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摘金奇缘》美国爆红,为什么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 咪咕悦读汇

作者:吴晓波频道 来源:吴晓波频道 公众号
分享到:

12-09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最近上映的电影中,有一部在北美取得了周票房三连冠,却在中国市场遇冷。

 

它就是《摘金奇缘》,英文名“Crazy Rich Asians”。但有不少网友评论,这部片子主要讲的就是“Crazy Rich”,和“Asians”其实没啥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

 

原因之一就是它将中国人的形象塑造得极为“范式化”。


世代富有的贵族子弟在错综复杂树状图式的家族谱系中还要讲究孝道和传统,主角们做着中国人会做的事——打麻将、包饺子,却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并将西方热烈推崇的个人主义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之一,从而让中国观众产生了一层观“他者”的心理隔阂,无法共情。


《摘金奇缘》剧照


难怪有人如此调侃——“给你五百万离开我儿子”的戏码中国人看多了,外国人第一次看,当然觉得新鲜。

 

美国和中国的国民性相去甚远,“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冲突不过是其中较为醒目的表征之一。


本期咪咕悦读汇,小巴就为你推荐《美国人与中国人》这本书,带你从文学艺术、两性婚姻、教育政治等各个方面详细剖析中美两国的民族性格差异。

 

美国人与中国人

(节选)

许烺光


中国画与西洋画在技法上有诸多不同。西方艺术家使用的工具更丰富,如油彩、蜡笔、水彩、彩色粉笔、炭笔、酪彩颜料,等等;中国画家一般仅限于水彩、毛笔和墨。

 

西方艺术家在各种材料上作画——帆布、纸板、光面纸、木头、墙壁、金属及玻璃,等等;中国画家的载体通常只是纸和丝织品。西洋画的透视用明暗对比来呈现;中国画则与古希腊绘画一样,采用把近景重叠在远景上的手法。

 

然而,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主题在西方绘画中比比皆是,在中国画中则较为罕见;此外,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最受欢迎的传统人物画多以女性为主题,在一切细节中更偏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达·芬奇(da Vinci)和凡·代克(Van Dyck)的作品多表现出欢快的情绪,凡·高(Van Gogh)和蒙克(Munch)则倾向于表现生活中阴郁的一面。背景——房子、家具、树林或天空——


·高的作品

《Langlois Bridge at Arles》


是否重要取决于它们是否衬托了画中的人物。这种创作思路十分明确,即使在温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及安德鲁·怀斯(Andrew Wyeth)的静物画或风景画中,无论主题是陆地抑或海洋,是葡萄抑或香蕉,这些事物一概体现着艺术家在无生命物中渗入的情感特质。

 

以约翰·斯隆(John Sloan)的《麦克索利酒吧》为典型,西方画家总是细致地描绘酒吧里熙熙攘攘的过客,而中国画家往往只勾勒出酒馆的简单轮廓及高悬的三角形酒招。


《麦克索利酒吧》

图源维基百科


即使在必须表现人物时,中国画家笔下的“人物”要么是一大片山水中的一个小点,要么被厚重的衣服包裹着,没有任何表情。观者能看出他们的身份、官衔、地位和其他社会特征,而对这些人的个性却一无所知。

 

在过去2000多年里,中国画家长于描绘虎、马、花、风景、鸟、鱼,甚至昆虫,可是罕有艺术大师关注人的主题。西洋画最重要的表现主题,如戏剧性的心理及情感冲突,在中国画里难得一见。


事实上,即使我们真的在中国画里看到了人的脸部,那种淡漠的表情也与《美国革命的女儿们》(Daughter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的表现毫无二致。

 

只不过中国画的人物没有表情,是因为画家不重视表现人物个性;而格兰特·伍德(Grant Wood)作品中面无表情的人物则是有意为之的一种讽刺。


两个民族生活方式的差异在两国绘画中可谓表露无遗。西方绘画着重表现有鲜明个性的男女,中国绘画则聚焦于个人在外部体系中的位置。美国绘画常常流露出人物内心的冲突,而类似的情绪在中国绘画里近乎无迹可寻。

 

中美两国都立法禁止情色作品的传播,然而对比两国民众私下的反应,可以清楚看到两种不同的心态。在中国,任何一个受尊重的人,更不用说那些满腹经纶的儒家学者和官员,都不会公开承认喜欢春宫画,但中国人极少因私下与妻子、情人、娼妓共赏春宫而感到不安。



美国人与中国人的不同,还深刻地体现在待人接物方面,咪咕悦读汇为你推荐《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带你了解“面子哲学”、“中庸哲学”以及一系列中国人的处世准则。


更多内容

点击下图,直接阅读



吴晓波频道和咪咕阅读联合推出

——咪咕吴晓波悦读会

每日可收听《每天听见吴晓波》和50本图书

同时享咪咕阅读全站图书8折优惠

每月免费收听两节在线音频课程

点击下图立即订阅

阅读9383
美国 中国人 
举报0
关注吴晓波频道微信号:gh_b09cb640f644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吴晓波频道”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吴晓波频道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