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这笔孙正义最期待的收购要泡汤了?

作者:虎嗅网 来源:虎嗅网 公众号
分享到:

12-21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软银收购WeWork这一爆炸性的交易,很可能就要泡汤了。


今年6月份,软银集团被传出正在洽谈以150亿到200亿美元的投资换取WeWork的多数股权,以达到对WeWork的控股。


而《华尔街日报》最新的消息显示,软银愿景基金的重要投资方——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Saudi Arabia’s Public Investment Fund,以下简称“PIF”)以及阿布扎比的穆巴达拉投资公司(Mubadala Investment Co.),已经明确拒绝了软银向WeWork Cos.注资160亿美元(包括用来回购WeWork股份的100亿美元,和未来三年内计划追加的60亿美元新投资)的计划。


投资方所担心的,依然还是WeWork的盈利模式和亏损的现状。


公开数据显示,由于快速扩张,WeWork的亏损在持续扩大。其业绩报告显示,去年(2017)WeWork营收8.86亿美元,亏损9.33亿美元。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更为夸张,其营收7.64亿美元,但亏损也达到了7.23亿美元。


文中还有知情人透露,WeWork今年的亏损可能会高达20亿美元。投资人认为,如果经济形势产生变化,WeWork的模式会为软银带来一定的风险。



孙正义从来不曾掩饰自己对WeWork的偏爱——他曾经宣称会用自己的一切资源去帮助WeWork实现快速扩张,比如让自己投资的公司都去租赁WeWork的办公空间。


对软银和愿景基金来说,WeWork也一直是个美好的投资标的,软银对其的加注从未断过:


2017年8月,软银花了44亿美元收购WeWork近五分之一的股份,愿景基金就此成为WeWork的主要投资者之一,之后一发不可收拾——软银又陆续向WeWork追加了总计约40亿美元的投资。就在刚刚过去的11月份,软银还向WeWork追加30亿美元的投资。


因为软银高调、大方的加持,WeWork的估值已经从去年的200亿美元涨到了如今的450亿美元,超过了Airbnb(估值超300亿美元),次于Uber(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对Uber的估值高达1200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高估值独角兽。


然而现在,孙正义拿下WeWork的决心就这样受到了阻挠。一向以大胆、自由的投资风格著称的孙正义,可以摆脱这样的控制么?显然还不能。


要知道,在软银愿景基金筹集的920亿美元资金中,PIF和Mubadala Investment Co.贡献了绝大部分,而孙正义准备用来收购WeWork的资金,就占了愿景基金的四分之一。无疑,对于愿景基金的投资标WeWork,投资方们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现在的孙正义大概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别的资金来源,只是,他还要面对一个尴尬的现状——截至9月30日,软银的对外债务已经接近18万亿日元(合1580亿美元,数据来自《华尔街日报》)。



而对于收购WeWork,孙正义的期待并不简单。孙正义在借助投资这些公司缔造自己的企业“王国”。


软银近几年对初创公司的投资风格,一度被调侃成是一种新型的IPO——Masa-PO(以孙正义的名字命名)。除了单纯投资,软银集团还要用自己的钱来帮助这些估值达到数十亿美元的硅谷初创企业推迟IPO。


全天候科技文章《孙正义“愿景式”投资:天使还是魔鬼?》中写过,彭博曾在一篇报道中援引知情人士称,在一笔又一笔的交易中,孙正义要求与创业者面对面交流,鼓励他们接受远超实际需要的资金。而这样的大手笔投资意味着孙正义要获得对企业足够的掌控权,包括扩张速度、IPO节奏、甚至兼并收购等关键环节上,他都要足够的话语权。


愿景基金称这种投资策略为“制造王者”,但从被投企业或者同行来看,这就是一种来自孙正义的“强权投资”。


不过,对于WeWork来说,如果交易达成,不会再缺钱的自己最起码可以在未来几年内继续保持私有状态,而如果做不成软银的亲儿子,或许会避免不了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上市,远离安全区,过早地接受市场的审查和洗礼。


已经61岁的孙正义曾经表示过,自己还想继续创建第二支、第三支以及更多的愿景基金。他说:“我本可以做得更多,我还有很多遗憾。”


这笔被称作过去十年创业浪潮中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次收购,很可能就此化为泡影,而孙正义投资生涯中最大的“遗憾”会不会就是WeWork呢?




 虎Cares 


年轻人的底线不是在零下10度的日子里

不穿秋衣裤

而是要又暖又酷又轻盈的

冬日内搭&御寒神器—「小空翼」

双面抓毛双层保暖,不尴尬不怕外露


就像身披一套“薄的羽绒服”

“年轻人的第一套秋衣裤”


¥188,立即抢购

阅读9333
举报0
关注虎嗅网微信号:huxiu_com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虎嗅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虎嗅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虎嗅网

微信号:huxiu_com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