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为什么那么多人活不到100岁?很多人中途就气死了!

作者:健康时报 来源:健康时报 公众号
分享到:

12-05


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根据推算,人的自然寿命都至少应该在100岁以上!可为什么那么多人活不到100岁?


种种临床研究显示,毫不夸张地说,不管人们具体死于哪种疾病,其中一定有一部分人是被“气死的”。


魏倩/绘


很多人像野马一样被气死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它们依靠吸食动物的血生存,不管野马怎样暴怒、狂奔,就是拿这个“小家伙”没办法,它们可以从容地吸饱再离开,而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死。


动物学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远不足以使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其实也是像野马一样,被活活“气死”。有人做了统计,那些受人气又“气不过”的人寿命最短,其次就是专气人的人,而那些既不气人、又受得了气的人,寿命最长。


这里说的“受得了气”,不是说将气闷憋在心中,而是真正想得开、放过自己的人。


“气不过”的人寿命最短

 

为什么受人气又“气不过”的人寿命会最短呢?这是因为:气急败坏,不但对人体的精神打击最大,对身体的伤害也是“地动山摇”!

 

1. 猝死


科学研究显示,人确实会被气死。研究发现,愤怒后两个小时内,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是平时的4.7倍,脑卒中的风险是平时的3.6倍,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也明显升高,这些都是猝死的罪魁祸首。

 

2. 心脏病


研究显示,传递愤怒、紧张等负能量的人患心脏病的概率更高;而传递积极正能量的人患心脏病的概率更低。

 

3. 癌症

 

不良个性和情绪是癌症启动和发展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之一。曾有调查发现,个性急躁、易怒的人容易患食道癌。在临床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得食道癌的患者十有八九都是固执、急性子的人。

 

爱生气,导致人的植物神经、内分泌等多系统长期处于高度亢奋和紧张状态,反复刺激,造成多器官受伤害。

 

4. 血糖升高


情绪紧张变化时,在大脑调控下,肾上腺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激素释放到血液中,这些激素可抑制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血中葡萄糖的含量来满足机体应付紧急状态的需要,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

 

5. 肝病


生气时,人体会分泌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血糖升高,脂肪酸分解加强,血液和肝细胞内的毒素相应增加。

 

6. 肺病


情绪冲动时,呼吸就会急促,甚至出现过度换气的现象。肺泡不停扩张,没时间收缩,也就得不到应有的放松和休息,从而危害肺的健康。

 

7. 胃病


生气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并直接作用于心脏和血管上,使胃肠中的血流量减少,蠕动减慢,食欲变差,严重时还会引胃溃疡。

 

8. 乳腺病


当女性总是处于愤怒、生气的不良情绪状态,会抑制卵巢的排卵功能,出现孕酮减少,使雌激素相对增高,导致乳腺增生。

 

雌激素的不断增加,还会使乳腺纤维瘤的发病率持续走高。

 

9. 甲亢


有些人面对压力时,脾气会变得越来越大,一查,竟得了甲亢。压力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会对人体内分泌系统发生巨大的影响,从而造成甲亢。

 

10. 色斑、白癜风


生气时,血液大量涌向头部,因此血液中的氧气会减少,毒素增多。而毒素会刺激毛囊,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炎症,从而出现色斑问题。

 

此外,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波动,也是白癜风的诱发因素之一。

 

为了自己的命,别气了!


为了健康,我们不仅要少生气,也要学会消气。他人无意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冒犯”你的,还有些微不足道、鸡毛蒜皮般的琐事、流言、传言、小道消息,都是不该生的气。

 

如果做不到不生气,那就想办法尽快消气。但做起来不容易。因为人在生气时,气往上升,心胸变得狭隘,好钻牛角尖儿,这是消气的主要障碍。

 

为克服这一障碍,可在发怒时心中反复默念“别生气”、“不该发火”等等,常会收到一定效果。或者生气时,听听音乐、逗逗孩子玩等,做点自己喜爱的事情,转移大脑兴奋点。

 

还不行就离开,找个清静的地方让自己平静。

 

不生气,不生气,

气出病来无人替!

 



下面这些文章,对您也很有用: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点赞哟↓↓


参考资料:

①2012-05-07健康时报《“气”出来的肺癌》

②2015-05-14健康时报《生气也会升血糖》(河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博士孙新宇)

③2015-07-30健康时报《很多人像野马一样被气死》(上海科普作家协会杨昆)

④2016-07-05健康时报《都是生气惹的祸!》(健康时报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特约记者崔玉艳)

阅读9164
举报0
关注健康时报微信号:jksb20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健康时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健康时报

微信号:jksb2013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