开头,却猜不透结尾。


2


少年名叫匡衡,西汉时期东海郡承县人,世代务农,家贫如洗却喜好读书。因为白天要忙于耕作,只能在晚才有时间读书


由于买不起照明用的灯油,匡衡就在与相邻的墙壁上偷偷凿了个小洞,从此就借他人之光,读自家之书。


这则故事算是古代版的心灵鸡汤,它还有一个很悠久的名字:凿壁偷光。


公元前48年,汉元帝即位,开始在民间网罗人才。

而靠着多年的苦读,那个农家少年匡衡,终于在朝中谋取了博士一职。


而恰巧此时,京城长安一代发生地震,初入职场的匡衡就引经据典,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奢靡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


这番言论很有利于明君形象的养成,汉元帝闻后不禁龙颜大悦,一路提拔匡衡做了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御史大夫,直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长安月下,醉卧在灯火辉煌的豪宅府邸中,春风得意的匡衡,不知可曾回忆起那漆黑的乡下,少年借光苦读的背影?


3


功成名就的匡衡,很快显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


身为宰相,他缺乏管理朝政的能力,只会空谈一些儒家道义,为了能够在众人面前刷一波存在感,他不惜身犯众怒,不仅公然在朝堂上怒怼死党,还以各种微不足道的小事弹劾同僚。


这个时期的边疆,仍然受到匈奴人的袭扰。


有一次,大将军陈汤率一支奇兵突袭匈奴,并斩杀了单于,这是一件相当振奋人心的消息,以至于几千年后,陈汤的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依然回荡在每个华人的心中。


听到这样的战绩,汉元帝很是兴奋,便赏赐给了陈汤一大批财物,而陈汤是个耿直的军人,他没有依据惯例将这些赏赐用来孝敬朝中大臣,而是带回军营,论功行赏分给将士们了。


这样的领导,自然得到了下属的拥护,可无法讨得上级的欢心。


没有拿到好处的匡衡首先发难,他召集了一帮大儒,给皇帝上奏折弹劾匡衡,理由很荒唐:陈汤居功自傲,没有将赏赐分给朝臣,此人私心过重,非统兵之才。


只有更无耻,没有最无耻!


别人在前线浴血拼杀的时候,这帮腐儒只会躲在后方吟风颂月,如今见到赏赐了,都如饿狼一般,嚷嚷着要平分,天下岂有这般道理?


陈汤是一介武夫,自然无法和这帮人逞口舌之能,最后只得被罢官,回乡养老去了。


此时的匡衡,已身居高位,却为了一点赏赐,毫无廉耻之心,有些人的贪婪,是毫无底线的。


4


尽管如此,汉元帝对匡衡还是很看重,不顾众臣的非议,破例加封他为安乐侯,连他的儿子匡昌也被任命为越骑校尉。


公元前33年,匡衡的伯乐汉元帝死去,太子刘骜登基,即为汉成帝。

因为匡衡之前担任过刘骜的老师,汉成帝上台后,对他的恩宠丝毫未减。


但匡衡的贪欲却变本加厉。


自他发达之后,一直疏于对家人的约束,他的儿子匡昌在一次醉酒后杀了人,依据汉律,匡昌虽然不会被以命相抵,但也会被革职下狱,以示惩戒,然而匡衡护犊心切,不住的向皇上请求赦免,最后匡昌居然还安然无恙。


但此事掀起了朝堂风波,昔日被匡衡弹劾过的人,组团起来不断的反击,迫于压力,匡衡被罢职,但安乐侯的爵位仍旧保留。


墙倒众人推,就在此时,又有人向汉成帝爆料:当初先帝除了赏赐匡衡安乐侯的爵位,同时还赏赐了一块三千一百亩的封地,但匡衡投机取巧,用一副错误的地图,偷偷另将四百亩土地据为己有。


汉成帝将信将疑,命人重新测量,发现证据确凿后,不禁勃然大怒:匡衡老匹夫,想不到你是这样的人!


盛怒之下,汉成帝本想将匡衡处死,但念在师生情分上,加上他是先帝树立起的道德标杆,并没有要了他的命,而是夺回封地,贬为庶民。


重新回到家乡的匡衡,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几年后郁郁而终。


从那间破屋到宰相府第,几十年后再回到这间破屋,他终于画完了生命的那个梦一样的句号。


5


或许这个句号,在画出起点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它不圆满的结局。

那个墙壁上透着光亮的洞,虽然成就了匡衡的功名,却也毁了他的人生。


自从有了借光的心思后,贪婪的种子就已经埋在了他幼小的心灵里,最终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参天巨树,将他的人格底线和道德操守挤压的粉碎。


贫穷,困境,可以化作人生奋斗的动力,但不能成为贪婪取巧的理由。


就像热播大剧《人民的名义》中的那位赵德汉,自幼家贫,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最后却藏了一屋人民币。


匡衡的悲剧,对于众多现实中的家长而言,无疑是值得警醒的。


放眼当下,教育,不仅仅只关注于成绩,更需要加强道德教育,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挖掘每个人学术上的天分,而是更要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


佛经有云: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


End .



精选好物



喜欢的朋友一定要    哦!

阅读8999
国家 
举报0
关注读史微信号:dushi81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读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读史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读史

微信号:dushi818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