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你得知道,这个世界从不太平

作者:看电影杂志 来源:看电影杂志 公众号
分享到:

12-13

 


81年前的今天。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持续40余天,30多万中国人遇害,震惊中外。


22年前的今天。


1996年12月13日,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拉响了每年一次的全市试鸣防空警报,增强国防观念的同时,提醒人们以史为鉴,勿忘国耻。


4年前的今天。


第12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哀悼那些为战争殉难的民众,也用这种方式告诫世人,战争的凶残,以及和平的不易。


纪念是为了铭记,而铭记是为了避免重复过去的悲剧,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从未太平。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

 



 

作为出生在和平时期的一代,绝大多数年轻人并未经历过战争,对于战争直观的感受,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影视作品。


印象中,[南京!南京!]是我看的第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依稀记得当时天还不是很暖和,学校破天荒的组织了一场集体观影。


在我们小县城,娱乐活动很匮乏,听说有电影看,同学们乐的屁颠屁颠的,一路小跑到了影剧院。


然而,猜中了开头没有猜中结尾,观影前有多兴奋,后边哭得就有多惨


片子进行到三分之一,观众席已经传出断断续续的抽泣声,快到结尾时,呜咽声此起彼伏,就连人称“鬼见愁”的年级主任都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


战争,第一次如此具象地呈现在眼前。


电影[南京!南京!]海报,豆瓣评分7.4,IMDB评分7.7,烂番茄新鲜度92%


我们才知道,原来打仗不止是课本上,狼牙山五壮士大喊着“我们中国人宁死不投降!”英勇跳崖的豪情壮举;也不止江姐受尽酷刑还要绣面红旗,表达爱国之情的大无畏精神。


还有挂在城墙上的脑袋,用刺刀串起来的孩子,堆成小山一样断胳膊断腿的尸体以及像牲口一样昏死在木板床上,被日军排队强奸的女人。


导演陆川在访谈中曾说:


要让世界认真反思南京大屠杀,就必须把日本人作为“人”描述,而不能采用一贯的妖魔化、符号化的做法。我希望能够拍出一部真正像样的中国战争灾难片。


他确实做到了,但这种真实非妖魔的恐惧也在我们年幼的心里,留下了不小的阴影。


虽然影片的评价两极分化,口水战也打了很久,但不妨碍他是一部经典的战争作品。


英国《泰晤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对此片寄予了很高的评价:“悲惨,充满令人震惊和灼热的情绪”并指出“画面有经典作品的宏伟。”


当然,这些都是很久后才了解的,当时的我只顾为那些惨死的人伤心,脑容量有限,哪里还顾得上管影评人说什么。


[南京!南京!]中,沦为慰安妇的中国女人


[南京!南京!]中,被杀的平民


后来,因为(shu)(xue)(bu)(hao)选择了艺考,有机会比同龄人多看几部电影,其中也包括战争片。


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两部:


一部是斯皮尔伯格的名作[辛德勒的名单],另一部是讲纳粹集中营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同样是讲述大屠杀,这两部影片和[南京!南京!]不同,全片下来几乎没有什么血腥场面,大多数时间在讲战争阴霾下的温情和人性故事


[辛德勒的名单]剧照,战争结束,辛德勒对工厂里的犹太人说你们自由了


不管是倾家荡产,保住1200名犹太人性命的辛德勒,还是和犹太男孩做朋友的小鲁诺,导演的着力点都在硝烟中残存的真情上,战争只是个背景


看完后,我为战火下不可磨灭的人性光辉深深感动,行业信仰充值爆棚。你看艺术多么伟大,血腥的战争也能包装得充满真善美


现在想想,那会儿真是图样图森破。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剧照,两个隔着藩篱的孩子成为了好朋友,最终作为战争牺牲品,走向死亡的悲剧


后来,出于专业需要,我又看了不少与战争有关的摄影作品和电影。曾经那点浅薄的骄傲,被一幕幕冰冷的现实撕得粉碎。


1930年的[西线无战事],炸弹冲击波将士兵的制服全部炸掉,军服上的肉块,都是人的四肢。


1995年牟敦芾的[黑太阳南京大屠杀],讲的也是南京大屠杀,画面血性程度可以成为系列之最。大三时第一次看到这部影片,生理上的不适瞬间唤醒了多年前观看[南京!南京!]的记忆。


原来战争还是如此残酷,不管艺术怎么渲染,都改变不了它嗜血的本质


电影[黑太阳南京大屠杀]豆瓣评分7.0,IMDB评分6.0,图为剧照一排排砍下来的脑袋


1936年,战地摄影师卡帕拍过一张很有名的照片,叫做《战士之死》,画面上定格了一个西班牙战士被子弹打中,正要倒下的瞬间。


战后展览时,这张照片被誉为“新闻纪实摄影史上的丰碑”


战士之死,战地纪实摄影史上,最厉害的“决定性瞬间”之一


卡帕说,他离那个小战士只有几步之遥,但是在枪林弹雨下,他什么拯救措施也做不了,只能无力的按下快门,拍下他濒死的样子。


17年后,卡帕也在越南战场上被炸身亡,终其一生记录战争的他,最终和众多战士一起,死在了这片焦土之上。


你看,艺术中看起来分量十足的死亡题,在战场上随处可见。活下来,才是他们最难实现的奢求。


这是战争真实的样子。


没有什么血色浪漫、英雄主义,有的只是饥饿、血腥、屠杀和死亡的地狱景象。在它的血盆大口面前,艺术无能为力。只能在浩劫过去后,帮着人们更体面的舔舐伤口。


一如81年前的南京大屠杀

 

 

 


在有史记载的3421年,只有258年没有发生战争。


不完全统计,有据可查的大屠杀多达150次,其中绝大多数都发生在战争期间。


死亡人数超过两亿,也就是说过去这些年,地球上三十分之一的人死于屠杀。为了铭记这些无辜惨死的人,很多国家设立了相应的纪念日:


联合国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同样是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的日子。


电影[夜与雾]中,出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画面


柬埔寨政府将每年的5月20日,定为“国家哀悼日”,哀悼1975年高棉大屠杀中逝去的民众。


就连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都是因1942年纳粹臭名昭著的”利迪策“大屠杀而设立,为的是追悼在利迪策惨案,以及全世界战争中死去的孩子们。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设立,无疑是与世界各国“呼吁和平、警惕战争”的一次同步,也是国民“反战教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电影[利迪策大屠杀]中,孩子们在毒气室中不断拍打玻璃的小手


如今,战争已过去多年,但世界却并未太平。随着换汤不换药的“新纳粹主义”兴起,一种新的不安定因素,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电影[7月22日]中,以”正义使者“自诩的极端右翼分子,为了迫使挪威政府停止移民政策和文化融合,用汽车炸弹发动恐袭,在夏令营枪杀69名同学和老师。


电影拍得极其冷静克制,但是荒凉萧索的画面后背,根据现实改编的恐怖,让人不寒而栗。


电影[7月22 日]中,极端分子在讲话前,做出了希特勒的手势


从心理学角度说:


屠杀源自温和的偏见和不平衡的心理落差。从前的犹太人,获得了欧洲人难以拥有的财富,经济上的不满,最终演化成了死亡过千万的种族大屠杀。


如今,大量挪威移民的涌入,挤压了部分本土居民的工作机会、生活空间甚至是文化认同。不满情绪逐渐沉淀,积羽沉舟,最终造成了”新纳粹主义“对外来移民的种族歧视。


正如[7月22日]中恐怖分子说的:


今天我代表欧洲人民发言,那些被剥夺了民族,本土、文化和领土权力的人….总有一天,他们会像我一样拿起武器反抗。


听起来荒谬,其实有道理可寻。当群体中的不满情绪饱和,只要有一个人出来煽动,悲剧的发生只在顷刻之间。


电影[拉贝日记]剧照,南京大屠杀本就源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嫉妒和心底的不平衡,屠杀是他们宣示力量的手段


《乌合之众》中就这一点有过解释:


当个体构成群体后,会变得极端幼稚和不理智。他们易受怂恿、轻信、易变,把良好或恶劣的感情加以夸大….会自动进入一种无意识状态,某一个个体的冲动最终会导致群体的不理智。


几乎历史上所有暴力、屠杀、战争都由此引发。


法国大革命中,攻下巴士底监狱后,冲动的人们进行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屠杀,是一次典型的群体无理智行为,人们甚至不知道是谁下的屠杀命令


然而,不幸的是,法不责众。


群体犯罪往往很难受到应有的惩罚。就像[东京审判]、[纽伦堡审判]中,定几个人的罪尚且如此困难,更别说定整个国家的罪。


电影[东京审判]剧照,中国谈判团克服了多放困难,才让战犯伏法。豆瓣评分7.3,IMDB评分6.6


梁簌溟曾出过一本书,叫做《这个世界会好吗》,据说这句话是梁簌溟的父亲在投水前几天问的。


1918年11月7日,中国战乱伊始。


梁济问儿子:“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簌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梁父叹气“能好就好啊”说罢就离开了家。三天后,他留下一篇《敬告世人书》,投净业湖自尽。


对于世界的前景,梁簌溟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作为一个儒学大家,他向我们阐释了一个可能达到世界和平的终极方式,即:


“廓然大公,物来顺受”。


意思是叫人好好看待生活,敞开胸怀。不管旁人如何刁难煽动,都忠于自己的内心,用理智避免被外界的不理智左右。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断绝战争和屠杀的可能。


南京大屠杀30万死难者姓名墙


在以往的大屠杀爱国教育中,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叫做“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据说出自电影[拉贝日记]。


这种说法完!全!没!有!依!据!


拉贝的墓碑上清清楚楚的用德语写着“不能忘记”、“无法弥补”没有任何有关“宽恕”的字眼。而且,在西方的反战教育中,谈论宽恕是一大禁忌。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国际友好形势下,一种温和的说法。但是,死的不是我们,我们有什么资格替遇难的人讲宽恕?!


事关生死,没有转圜的余地。错了就是错了,可以认错,可以弥补,但永远也别妄想用一句”宽恕“轻描淡写的把一切抹去。


电影[拉贝日记]剧照,奋力拯救中国平民的德国人拉贝,豆瓣评分7.2,IMDB评分7.2,烂番茄新鲜度76%


二战之后,作为战胜国,中国崛起的速度之快有目共睹,国际地位也稳步提高。


裁减军队、国际维和、海外撤侨、友好支援。


中国努力的尽着一个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责任。也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一位公民,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我们实在幸运,生于这样一个平和安乐的年代。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那些付出生命,为我们换来和平的同胞。


没有他们苦难和鲜血,就没有今天的平安喜乐。


为所有在战争中逝去的人,默哀。





别着急走,这儿有一条紧急提示


微信又改版了,我们又走散了。


不想错过看电影的每日推送?


赶紧按照下图提示,将看电影设为星标,让我们和你不离不弃。





关于公祭日,你有什么感慨?


请到文章末尾评论区留言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



阅读9137
举报0
关注看电影杂志微信号:moview_week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看电影杂志”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看电影杂志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看电影杂志

微信号:moview_week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