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为什么如今的95后会选择新一线城市而非北上广

作者:飞碟说 来源:飞碟说 公众号
分享到:

12-11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飞碟启示录


欢迎来到NO.005期教授研究室,这里有最专业的解答。今天,我们聊一聊大城市的焦虑。


“北上广”近年已成为年轻人施展才华的舞台的代名词,便捷的交通、发达的经济与各种人才吸引政策,如同一块磁铁,吸引着年轻人源源不断地奔赴其中。


然而,快速的生活节奏、高昂的物价、激烈的竞争压力、背井离乡的落寞又让人心生动摇:我当初选择到这儿来,真的是正确的吗?



人们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一方面不愿放弃大城市的包容与机会,一方面又在高压的生活中渴望着小城市的安逸和踏实,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一场“4小时后逃离北上广”的活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逃离北上广”,我们想逃离的仅仅是城市和地域吗?北上广带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呢?



为何要出逃?

——都是“焦虑”在作祟


环境——拥挤和雾霾让我喘不过气


“......我被挤上地铁,有人踩到我的脚,有人夹到我的头发,我身子是变形的。那时候我就想,不会犹豫,我就是要逃离这个鬼地方。地铁上的人们一秒钟就让我下定了决心。”

北上广深人口密度大。“地铁站、街上、电梯上……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每天穿梭于其中,不知道何时是尽头,我的心情烦透了!”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拥挤感除了会引发心率和血压升高、肾上腺素分泌上升等生理唤醒的症状外,还会影响人们的任务绩效、任务坚持性,继而引发抑郁感等负面情感体验。

人口的密集,不仅意味着生存空间的狭小,更意味着心理上个人空间的被压榨。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如果每时每刻我们都要与陌生人过度靠近,就会感觉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侵犯,出现烦躁、焦虑等消极情绪感受。

除人口密度带来的环境焦虑外,部分一线城市每年的雾霾天气更是让人苦不堪言。

罗红格等人(2017)的研究发现,雾霾生活环境中的居民焦虑抑郁情绪更严重,居民的生huo质量更低,对幸福感的体验更差。

在阴霾笼罩中不见天日的城市天空下,对自身健康的担忧,对未来子女健康的担忧,也使得我们的心情也因雾霾而变得更加阴郁。


 缺钱——车子、房子、票子,啥时候能有


消费时代,催生的另一种情绪失衡是财富焦虑,即人们在面临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变化过程中的产生的一种心理紧张。

收入提高,物价也在提高,房价更是飞速飙升,积攒的财富日渐缩水;理财渠道越来越多,经济收益反而下降,与他人的财富差距扩大;工作愈发忙碌,孩子教育成本高昂,父母健康出问题,经济上的压力日渐增强……。

随年龄的增长,“成家”、“立业”两件大事同时压在我们的肩上。居高的房价、受限的购房资格或难以摆脱的“房奴”身份让我们身心疲惫,强烈的财富焦虑不断削弱着幸福感。


孤独——这个城市和我没关系


拿起电话想约三两好友吃饭聊天,却发现这个城市没有属于自己的交际圈和归属感。打开朋友圈,时不时看到曾经的玩伴和老同学在家乡结婚、生子的消息,自己却仍在外漂着、单着,找不到归宿。遭遇到事业失败、体验到人情冷暖时,我们不禁感慨,他乡毕竟是他乡,我永远不属于这里。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爱与归属的需要是个体想要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隶属于某一群体的需要,在需要层级上属于缺失性需求(即少了不行),在强度和优先级别上先于自我实现的需求。

一线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际关系更多受到利益的驱使,深情关系缺失,使得人们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体验到更加强烈的孤独感。

有数据显示,近三成的人因单身逃离北上广,除缺乏亲密的伴侣外,远离父母和缺乏固定的住所也是他们逃离的原因。

依恋理论指出,强烈持久的深情关系是避风港和安全基地,遭遇危险和威胁时能够带给我们安全感,在安全感满足后又会带给我们征服世界的信心和勇气。

在陌生城市的人海中,缺乏深情关系的支撑,我们如何消除疲惫受挫后的苦楚?又与何人分享努力追逐理想的喜悦?


面对焦虑时的不同抉择
——什么样的人更想要出逃


人格类型影响你的去留


有一类人,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新鲜事物保持热情,对未知更富敢于冒险,时常具备创造性的想法,心理学上称之为冒险型人格

他们更渴望成功,更适合从事富于变换和挑战性的工作,更渴望探索新的领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北上广开放的大环境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平台去大展身手。

另一类人,他们不喜欢漂浮、冒险的感觉,五险一金的保障让他们更有安全感,他们更喜欢惬意地享受稳定安稳的生活,这样的人属于保守型人格

逃离北上广的人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此类,在同样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二线城市,他们会体验到更强的幸福感。


自我的存在感从何寻找


存在感是人对自己存在的内心体验,能够整合、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从而使人克服障碍达到自我完善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焦虑会对个体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构成威胁。面对庞大的社会带来的焦虑感,人们的价值感和尊严感更容易丧失,不仅会对周围世界感到陌生和不可理解,也会对自己的认知模糊不清,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选择留下来的人在北上广找到了他们的存在感,因为相比于小城市里一切都得靠关系和人脉的生存法则,大城市的包容性和公平性更能给他们施展抱负和才华的平台。

选择逃离的人,大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使其丧失了对自己存在意义的把握,陷入了“存在危机”中。

想依赖他人摆脱困境他人又不可信任,越想与他人建立联系避免孤独,反而会越发感到孤独,越没有存在感。

随着年岁渐长才越发觉得,成年以前交的那些朋友才最值得信任,于是越发想要逃离这寂寞的都市。


成功的体验由何而来


世俗给成功定下的标准是:有房有车,有财有名,事业家庭双丰收。在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中,要累积足够的财富,迎合世俗的标准,更是一件难事。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有能力取得成功的自信程度。在北上广,年轻人最初为了梦想而勇往直前,但伴随机遇而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

在一次次被现实逼退,被更优秀的同伴碾压,被持续的压力打击后,他们对自我的信心也不断遭遇重挫、节节败退。为了找回自信,摆脱挫败感,家乡由此成为避风港,祥和平静、熟悉的乡景乡音、父母的温暖关怀都成为逃离北上广的理由。

然而,我们对于财富的焦虑和自身的焦虑有时其实是在被媒体过分地放大,今天听说“90后CEO年入百万”,明天看到“一线城市女白领30岁未嫁成大龄剩女”。

但成功的标准真的是这么的单一吗?升职加薪、出任CEO、赢取白富美,是否是我们在大城市打拼奋斗地唯一路线?

《北京女子图鉴》中陈可曾视死如归地说:“我不回去,死也要死在北京,那我又不是最差的,我为什么要回去啊?”

在北上广,有这么一部分人,忍受着空气的污染,交通的拥堵,拿着微薄的工资,但只因身处喜爱的行业,身处充满机遇的城市,他们内心里有着饱满的信心和成就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时的高峰体验。


在这繁华又浮躁的大都市
我们该如何生存?


前进的脚步太匆忙,别忘了最初的自己


成长与安全感经常会产生冲突,成长意味着离开舒适圈,势必会带来不确定和焦虑。年轻人总渴望走出家乡到外闯荡获得成长,但陌生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物质保障的缺乏又威胁到了他们的安全感。

Baldwin等人(2015)的研究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怀旧(nostalgia)来不断平衡成长与安全两种动机间的关系,既可以让人意识到真实的自我,减少对外部价值标准的迎合;又能够降低自我焦虑,帮助我们更自由地探索和成长。

因此,当遇到迷茫时,时不时的回忆往昔能够帮助审视自我、更好前行。

当你加班赶出的策划书被老板骂得一文不值时,当你蜷缩在地下室的单人床上感到孤独落寞时,想想当初刚收到这家理想公司offer时的喜悦,想想当时在家乡下定决心追求梦想的坚毅……你会发现,还好,我还在坚持我最初选择的路,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我心中的热爱。


牢记生活的每一个小确幸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几乎每个月,我都会出现递交辞职信的念头,但当第二天来到办公室看到同事送给我的一束花,或是吃了一顿美味的火锅后,我的这个念头就不复存在了。”

挫折和焦虑总是从各种生活事件中忽然冒出,但生活中很多暖心的小事也在不经意间带来温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还值得我们继续奋斗。

当你感到迷茫和焦虑时,不妨短暂地放空一下,与父母打一通电话,找好友发一顿牢骚,你会发现,前途很宽广。


比起不确定的未来

让人更焦虑的是不确定的自己


所谓的“逃离”北上广只能是短暂的“逃避”。

无论你是一路向西奔向大理追求诗与远方,还是情绪崩溃后直飞家乡寻找久违的乡愁和父母温暖,逃避之后,你可能还是发现,你已经适应了一线城市的生活节奏,那里有你的生活与事业,逃走?其实你并不舍得。

一些人尝试“逃离”后还是回到北上广,继续面对生活的挫折与磨难,因为这是自己一开始选择的道路;还有一些人则在“逃离”后发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安稳有序,也许更适合自己,于是毅然决然地递交了辞职信。

继续待在北上广生活,未来会如何,房子何时能买,何时能获得户口,他乡能否变成故乡?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比起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自己更会让我们感到焦虑。

重要的不是你在哪座城市生活,重要的是,你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结语


北上广有诸多的优质资源和发展机遇,若这些机遇没有逃离,你又怎敢逃离?
但若你本来追求的就不是大城市快节奏、高风险的生活,又为何还在犹豫要不要逃离?



参考文献:
Baldwin, M. , Biernat, M. , & Landau, M. J. . (2015). Remembering the real me: nostalgia offers a window to the intrinsic self.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08(1), 128-47.
张媛. (2015).环境心理学.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罗红格, 张李斌, 苏姝, & 李丽娜. (2017). 雾霾天气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6), 467-472.



彩娜老师心理实验室 :谭旭岚,向婧雯,丁钰淼,李彩娜(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






阅读8537
举报0
关注飞碟说微信号:feidieshuo9527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飞碟说”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飞碟说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飞碟说

微信号:feidieshuo9527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