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基因编辑婴儿,是创新还是道德沦丧?

作者:奴隶社会 来源:奴隶社会 公众号
分享到:

12-03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675 篇文章

题图:来自网络。

作者:张林琦,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

这几天有关“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消息引爆了国内外科学界和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从 11 月 26 日“人民网深圳频道”看上去一则不起眼的消息,到全球各大媒体的突出报道,各国科学家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接连发表声明,郑重宣布反对和指责。截至到发稿时间,此事件还在持续发酵,声讨甚至谩骂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事件引起全世 界如此高度关注?涉及的人和事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我希望从一个专业从事艾滋病研究者的角度,在最基本的科学和伦理范畴内,透过表面纷繁凌乱现象的,对此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既希望表明鲜明的态度和立场,又希望唤醒大家心里最深层的关注。因为这个事件,毫不夸张的讲,已经触动了我们人类本身是否能够生存和健康发展的红线,已经触动了科学研究与伦理道德之间极其复杂和敏感的神经,全世界如此高度的关注和哗然,必有其内在的原因。


1

事件的关键词


艾滋病:我们这个世纪最具杀伤力的瘟疫,自从 1981 年发现至今,已经导致三千多万人的死亡,还有三千多万的感染者,每天都要面对生存的挑战和社会的歧视,波及到无数的家庭和亲人,是我们人类健康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虽然抗艾滋病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但无法从体内清除病毒达到根治的目标。我们仍然没有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毒感染。面对艾滋病在全世界不断传播和蔓延的严重态势,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夜以继日的探索既有效又可及的预防和根治的方法。


基因编辑婴儿: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生殖细胞或胚胎的特定基因进行修改,使出生的婴儿在后续的发育和成长过程中,永久性地拥有所期望的特征和性状。 基因编辑也被形象的描述为“基因手术刀”技术。


这次新闻报道的“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就是通过基因编辑胚胎的方法,针对艾滋病病毒进入细胞所需要的受体 CCR5 基因定点修饰,使婴儿达到抵抗艾滋病病毒的功效。


此前研究结果表明,在北欧人群里面有约 10% 的人存在天然的 CCR5 基因缺失,而正是这种缺失,能够关闭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大门,使病毒无法入侵人体细胞,达到天然免疫抵抗艾滋病病毒的功效。


而中国人和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人,都不具备天然的 CCR5 基因缺失。言外之意,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精准的“基因手术刀”,在有一定风险的人群中,编辑和修饰 CCR5 基因,不就可以筑起一道有效抵抗艾滋病感染的大门吗?其实这个思路从 90 年代中期发现 CCR5 作为艾滋病病毒受体的时候,就已经酝酿产生了,但为什么至今没有实现?因为针对以生殖为目的的基因编辑研究,在我国和世界各地都是政府和监管机构都严格禁止。


▲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临床应用在很多国家是禁止的。图片来自网络。


主要原因包括科学技术本身和伦理道德两个方面。


第一,所有现行的“基因手术刀”技术,都面临着准确性和安全性的问题。还没有达到在人体基因十多亿的碱基模块中,定点修饰几个甚至一个模块的超级精准度,无法得到监管部门的许可开展严格的人体临床研究。当涉及儿童和人体胚胎时,相关要求一定更加严格,来不得半点疏忽。


这个难度,就好像在浩瀚的十三亿中国人老百姓中间,准确无误的找到其中十几个人的定位,并实施有效的手术措施,达到万无一失的精度,这个技术难度和面临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万一手术刀找错了人,万一手术过程出了问题,违背了初衷的设计意图,并且由此引起的错误一代传一代,后果的严重性和灾难性是不堪想象的。


第二,以生育为目的的基因编辑一直是业内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敏感的伦理、道德、法律等问题。关注的方面除了技术能力本身,更关注的是“应该不应该”使用基因编辑开展针对生育的研究。


言外之意,即使有那么一天,我们真正可以达到高度的精准,做到指哪打哪丝毫不差,我们是否应该对人类经过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来自然选择优化的基因图谱展开基因修饰和编辑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我们是否可以任意设计、选择、优化人们认为最时尚的人种、肤色、长相等等一系列涉及人类本质和本能的特征呢?


▲  图片来自网络。


2

事件的引爆点和惊人的巧合


人民网深圳 11 月 26 日,报道了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双胞胎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健康诞生的消息,声称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经过对关键基因的编辑和修改,使她们出生后能够天然抵抗艾滋病。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消息的发布者是来自中国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科学家贺建奎,时间正巧赶在由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和香港科学院在香港联合举办“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的前一天。也是他本人在 11 月 28 日大会报告的前两天。报告开始的时候,他还对其内容提前由媒体泄露表示特别歉意,言外之意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


▲  中国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美国之音特约记者 汤惠芸拍摄)。


其实,他接受美联社的专访和制作的宣传片,早在网上广为流传,早就引爆了全世界的担忧和质疑。他会议报告的当天,无论是业内学者,还是各路媒体,早就怀着忐忑不安、诚惶诚恐、甚至是不愿意接受现实的心情,亲临香港会场或守候在大会直播的屏幕前,希望尽快了解事态究竟发展到了何种地步。香港会场的人满为患和安保警戒远远超出了科学会议的常规,绝对不是貌似无辜的惊人巧合 。


3

可怕的噩梦被证实了


11 月 28 日下午,贺建奎的报告证实了大家都不敢相信的噩梦。最为震惊的内容是入组了八对夫妇开展人体胚胎的 CCR5 基因编辑的研究。入组的父亲是艾滋感染者而母亲是非感染者并健康状况良好。并证实了世界第一对基因编辑双胞胎露露和娜娜已于今年 11 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还有另外一个受试者在怀孕初期。并声称对脐带血和胎盘等组织开展了全基因组检测,证明基因手术编辑成功,并未发现大家担心的脱靶现象。

 

其实,入组的这些受试者,根本不需要基因编辑胚胎就可以防止孩子感染。业内有非常成熟和有效的防治策略达到这个目的。通常采用的手段是对父亲开展抗病毒治疗,把病毒抑制到血液里面检测不到的水平,才允许有性生活。


另外,如果是体外受精,父亲的精子也可以经过多轮清洗,清除精液里面的病毒,再使精子与卵子结合,受精卵是不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如果怀孕母亲是艾滋感染者,可以通过抗艾滋病药物治疗和产后辅助措施,把传播的几率几乎降低到零。所以,针对防止艾滋病感染的基因编辑,纯属不必要的大动干戈,反而是受试者暴露在基因编辑所带来的不确定后果之中。

 

4

失败的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成功与否,需要通过对细胞的全基因组开展全方位的研究,才能做出客观的判断。通过对贺建奎投放数据来看,对他自己宣称的成功存在很多质疑。发现露露一条染色体缺失了 15 个碱基模块,而另一条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也就是说基因编辑没有完成。而娜娜一条染色体少了 4 个碱基模块,而另一条多了一个碱基模块,更说明基因编辑的复杂结果。


其实,业内的科学家们都清楚,“基因手术刀”技术都存在这种不确定的编辑结果。无论你当初的设计看上去多么完美,最终的修饰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细胞本身决定。有点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思。也就是说,这基本属于“基因手术刀”技术的滥用,很有可能导致对基因不确定性的严重后果,必须经过后续长时间的仔细观察。不过,贺建奎也表示,这次基因编辑的结果需要长时间观察与检验,因此准备了长达 18 年的随访计划。

 

5

失败的伦理程序

 

针对临床研究,我国和世界各个国家均有明确和透明的伦理和监管程序。贺建奎在报告中特别强调,他所有的临床实验设计和执行都是按照严格的监管和伦理审批程序执行的,并与美国和国外的专家保持紧密的交流、咨询与沟通。


其实,报告之后,立即引起来自多个国内外学术和媒体机构的质疑,对其研究的科学性和道德伦理标准展开了直接的挑战。其中,对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就有明显的漏洞,据他自己介绍,知情同意是他本人与团队成员完成地,根本不是按照要求通过第三方实施的。


此外,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也基本属于走过场,委员会的组成成员,大多数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和判断能力,对他要开展的人体临床试验根本不具备是否符合国内外伦理的判断力,更不用说监督和审查能力。

 

6

偏执的回复


贺建奎在报告后的问答过程中,基本上是活在他自己的糊涂逻辑和思维圈子里,没有对关键问题展开真正的对话。最奇葩的是,他一直在为自己辩护,居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骄傲。


当一位教授提问这两位小姑娘在成长过程中,是否会有生理和心理问题的时候,他基本上没有回答,也许根本是就是回避。还有一位教授提问是谁决定把基因编辑过的胚胎种植到母亲子宫里去的,他竟然说是母亲和父亲讨论决定的,好像这事情根本与自己这个大科学家没有任何关系。最悲催的也可能是最可怕的是,他竟然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对孩子和家人的歉意,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内疚。反映了他在科学知识、人文关怀以及伦理法律等方面的无知漠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很严肃很认真并且后果很严重的事情。想起来极其恐惧,让人不寒而栗。


此外,报告缺乏不少技术细节,幻灯片内容过于拥挤了,并且一晃一带而过,科学性和说服力很差。他特别强调,开展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挽救艾滋感染者的后代,通过基因编辑胚胎,可以完全阻断后一代免遭艾滋病的困扰。这个初衷我是完全认同的,但从我们现行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上讲,不通过基因编辑胚胎,不冒技术和伦理道德的风险,我们也可以有效阻断艾滋病病毒从母亲传给婴儿,其中高效抗病毒药物、安全助产和科学喂养等策略的综合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母婴传播几率几乎降低到零。


此外,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父亲与怀孕期间健康的母亲可以完全做到生育健康下一代,根本无需大动干戈,开展对 CCR5 的基因编辑。


可是,贺建奎只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和思维去解释,对于给小孩和家庭以及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他都没有意识到。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很难找到他做这个事情的初衷。


此外,他所宣称的按照严格的监管和伦理审批程序开展研究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无论从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到知情同意都存在很多的漏洞,并对“基因编辑婴儿”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漠然无视,得到了与会者的严正质询和挑战。


7

孩子的未来


对这个事件本身的关注还在持续的升温,但我最担心的还是两个已经出生和正在孕育之中的孩子。她们的隐私和后续的成长能够得到我们社会的严格保密和保护吗?她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等方面发育正常吗?她们会在社会的压力下象一般的孩子正常健康成长吗?她们会由此而被贴上无数的标签引起社会冷眼和抛弃吗?


类似这样的问题一定会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自然而发,也一定会伴随她们的成长,持续得到大家的关注和关心。当然,我们从心底里为她们祈祷,衷心希望她们经历了生命之初的蹉跎之后,能够在各个方面,健康快乐幸福成长。


8

敲响的警钟


我国和世界很多国家都有针对人体胚胎编辑严格禁止的规定。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实际操作便捷性的不断提升,政府政策和监管部门都在不断地出台优化相关地监管政策和措施。


这次事件地发生,反应了我们个别研究人员,法律法规意识和科学伦理意识的薄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匮乏,给我们大家敲响了捍卫人类自身健康发展的警钟,给全世界从事相关研究、管理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及时的警示。


希望以此为鉴,重新反思科学的目标和意义,敬畏大自然,敬畏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得天独厚的美丽环境,真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互助发展,从心灵深处珍惜珍爱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和权力,拥抱和关怀每一个生命的到来,为人类物种和社会长期健康发展做我们应有的贡献。


9

庄严的使命


中国科学家肩负着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庄严使命。作为探索未知和创新进取的先锋,我们必须以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和科学与人文的情怀,推动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完善,为我国科技进步发展,为我国科学界的国际声誉和影响,为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驾护航。


就此,我们艾滋学界同仁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第一时间在国际权威综合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文,表达中国科学家的鲜明立场和决心,坚决反对以生殖和预防艾滋病为目的开展针对人类健康生殖细胞和胚胎基因编辑的研究,强烈呼吁相关政策和监管部门彻底调查此次事件,充分保护受试婴儿和家庭的个人隐私和合法权益。支持中国政府迅速叫停此类试验,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系列努力,以维护基因编辑领域最高的科学和伦理标准。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实际操作便捷性的不断提升,政府政策和监管部门需要与时俱进,尽快出台时效性和前瞻性的监管措施,界定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对违反准则和规定的个人和单位,进行处罚,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研究者和所在单位,需要加强法律、科学和伦理意识,严格把握科学研究与伦理法规的基本底线,推动基因编辑技术按照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的方向健康发展。


▲  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教授文章消息及文章截屏。

-  END  -

推荐阅读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阅读8060
婴儿 创新 
举报0
关注奴隶社会微信号:nulishehu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奴隶社会”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奴隶社会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奴隶社会

微信号:nulishehu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