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一道白菜炒肉丝

作者:奴隶社会 来源:奴隶社会 公众号
分享到:

12-10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682 篇文章

Photo by Xavier Mouton Photographie on Unsplash.

作者:Joyce Zhou,出生于上海,尝求学于洛杉矶,现居于伦敦,混迹于金融圈。以资产估值与报表分析维持生计之外,平日里爱旅游也爱读书,并热衷用文字记录身体或心灵的见闻。本文来自:乔伊丝行记( ID:joyce_journal )。

1

1

1


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我曾经多么痛恨厨房。


我的朋友圈里三不五时地会显摆精心装盘过的新菜式。每逢好友小聚,我亦会乐此不疲地下厨招待。

但在出国以前,厨房是我极不情愿涉足的地方。

真正下厨的人都知道,不管菜品最终的卖相多么精致,做饭本身实在是一件优雅不起来的事情。

中式调料的瓶子设计得永远很不科学,倒完老抽几乎不可能不多漏下来一滴。这边忙不迭把瓶子擦干净,那边锅里的菜油又溅到了桌上。一个不小心,袖口蹭到了砧板上的污渍,花椒掉进了水槽的缝隙 — 总之,厨房里的兵荒马乱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Photo by Pille-Riin Priske on Unsplash.


而中学那会儿,我正矫矫情情地捧一本张爱玲,被朱砂痣与白月光迷得晕头转向,厨房于我就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简直连看都不想多看一眼。

奈何我家掌勺的外婆下了决心要让我学会做饭这等基本生存技能,趁着暑假连哄带骗把我拽进厨房。



第一课是一道再普通不过的家常菜 — 白菜炒肉丝。

外婆做的白菜肉丝,我一向是很爱吃的。猪里脊滑嫩而富有弹性,菜根清甜,菜叶软糯,浸透了肉汁的鲜香。

但自己动手就不是那么美妙了。

首先要用刀背敲一遍猪肉,使纤维断裂。

我有气无力地随手挥动两下刀具,外婆看不过眼:“你用点力气呀!”

我消极怠工,“差不多就行啦。”

外婆无奈,知道指望不上我,只好把刀接过去,三两下把肉敲松,再切成丝。

接着是腌肉。撒一把细盐,澎一勺料酒,再加入少许淀粉,新鲜猪肉未经烹调已经开始散发香气。

然而这整个过程都伴随着外婆急切的喊话:“再加点,唉停停太多了,哎哟你这小孩……”

我一个头两个大,真真手足无措。

好不容易把肉拌匀了搁到一边,又要洗菜切菜,才终于把油锅热起来。

“先炒肉丝,煸到变色就赶紧盛出来。”

“居然还要盛出来?”我匪夷所思,“就不能肉和菜一起倒进去随便炒一炒完事?”

外婆对我的懒惰才是匪夷所思,“什么东西都一起扔进去一锅乱炖,个像撒样子啦(沪语:这像什么样子啦)?”

这话我再熟悉不过了。

 

我做任何家务事,都难以从外婆那里拿到及格分。即使是最简单地把毛巾挂上晾衣架,外婆也会挑剔我没有把边角对整齐。

 

我有时候也还嘴,“随便它去吧,又不要紧的。”

 

外婆就会说,“个像撒样子啦?” 

 


我天性偏懒散随性,于是从小到大,丢三落四的时候,不收拾房间的时候,要迟到了披散着长发冲出门的时候,不知道多少次听外婆这一句拉长了声音的责备。

 

老人对孙辈是很难认真扳起脸生气的,说这一句,就是我得听话的信号了。

我只好认命地一步一步分别把肉炒熟把菜炒软,又将肉加回锅中,盖起锅盖转小火焖上。

还以为终于可以喘一口气,外婆又叫,“过来调芡汁啊。”

我苦着脸抗议,“为什么还要勾芡啊?我们自家人吃不要搞得那么麻烦了吧……”

结果当然是反对无效。我在外婆的高压指挥下磕磕绊绊把这道菜做完装盘,发誓我再也不要进厨房了。



然而几年之后,赴美的第一个月,我的中国胃就扛不住汉堡和色拉了。

不得已之下,靠着 google 出来的菜谱,我从用微波炉烤鸡腿一步步进化到番茄炒鸡蛋,终于又想起了做白菜炒肉丝。

这一次,没有外婆在我旁边殷殷叮嘱,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偷工减料跳步骤。

但在做了十几次不同的版本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味蕾是如此挑剔而诚实 — 这一道白菜炒肉丝,无论如何,就是没有外婆的味道。

我在出国以前从未觉得自己是个那么挑食的人。家里一日三餐,外婆端上桌的菜,几乎从没有我不爱吃的。

但对着简化版的白菜炒肉丝,我始终食难下咽。

我终于老老实实按照那个夏天外婆教我的步骤完整地做了一遍。品尝下来,差强人意,尚不如当年初进厨房的成果。

 

彼时我都已经会做脆皮烤鸭红焖猪蹄了。可在没有外婆指挥的厨房里,我依然做不好一道简简单单的白菜肉丝。



我再也没有做过这道菜。但我慢慢地领会了外婆做菜的思路。

做任何事情,都要像个样子。再简单,也不能潦草敷衍 —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做菜如此,做人亦然。外婆的道理,在她的菜谱中,在“个像撒样子啦”的嗔怪里。

 

事实证明,张爱玲并没有能够扭转我的天性让我变成一个事事妥帖的精致女子。反倒是兵荒马乱的厨房,教养了我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尽可能体面而优雅地生活。



上一回朋友来我家吃饭,我顺手炒了一盘彩椒虾仁。朋友惊喜,“你居然勾芡了诶!”

我不觉莞尔。

  图片来自网络。


是啊,勾芡当然不是必须的步骤。但这一点额外投入的背后,乃是最细致的温情,又恰是这一点温情,才氤氲出了家的味道。

在出国多年以后,别的亲友问候起来,都会关切我是否学业紧张或是工作繁忙。

 

唯有和外婆视频的时候,她会说,“你每天都要照料自己的一日三餐,真是辛苦了。”

我每次听到都忍不住想,外婆总是最懂我的。


2


我最近在全职工作之余,开始攻读一个帝国理工的硕士学位,进入于我全然陌生的领域和方向(所以最近更新频率降低不能怪我TAT)

身边许多朋友对于我工作以来飞速考完了CFA CPA一系列证书之后还如此孜孜不倦,深感不可思议 — 每天下班回家,葛优瘫才是常态,为什么我还有精力念书?

我想,这得归功于我的外公。

外公年轻时就是个学霸,在他那个年代就考进全国一流的重点大学。

 

可惜他的峥嵘岁月过于遥远,我也只在长辈讲古时勾勒出一个模糊的概念。

 

外公给我更直观的冲击,还是来自于他退休以后,由我亲眼见证的学习经历。



已经不记得是因着什么契机,总之外公在古稀之年开始去老年大学上电脑课了。

那可是二十一世纪初,windows XP 也才发行不久,U 盘还只有 16MB,对电脑懂行的年轻人都尚属稀缺人才。

而我的外公愣是从开机关机学起,一路学到 Photoshop 高级班。虽然整个过程中不知道多少次让家里的电脑感染不明病毒,但成绩也是十分喜人的。

每每家里聚餐大合照,若有人缺席,外公轻轻巧巧地就能把人 ps 进去。效果之逼真,让我几年后翻看照片,差点都无法回忆起当时的确在场的究竟有谁。

 

找他的电话也在几年间翻了几番 — 全是老年大学的同学们来问作业。

 

我只能叹服。学霸的晚年照样毫无压力是学霸。

Photoshop 学无可学之后,他兴致勃勃进一步开始学 Adobe flash。


自此家庭旅行都被记录成了小视频,配上从《好一朵茉莉花》之类的背景音乐。效果之魔性且不去说,其技术高超,全家人有目共睹。

我至今还时不时能收到外公用微信发来的小视频 — 是的,他不仅微信用得很溜,还已经借着智能机的东风,果断抛弃了 Adobe flash,转而用上各类视频编辑 app。



外公学东西的时候是很投入的。我当时还小,顽皮起来,会故意在他书房里晃来晃去吸引他的注意,一般都被无视得很彻底。


有时候动静闹得大了,外公拿我没办法,只好很勉强地分出一丝心思来哄我:“小祖宗诶,你自己去玩会儿,明天给你买小笼包。”我才心满意足地跑开了。

 

我的父母也都是高材生,但外公对我学习态度的影响,无疑更为深刻。

 

当他想要满足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任何事情都不能成为他的阻碍 — 不论是古稀之龄还是外孙女的撒娇。


谁说电子产品就该属于年轻一代?他既然有志要学,就没有道理学不会。

 

所以在我上学的时候,听到别人说“女生进入高中理科成绩会下降”,从未经历过半分迷茫动摇,只觉得莫名其妙 — 我若愿意学,为什么会学不好呢?


同理,只要我有心拓展知识面获得新技能,工作太忙压力太大从来都不能成为借口。

 

是因为外公,学习于我才显得如此新鲜有趣。我伸长了脖子左顾右盼,督促自己去探索舒适区的边界,领略更广阔的风景,不要陷入日复一日平庸乏味的生活。

 

耽溺于惰性是很容易的,但有外公这样的长辈坐镇,我怎么也不好意思真的纵容自己辱没门风吧?

 


3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并不全是为了炫耀我有全世界最棒的外公外婆 — 这当然是个很重要的目的 — 但同时,我也想借此机会,聊一聊家庭教育这件事。

前段时间,一个孩子幼升小的申请材料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引起关于拼娃的热议。

我看看幼儿园小孩列出的密密麻麻的书单,再看看家长陪写作业以至被气进医院的新闻,心情很是复杂。

 

一方面,我不得不生出一点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紧迫感 — 现在的孩子,实在是太厉害了。另一方面,眼看着越来越多九零后的同龄人加入拼娃队伍,还一天到晚自认为是个宝宝的我简直无法想象他们的艰难苦恨。

 

脱离社会大环境来看,拼娃本身实在没有什么意义。

 

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完全可能在不同的时间点展露自己的天分和兴趣。非要三岁一拦五岁一卡,比一比大家碰过几种乐器、识得多少英文单词、四则运算学到了哪里,简直荒谬得有点可笑。

 

家长们也未必不明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起跑线上比来比去,不如把眼光放长远,看孩子的后劲有多足。

 

可现实是,起跑线上不比,或许都没有后劲可言了。

 

不早早把孩子包装成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神童,就很可能被好学校拒之门外。家长心态再好,也不敢完全不理会这一套主流标准,拿孩子的前程去赌 — 放弃拼娃,从而放弃幼升小小升初的择校,真的会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毫无影响吗?

 

拼娃的可笑,实则是教育制度的可悲。



这也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

 

我在伦敦的老板一样为家里两个上小学的儿子操碎了心。孩子一周两次游泳课,学钢琴的同时还参加校合唱队,周末要进行各种球类运动训练。学校课业也十分紧张,除了传统学科,七八岁的小朋友就要开始学编程懂算法了。

 

到了圣诞季,老板隔三差五就得请假 — 学校乐队或合唱队年末演出,做家长的得去捧场。

 

  Photo by Wes Hicks on Unsplash.


他跟我吐槽,“他们比我还忙,只有我迁就他们的日程安排。”

 

我忍不住问他,“你的孩子们不会觉得太累吗?”

 

老板很诧异,“是我累好不好?他们都开心得很。

 

我顿时对他的两个孩子肃然起敬。

 

转念一想,这个老板本人就很有趣。

 

他弹得一手好吉他,热衷于体育运动,年轻时甚至当过电影制作人。他的孩子们耳濡目染,有广泛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也不足为奇。



拼娃到底有多磨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娃有多配合。而娃能不能在拼的过程中获得乐趣从而积极配合,往往是依靠长辈的言传身教。

 

现在回想起来,自幼时起,我父母工作繁忙力有未逮之际,外公外婆会无微不至地照料我的衣食住行,却甚少过问关于我学业的具体事宜。

 

但我少年时期逐渐成型的对知识、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都是因为他们才成为可能。

 

时至今日,他们依然带给我许许多多的智慧与思考,源源不断地让我汲取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愿时光驻留,岁月止步,让我最爱的人长长久久地健康快乐下去吧。

-  END  -

推荐阅读

作者: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文中部分插图来自作者。

阅读8639
举报0
关注奴隶社会微信号:nulishehu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奴隶社会”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奴隶社会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奴隶社会

微信号:nulishehu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