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40多年前的一场空难,让他们变成了食人肉的恶魔!

作者:野史秘闻 来源:野史秘闻 公众号
分享到:

12-06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安第斯山。这座安第斯山就是生命本身潜藏着危险和绝境,但又一定蕴藏的希望和奇迹。”


在44年前,一场空难降临在安第斯山脉。45名乘客中有12人当场死亡。


余下的33名幸存者,在经历了严寒、断粮、雪崩等近80天的痛苦挣扎后,仅有16名生还。


令大多数人都难以接受的是:为了在绝境中活下去,他们迫不得已靠吃死去同伴尸体维持生命……甚至在灾难过后的很多年里,都被称作“食人族”。




01

灾难来临


追溯到1972年10月12日,乌拉圭的一支业余橄榄球队租用了乌拉圭空军571号包机,打算前往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参加一场橄榄球比赛。


在出发的前夜,队长告诉队友们,飞机上还有十个空座位,如果有人愿意携带家人或朋友,可以同行并且免费做飞机。



就这样,其中的一名队员Nando Parrado带上了他的母亲和妹妹踏上了旅程。没想到,一场残酷的生离死别正等待着他们。


Parrado与他的母亲和妹妹


当这架满载着球队队员及亲属的飞机飞到安第斯山脉附近时,遇到了糟糕天气,飞机在阿根廷的门多萨临时降落。


10月13日(口哥特意搜了下,恰好是星期五,传说中的黑色星期五)下午三点,在飞往圣地亚哥的途中,飞机突然开始颠簸,逐渐偏离航线。


由于安第斯山脉上空云层密布,飞机撞上了山峰,机尾被撞飞,机身的前半部分从山体滑落,最终停在厚厚的积雪上。


机上的5名乘客当场死亡,另有7名下落不明,其中包括两名飞行员,以及Parrado的母亲。




02

Parrado的回忆


在坠机后的最初几个小时里,我几乎没有什么感觉,随着意识逐渐清醒,我慢慢伸手去摸自己的头,发现头发与干了的血块黏在了一起;我最好的两个朋友、我的母亲都死了,19岁的妹妹已经奄奄一息。


在空难发生的第八天,Parrado的妹妹停止了呼吸。那一年,Parrado也仅有22岁,这架飞机上大部分都是18-22岁左右、前途无量的学生…


准备10月在美国参加橄榄球赛的他们,还未来得及体味人生,就与死神展开了一场较量。


坠机后,幸存的球队队长召集起伤势较轻的人员,将被困在机身中的乘客解救出来,医学生Roberto Canessa和Gustavo负责照顾伤员。


 空难中19岁得Roberto Canessa


当时,一名橄榄球队员Enrique Platero被一根6英寸的钢管刺穿腹部,当Gustavo将钢管从他的身体里猛拉出时,连肠子都被拉出几英寸…


而坚强的Enrique仍不顾疼痛帮助他人。最终,在之后发生的雪崩中遇难。



03

与绝境的较量


安第斯山脉终年积雪,到了晚上最冷的时候要到零下30度。坠机当夜,又有5个重伤的幸存者在极寒天气中死去。



幸存者们没有携带御寒服装以及登山鞋,更别说是登山护目镜;为了防止“雪盲”,24岁的幸存者Adolfo "Fito" Strauch用飞行员机舱遮阳板制作了简易太阳镜来保护大家的眼睛,他也是最终生还的16名幸存者之一。



1、用“钞票”生火取暖


幸存者们将尸体搬至机舱外,将撞击后的机身作为容身之处。他们用破碎的木椅、行李箱堵住飞机的破洞,再用雪将缝隙填满。


他们把飞机座椅套全部拆下来连在一起,裹在身上保暖;到了晚上,就挤在一起脸对着脸睡觉,让呼出来的热气温暖彼此。


在幸存者中,有人携带了打火机,但是他们却找不到可以燃烧的物体。最终,他们烧掉了随身携带的近7500美元纸币用以取暖,可仍然无法阻止同伴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死去。



2、迫不得已的“人肉餐”


除了极寒天气,饥饿,对于这些幸存者来说同样是致命的。


在空难发生的第10天,剩下的27名幸存者在飞机上找到的收音机里听到“已经停止幸存者搜救行动”的消息(由于机体是白色,与雪山融为一体;尽管幸存者们用仅存的口红试图在机舱顶部写下SOS,以及用行李箱摆成SOS字样,然并卵……)。


而此时,他们随身携带的沙丁鱼罐头、巧克力等食物早就吃光了。


最开始,他们将行李箱上的牛皮以及飞机坐垫下的稻草啃下来用以果腹;用机舱座椅上的金属板盛放雪,在阳光下溶化成水后止渴。但很快,周围便没有可以食用的东西。


在绝望中,他们意识到,只有人肉,才能让他们继续活下去。


Parrado回忆:“有人看着我说,我想把飞行员吃掉”。当天傍晚,这些幸存的27人双手连成一个圆圈,立下了一个“恐怖协议”——“如果我死了,你可以吃掉我”。


就这样,幸存者们开始以尸体果腹。最开始,他们从陌生且没有关系的飞行员尸体入手(口),但是吃光了飞行员,就只能开始吃死去的亲人、朋友。


幸存者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天主教徒,但是当他们意识到,吃人肉是能够活下去的唯一途径时,迫不得已做出了艰难的决定。



3.又遇灾难


虽然食物危机暂时得到了缓解,但死神的考验却再一次让这些幸存者们感到绝望。


在空难发生的第17天,一场雪崩当即夺走了8个人的生命,也同时摧毁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机舱残骸。


另外19人在机舱中被困3天后爬出雪堆,11月15日,空难发生后34天,又有3名体弱和受伤者死去,幸存者只剩下16人。


Parrado想起当时的情景至今仍然心有余悸:"等待充满恐惧,从某种角度来说,等待就意味着被判了死刑。我一直对自己说,我必须尽快离开这里。"




04

走出艰难的一步,成就奇迹


12月12日,空难发生后第61天,包括Parrado在内的3名幸存者决定走出最冒险的一步,也是唯一可能的一步--翻越西边的高山,寻找救援。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一直走下去,直到自己停止呼吸。


经过9天的艰难跋涉,度过了极度的疲惫和深夜的严寒,Parrado和他的同伴终于走出了高山雪线,走进了河谷地带。


12月20日,他们看到一个骑马人的身影;3天后,12月23日,救援直升机救出了所有幸存者。16名幸存者的获救,被称为"安第斯奇迹"。




05

活下来,却背上“食人族”的恶名


这16位幸存者,能够在空难的两个月后活下来,本应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但当世人知道他们是靠吃人肉得以生存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人们称他们为“食人族”,“恶魔”,这让原本因为食人肉内心备受煎熬的幸存者们,更加痛苦。


1974年,《活着:安第斯空难幸存者的故事》一书问世,书中讲述幸存者在安第斯山72天的生存经历。


幸存者卡内萨在书中说:"靠吃人肉活下来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我问自己这样做是否值得,答案是值得。


这样做是为了活着的人继续生存,如果当时地上是我的尸体,我也希望你做同样的事情。"


Parrado与橄榄球队员


Nando Parrado:“我的母亲和妹妹都死了,父亲是我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对于吃掉同伴的尸体,Parrado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人类社会的规则不再属于我们,山中的规则由大自然决定,我们为了生存必须适应这一规则。”


Parrado之后还曾多次重回安第斯山脉,向母亲、妹妹以及朋友的坟墓献上鲜花。并34年后,写下了《安第斯山脉上的奇迹》一书


Canessa与儿子及另一名幸存者合影


Roberto Canessa:“为了见到母亲和女友,我不后悔吃人肉。”

“食人”一事同样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折磨。


但身处险境,Canessa同样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看着身边接连死去的朋友,我没有办法。


或许是学医的原因,我知道朋友身体其实就是能量,是蛋白,是脂肪...


他不再是我的朋友,我把他当做鱼一类的食物;在思想上,我觉得是我的朋友想让我们继续活下去,我把自己当做朋友生命的延续。不这样说服同伴,所有人都得死亡!”




06

生命的敬畏


2012年的10月13日,16名幸存者在圣地亚哥相聚,与前橄榄球队员们打了一场“迟到40年”的比赛。


在仪式上,包裹着乌拉圭和智利国旗的跳伞人员从直升机跳落在球场,当官员们为死难者的照片揭幕时,幸存者们失声痛。


四十年之后的赛场


当年意气风发的橄榄球队员合影


这场空难已经过去40年了,当年的幸存者在与死神的不期而遇中奋力抗争。


如今,他们已经走到生命的暮年,他们中很多人都承认,正是这场空难改变了他们对生命的认知。


或许我们可以把这样一句话送给这些幸存者:"在死亡的底色上,生命更具雕刻的美。"


安第斯山脉的这场空难,在1993年被拍成电影《天劫余生》,将这次空难还原在大银幕。


当这场灾难以及人类对于生存渴望的本性,活生生展现在观众眼前时,着实让小意震撼。



我小心翼翼,但心无恐惧。我珍惜我和朋友、爱犬,以及热爱事物的分分秒秒。

 ——Nando Parrado


生命其实很简单,是我们让它变得复杂。

——Roberto Canessa


阅读8693
举报0
关注野史秘闻微信号:gh_cd28a62c329a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野史秘闻”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野史秘闻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