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张小龙昨夜4小时演讲告诉你:微信为什么会这么NB!

作者:智东西 来源:智东西 公众号
分享到:

01-10

看点:那些抢到了1999套票的人,绝对值回了票价。

我们不难发现,当微信逐渐走向成熟,张小龙的角色已经从带着所有人冲锋陷阵的前锋变成了稳坐账中调度的中军大将。

在一年一度于广州举行的“微信公开课”活动上,今年的张小龙一反往常没有在白天的主会场出现,而是直到晚上七点半的“微信之夜”才在一阵欢呼声中姗姗来迟。

作为微信之夜最大的惊喜,他的到来据说是在前一晚才最终确定,但演讲的时长却在没有任何PPT的背景下进行了整整四个小时,演讲字数整理高达三万字。

这场分享从夜间七点半起,演讲到了夜半十一点半才结束,出门时已经星辉漫天,同行的媒体中不少人的电脑因为这场没有任何新品发布的漫长演讲而消耗到没电,但是讨论群中满却是满是一片关于“现在终于知道微信为什么这么牛逼了”的赞叹。

这一次,张小龙不再重点讲述单个产品,他的身份只是微信的产品经理,上台四小时,只为所有听众分享他的思考,他的认知,一切关于微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于微信的朋友圈、公众号与小程序,关于微信的理念、坚持与变化……

变与不变中,微信成为APP中的异类

张小龙总是说自己不习惯也不擅长演讲,但无论是清晰的推介一款功能应用,还是语言平静的谈论微信的初心梦想,缓慢的语速,边说边思考的个人风格都让他的演讲带上了浓重的个人特色,并且值得每一位听众的站立鼓掌。

一开场,张小龙就节奏缓慢的讲了一个冷笑话:

“最近我们发布了微信7.0版本,又有5亿人吐槽,1亿人教我怎样做产品,另外还有8亿人看不懂我们一句话——因你看见,所以存在。”

全场顿时一片笑声,在场的每个人几乎都曾经对微信的某一次改版意见颇多,但是谁也无法忽略这已经是一个在2018年8月就已经拥有十亿日登陆量,在国内的APP史上,创造了一个绝无仅有案例的巅峰。

微信并没有将这一数据正式公布,“可能在我们自己看来,这只是哪天达到的一个问题。”

甚至张小龙觉得,保持神秘感,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就像微信在这些年不断的变化中,一直有一些不变的东西。

在微信的启动页,自从迭代了月球版本后,它的封面一直就定格在了一个人孤独地站在地球面前的这个画面。

为什么是这一个画面?这个人在干嘛?他站在地球前面做什么?

张小龙从来没有告诉过用户它的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甚至每过一年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微信的启动页面却永远不会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象空间,10亿用户就有10个亿的理解,每个人会找到打动自己的点。

当然,也有很有的互联网产品会根据节气、营销、假日的变动将APP的LOGO以及启动页不断的变化。春节快到了,很多APP“就把logo和界面变成红的、黄的,变成像番茄炒蛋一样。”

但微信不会变,相信未来也不会变。

有些人因此会觉得微信是个异类,这既让张小龙觉得惊讶,也让他感觉到自豪。“自豪的是,做异类是表示你与众不同,那就是很优秀了。惊讶的是,其实微信只是守住了做一个好产品的底线,居然就与众不同了。”

与此同时,站在八周年以及10亿DAU的节点,张小龙更愿意去花一点时间去分享一些关于微信的起源、它的本质,以及在这背后微信到底在想什么。

首先什么是好的产品?

超高的用户量,还是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时间?张小龙的回答是迪特拉姆斯关于设计的十个理念,并将其迁移到了做产品的理念当中:

第一个原则是好的产品富有创意,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东西;

第二个是好的产品是有用的;

第三个是好的产品是美的;

第四个是好的产品是容易使用的;

第五个是好的产品是很含蓄不招摇的;

第六个是好的产品是诚实的;

第七个是好的产品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而过时;

第八个是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细节;

第九个是它是环保不浪费任何资源的;

第十个是尽可能简洁的设计。

有些人会认为这是苹果的硬件设计原则,但本质上,不管是硬件产品还是软件产品,都是工具,而对于工具设计的原则,它都是适用的。

之所以会将它称为好的产品理念,是因为当前的业界“很多产品并不注重产品设计,或者说不把它作为一个自己追求的目标,还只是一种功能的堆砌或者对用户价值的榨取”,而围绕流量变现的KPI,所有人的工作目标就会脱离产品而变为佣金收紧来获取流量。

“我很感谢自己的经历,从PC时代自己一个人做foxmail,到做QQ邮箱,到手机时代做微信,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产品,以至于从骨子里知道什么是好的产品什么是不好的产品。”

张小龙有时候会问同事一个问题,微软为什么不在出现率最高的404页面做广告,微信又为什么不再启动页做广告呢?

微信的回答是,当微信走过八年,它已经成为了每个人最好的朋友,我们愿意花非常多的时间给它,那么,我们怎么舍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脸上,贴一个广告呢?

除了不变,微信也有一些东西在不断变化,比如最近保守吐槽的7.0版本。

其实任何一个大的改版都会带来用户的不满,因为人习惯于自己熟悉的界面,觉得这就是最好的。

但微信推出7.0版本前,已经在内部使用了很长时间,张小龙本人也一直在两个版本不停的切换,当他用了一段时间后,他就发现自己已经不愿意切换到旧的版本去。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用我们的产品不停的适应时代,而不是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就不去改变它。尤其是UI上,我们永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

为与不为中,微信的初心与原动力

如果站在八周年,这个标志着产品从出生迈向成熟的历史节点,我们会发现微信是一款用户数量自然增长的产品。

这中间,两个初心是微信的为,抢夺用户时长,则是微信的不为。

甚至在微信诞生的前五个月,张小龙团队也没有自行去推广这一产品“如果用户不愿意,我们怎么样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接着到了2.0版本,微信开始有了不断上行的自然增长曲线——用户是愿意分享这一款产品的。

“我们当时特别庆幸做了几个很正确的决定,第一我们没有批量导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过用户手动一个一个挑选。第二,在一个产品还没有被验证只能够产生自然增长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推广”,张小龙认为,尽管把这两个事情做对所需的时间会长一点,但是这样使得微信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候是很健康的,这才让微信取得了去年八月十亿DAU数据的阶段性成果。

在这期间,张小龙将很多想法他将其形容为是“突如其来的,或者说,是上帝编好程序,在合适的时候放到你的脑袋中的。”

但一切也都是有迹可循的。例如,在微信上线之前的一年里,张小龙团队就已经把QQ邮箱做到了国内第一名,然后在邮箱里面又做了很多尝试,例如漂流瓶、例如阅读空间。

而后来微信的创立也与那封写给马化腾的一封邮件密切相关,“如果那个晚上我没有发这封邮件,而是跑去打桌球去了,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或者是公司另一个团队做的另一个微信。”

甚至我们不难发现,在微信后来的诸多功能中,也还保留着浓厚的邮箱阶段的影子,“比如订阅号、朋友圈。因为在阅读空间里面,我们尝试了各种社交的形式,基于社交的阅读,朋友推荐文章并且可以在下面共同来评论。”

对产品追本溯源的初衷在于寻找它自身的原动力与初心,而微信的原动力可以总结为两点: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第二,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由于对工具产品的热爱,我甚至会亲自动手写代码来打造出一个foxmail这样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制造欲望……微信的基础点,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具。”“虽然我很清楚在现在这样一个商业环境下,广大用户其实对于糟糕的强迫式体验容忍度是很高的。”

人们会以为很多东西是正常的,比如开屏广告是正常的、系统推送的营销信息是正常的,诱导点击链接是正常的……这样坏的案例特别多,甚至回到短信时代,每个人手机里面垃圾信息比正常信息还要多。

可怕的不是垃圾信息更多,而是大家认为这是正常的。

“所以微信一直坚持底线,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工具,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就像微信的slogan: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为什么是一个而不是一种?张小龙的解释是,如果是“一种”的话,那么它就是一句普通的话,不能让人记下来。“一个生活方式”,这只属于微信的,尽管当时的微信并没有覆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连微信支付都还没有。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它确实代表了一个生活方式。

而作为一个生活方式,微信会介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里面去,紧随时代的潮流,甚至引导时代的潮流。如果对它的定位只是一个通讯工具,那么它未来的想象就会完全的被局限住。

而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微信从很多方面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群聊、朋友圈、红包、公众号、小程序等等,从而实现了成为生活方式的这个梦想。

关于第二个原动力,“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在早期的微信版本中就已经有了公众平台,这是对这句话最早期的阐释。

起初,张小龙团队创作共同平台的初心是在于在微信取代了短信后,应该有一项功能可以覆盖它群发消息给用户的功能。但短信、邮件,因为是可以不受控地群发的,造成的弊端就是狂轰乱炸以及效率低下,基于此,微信选择了订阅的模式,让B端与C端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消息的收发直达。

因为互联网的优势在于更好的服务质量,而不是依赖人流量超高的旺铺运营,“我们要帮到那些真正有好的服务的人和集体,去触达潜在的用户让客户更容易连接到他们。”因此,公众号当时定下的slogan就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我还记得当时构思得差不多的时候特别兴奋,跟Pony发消息说这样一个机制会多么多么厉害。Pony回说垃圾信息怎么办,我说天然没有垃圾消息啊。”

而从公众平台开始,从连接人到连接服务去扩展以后,微信就开始体现平台化的优势,包括后来的小程序,这一期间微信的原动力就是让创造价值的人实现价值。“如果我们不能让作出优秀小程序的人获得回报,这个生态即便能起来一点点,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好的产品是有自己的使命的,围绕着原动力微信有许多的为,但也同时有许多的不为。

几乎所有APP都在抢夺用户时长,这在张小龙看来就是违背常识的。因为首先,用户的市场有限,更重要的是技术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

作为一个好的沟通工具,更是要高效。所以微信没有已发送状态,原因是最高效率的方式就是发完即走。你不用关心这一条消息有没有发出去,有没有发成功,对方有没有收到,甚至不用考虑网络是不是有问题。

而关于用户时长,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案例,朋友圈从刚发布到现在,用户的每个人的好友可能越来越多,里面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每个人每天在朋友圈里花的时长却基本是固定的,大概30分钟左右。当好友少的时候,看得更认真一些,更慢一些,当好友多了以后,就会放得更快一些。

用户其实并不会按照内容多少来决定时间的分配,如果我们非要让停留时间更长的话,当然有很多办法来做到这一点,但是这只会让用户觉得不爽,因为他的社交效率降低了。

所以几年以前微信有个版本,让用户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见面,现在这个观点也没有变过,微信永远都不会把用户停留时长作为一个目标。

相反微信可能关心的是一个人在这里发一个照片,看一些文章,完成一笔支付,找到一个需要用的小程序,是不是能够做到最快速最有效,这才是最好的工具。

关于微信的各个功能,以及它们的初心

1、小程序,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作为近年来微信主推的一个功能,小程序成为了今年张小龙第一个重点谈及的产品。

从小程序酝酿至今,已经有了三年时间,它的发展看起来似乎并不够迅速,而且“我觉得小程序是我们,或者说也是我个人职业生涯里面最大的一个挑战。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试过还没做一个事情,就先宣布出来了。”

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压力,给团队一个压力,这个事情我们非做不可,而且一定要做到。

张小龙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微信公开课里面说我们要推出小程序这样一个服务的时候,当天晚上,“我跟我们的团队就坐在一起讨论,讨论一个主题,我们小程序会有哪几种死法会挂掉?当天晚上我们不是讨论小程序有多么美好的未来,而是说它有多难。我们会遇到哪一些障碍是跨不过去的,我们并不是对它乐观去做的,而是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很难我们一定要做到。”

因为这就是一个未来必然的趋势,APP要下载安装,而网页的体验又太糟糕。

但是关于未来,张小龙认为,尽管很多公司都开始做小程序,甚至一些代码接口都是和微信一样的,但是这是一件好事,而且微信并不担心这会造成对自己的威胁。

其中最主要的差别还是在于原动力。

“如果只是希望借由小程序这种载体,来做一个流量的生意,我一点都不看好。”小程序的使命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和回报”,因此,对于流量,微信的态度不是拥有流量而是分发流量,让小程序体现流量的价值。

曾经有人不懂为什么小程序要去中心化。因为如果不去中心化的话,腾讯将自己垄断头部的几个小程序,那就没有外部的开发者什么事了。看起来可以短期获利,但这个生态就没有了。

因此,未来哪怕是腾讯投资的公司,也应该一样的遵循平台的规则,后续团队将会在此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资源,做到对一切企业一视同仁。

“对于小程序,我们的决心非常大,但我们并不急着说一下子就要做成它。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生态,不是一个To C功能,所以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的培育它。”

“即使到今天小程序还不能说完全的成功,但我认为它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19年,还有几个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一个是,搜索的直达。

“我们希望在线下,小程序是一种扫码的方式来触达,在线上,是可以通过社交传播和搜索触达。”

其实搜索一直应该是小程序的一个主要流量来源,而且小程序和APP的一个很大不同,APP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互相之间没法交换信息。但是小程序是可以被系统统一检索到,甚至直接搜索到小程序里面的内容的。

另外,小程序需要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得用户可以作出选择。

比如,当用户要买一个家乡的土特产,但他搜到那么多小程序,却不知道哪个是可信的,而如果你发现你的一个朋友在土特产小程序里买过并且有好的评价,那么用户就会很放心,这就是社交评价的作用。

第三个是小程序的找回。

很多人会说小程序为什么不能发通知或推送?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在手机上,每一个APP都会把消息推送使用到尽,但最终的结果是,用户只好忽略了所有的推送,所以靠推送是不能解决问题。

而对于小程序的找回,大家会看到有最近使用、星标,通过微信主界面的下拉,来迅速的找回,这还是不太足够。对小程序和用户之间的粘性,将会是强化的重点,但未必会是大家想的粗暴的消息推送。

2、小游戏,成为创意的聚集地

小游戏做到现在,其实如果从商业的角度,发展挺好的,但张小龙并不满意。

因为小游戏不是公司的一个盈利渠道,公司也没有要求微信要做游戏,同时,一切盈利都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后的自然而来的副产品。但目前的现状却是这里面真正高质量原创的游戏还不是特别多,大部分的游戏还是停留在洗劫用户流量阶段上。

或许外界对于小游戏的理解,就是现在那些比较小型化的游戏把它套用一个小程序的壳,但小游戏的原动力是,它应该是一个关于创意的平台,并且让产生创意的人体现价值。

所谓创意的平台是游戏是一个载体或者是小游戏是一个载体,它可以承载各式各样的创意。可能一个小学生用很少课外的时间掌握了小游戏的开发,他来开发一个小游戏给班级的同学来用。这个小游戏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成人所无法创造出来的,同时又是他的同学特别喜欢玩的智力类型或者是好玩类型的。

“所以我跟我们的团队一直强调一点说,如果我们再往后一年的话,我们不希望只是看到我们的收入又上涨了多少,反而我希望看到的一年以后这里面特别多的游戏是一些从来没有做过游戏的人做的”当我们的游戏里面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创意的时候,并且让这些创意得到它应该有的回报,那么我们这个平台才能真正变得很有价值。

当然要做到这样一个目标也是挺难的,张小龙认为任何一个平台应该要有自己的梦想所在,如果他没有这种一种梦想的话,很快就会把自己当做一个流量的经营点,很快把流量耗光了,这个游戏就结束了。

3、公众号,“好看”与“看一看”的改版

早期的公众号,很多人利用了巨大的流量入口获得了不菲的粉丝量,在当时,公众号有一个特别好的现象,就是当时的公众号阅读量其实70%、80%来自朋友圈的转发,只有20%、30%是来自于订阅号的。

它好在符合了二八定律,有20%的人去挑选信息,有80%的人去获益。

接着,到了7.0版本,公众号出现了“好看”与“看一看”的改版。“我们自己认为我们改版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用户觉得阅读效率更高了,也就是说当他继续找一篇文章更容易找到或者浏览更方便了。”

尽管有人表示,自己的公众号的效果因此变差了,但是从微信的数据来看,这一改版并没有变好很多,但也没有变差很多。

另外,最近微信也在重点打击洗稿,因为洗稿的后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使优质内容越来越少。所以关于怎样鼓励产生更多优质内容是公众平台下一步要面临特别大的内容。“对于内容的形式可能大家也会做一些尝试,比如说视频化展现这些内容。”

4、朋友圈与相册是两个概念,但做的时候不小心混在一起了

沟通的本质是什么,张小龙的回答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

每个人有自己的人设,希望别人接受。表面上我们在讨论一个问题,本质上有可能只是希望别人认可你传递出来的人设信号。发朋友圈,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朋友推广,放到所有朋友的脑袋里面的过程。所以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选设计过的,一定是对自己的人设是有利的。

所以朋友圈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地方。

尽管不断有人说逃离朋友圈,但是从发布到现在,每天进去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到现在每天有7.5亿人进去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所以每天的总量是100亿次。

那么朋友圈为什么鼓励发照片,而不鼓励发文字呢?文字的操作比较曲折一点,对多数人来说,写一段文字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特别是这段文字还要表现好自己的人设。但发一张照片,就要轻松很多。

但这样也有一些推广过头的负面作用。

就像我们并不是每一个时刻都是开心或者不开心,但是你只要发朋友圈说我很开心,大家就认为你每天都很开心。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往往是最好的状态,然后屏蔽了所有的不好的状态。

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却少了一个可以记录每天真实状态的工具。

所以这是为什么要做视频动态的原因。

朋友圈的社交解决了现实中熟人社交需要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隔阂,它不止是一个时间流,更像是一个广场。

你每天会花半个小时从广场走过,然后你看到广场里面你会迎面看到一堆堆的人,这里面每个小圈子里都有你认识的人,他们在那里讨论不同的东西,聊不同的东西。

你可以过去打一个招呼点个赞然后就转身离开到下一个,业可以参与一下,或者不参与。当你把朋友圈给看完的时候,那时候你也就从广场逛完了。

因此朋友圈的一个设计就是可以看到共同好友,然后看到他们的讨论,但是随着好友越来越多,每个点赞和评论都相当于在广场里面公开大声的说了一句话,从而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所以我想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方式,让用户可以比较勇敢的自我表达。”

三天可见是一个选择,有超过一亿人使用了它,但“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的话,朋友圈重新做一次的话,我可能直接让相册变成是私密的,朋友圈和个人相册是可以完全分开的……只不过是当时做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这两个东西混在一起了。”

如果一个人非要展现自己的历史,他应该有别的一个东西来展现自己的。比如说他精心准备的一些照片等等,而不是用朋友圈的动态作为个人的历史展示,朋友圈更多的代表了一种即时的动态。

而当前,尽管朋友圈大家在未来几年还离不开它,但是它并不代表未来的趋势。

基于此,也就延伸出了视频动态。

很多人说微信要大力来做视频了,这是误解。视频只是一个技术,微信要做的是通讯社交的事情,所以视频对于微信来说只是一个载体,让用户很轻松的去表达自己。

此外,微信不同于PC工具,它可以表现即时的环境,而PC则需要过后来描述这一环境。因此,这时的记录是真实的,正在经历的,所以微信的视频其实是希望能够记录下来自己和真实的世界,对真实世界的反应,这是在电脑前做不到的。而如果做产品时不加判别的将PC时代的东西迁移过来,那么基本的逻辑必定出现问题。

记录或者是拍摄本身并不是一个需求,分享视频才是真正的用户需求所在。但同时视频动态又应该是一个记录真实正在发生的东西,而非为自己创立人设的渠道。

因此,在当前的视频动态0.1版本中,拍完一个视频动态底下的按钮不叫“完成”、不叫“发表”,不叫发表,而是“就这样”,它的含义就是也许并不好看,但是就这样发了,这很真实。

为了鼓励用户勇敢的拍摄,减少发视频的压力,微信将视频动态的入口放在了点击头像下拉才能看到的地方。

大家可能还体会不到这些,没有关系,“我觉得我们就像对待小程序一样,特别有耐心去培育用户的这个习惯。因为大部分用户是没有拍视频来记录世界的习惯。”但是将来视频的交流一定会取代照片的交流,取代照片的发送,变成更多被采用的载体。原因很简单,因为视频所包含的信息量比照片大的多。

“所以后续我们会在这里一点一点做版本的升级,我们会尝试不同的路径,以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就是它是朋友圈的反面……我希望每个人是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也同样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所以在这一点我们也有足够的耐心,通过后续的版本迭代,不断去打磨它,因为这样一个拍摄记录世界,这样一个动机对用户来说并不是一个习惯,这里是需要花一些时间耐心地去慢慢推进的。”

5、关于好看,要做一款大家都能用的产品

很多年以前张小龙在饭否写过一句话“要做大众都能用的阅读产品。”因为阅读要大众其实挺困难的,但后来这些想法最终都用在了朋友圈里面,朋友圈里面从第一个版本开始就可以推荐文章进来。

人们在朋友圈里面推荐文章,其实更多是推一些符合自己的观点或者人设的文章,而不是说这个文章的内容有多好。更多是通过一个文章来展示自己是属于哪一种人。

“但是对于朋友圈来说,我们更加希望大家分享的是生活本身。”事实上这几年下来,朋友圈的分享的文章阅读率确实在下降。因为当一个人的好友越来越多,他的使用时长其实还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朋友圈内容越来越多,他反而会跳过那些文章,去关注一下朋友们真实生活里面的照片。

“就像在订阅号里面,我们其实在不停地改版。但是这里面始终有一个矛盾,我们推了一个文章,这个时候他如果看到这个推送但并没有有时间去看这些文章,那么他只能继续把红点消掉,然后就退出来了。

这样就给我们留下一个机会:我们应该在朋友圈之外,另外开辟一个阅读的一个圈子,一个不是为了看朋友的生活分享,而看文章的地方。这就是看一看。”

看一看中,一共两大板块,好看和精选,这也是团队努力的两个方向。

一个代表社交推荐,一个代表机器精选。关于精选,微信内部曾经尝试了很长时间,效果不太好。张小龙于是跟团队说,要么你们降低内容的底线,要么你们认命做一个小众的严肃阅读产品。

同时,机器推荐不应该是用户喜欢什么就只推荐什么,这样虽然容易完成KPI,但是却会让用户在阅读上逐渐变得封闭。

“因此我认为要做一个让所有人阅读的大众化阅读产品,似乎只有基于社交推荐,才有机会。”因为我们通常会听取朋友的建议去被动读一本没有读过的书,或者并不了解的电影。

“所以好看也是我们下一年的发力重点。我们希望卷入几亿用户,通过社交推荐这种模式,将阅读变成一个日常的事情。”

6、订阅号,不是信息流

张小龙并不喜欢类似只要是一些内容往下滑就是信息流,这样标签化的定义。在手机里面看东西,手机屏幕很窄,你只能往下滑是最快的,但是不能因此说这样的东西贴一个标签就是信息流。

如果笼统来说,朋友圈也是一个信息流。但订阅号之所以不是信息流,是因为它是一种按照订阅的顺序展现的一种方式。它只是信息排列的一个展示而已。

“像我们现在做一个视频动态,我们并不是说我们做了一个视频功能,而是我们做了一种让用户去拍摄和展现自己的一种功能,这个功能是什么样的载体?所以我们并不考虑什么是信息流,而是用一个什么样合理的方式来展现信息。”

7、AI,应当警惕超越人类驾驭能力的工具

AI在过去几年特别火,微信也特别重视AI这一项技术,例如微信的语音识别就是内部团队一直做了很久的东西,还有就像大家现在在视频动态里的一些配乐与画面内容是比较吻合的。

但张小龙并不觉得这种AI识别的吻合是特别好的,所以他也跟团队说我们这里要出现随机的东西,不然就很死板了,而人是有想象力的,当你看到这个景象的时候就会想象到另外一种意象。

整体来说,微信并不会去跟风来做一个AI,而是说,AI是要落地到实际的一个功能或者是场景里面去。

好的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AI应该默默躲在后面帮助用户来做一些事情,就像语音识别一样。

“在我大学的时候,我们的人工智能的老师还跟我说,我们的有生之年看不到AI战胜人类……所以当AlphaGO战胜了人类棋手,我当时也特别震惊。当AI被用到我们产品里面的时候,我就在思考AI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举个例子,将来医生会被AI“医生”取代掉。为什么会取代掉?因为AI的“医生”连到云端可以知道所有的病例和所有的数据,所以他对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这一件事情,一定会比人类的医生厉害很多。

并且就像下围棋一样,阿尔法狗下围棋不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样下或者他为什么这样下,AI“医生”建议你要吃什么药,你是没有办法挑战它的,你只能遵守它,它让你吃什么药你就吃什么药品。这个时候我们对它的做的事情其实并不知道,或者说你认为它是我们的工具,相反我们可能变成一个它的工具。如果它是坏的话,或者机器突然出了一个故障的话,某一天云端里面下一个指令,让所有AI“医生”给所有人吃某一种很致命的药,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利用这样一种AI来做某一些工具,这种工具=可以指挥人的话,那么它超出了之前传统的工具的含义。我们会思考,传统说的工具,是人来驾驭工具。但是当AI很强大以后,AI可能是可以驾驭人的。

苹果是怎么看待工具的?报道是说,乔布斯的理解是工具扩展了人类的某一种能力,使我们通过这个工具变得更强大。这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人去驾驭工具然后让人变得更强大。

但是对于AI带来的工具或者是AI工具本身,就像我们说的AI“医生”一样,它已经变成了一种可以驾驭人的工具。

我们都知道谷歌的AI技术特别厉害,但是他的员工联名来反对用这一项技术用到军方的项目,最终谷歌妥协了,不会把这样一个AI的技术用到军方的项目。作为谷歌的员工来说,他也会思考这一项技术什么地方可以用,什么地方不可以用。作为驾驭人的工具来说,我们会对此保持一定的警惕。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是有意义所在的。以我们总是认为用户怎么怎么样,似乎用户是一个陌生的我们不认识的一个人群,然后我们控制他们,施加他们。但是,在微信,我们要时刻提醒我们自己的是,我们自己就是用户,我们施加于用户身上的,最终也会施加到我们自己身上,有点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到底施加到用户身上是一个什么东西?这个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8、微信支付,因为只有用户意识不到的才是很好的服务

“有很多同事说我在公开课里面很少提到微信支付,之所以很少提到,是因为不需要提到,不需要提到往往意味着这一块已经做得特别好了。”

因为只有用户意识不到的是很好的服务,你都不会想到有这个东西的存在,你付款的时候自然把微信掏出去扫一下二维码,润物细无声的才是一个最好的用户产品体验。

但是关于微信支付依旧有可以优化的地方以及细节上的提升。

一个是红包,企业微信在今年春节期间会上线的一个能力,用户或者是企业可以在企业微信里面申请红包封皮,就像传统里面企业会给大家一些红包封面,然后大家可以用来包红包出去送给朋友。

第二个正在做的小变化是弱化发红包越来越变成一种赤裸裸金钱的交易的趋势。后续微信将通过在红包里面添加自己制作的表情等方式,来强化情感的分量和互动的趣味。比如说,你可以自定义一个表情放进去,这样的话你的红包更多体现你真正的心意,而不是只能用钱来衡量。

另外,微信还有亲属卡,“我给我的父母开了亲属卡,体验特别好.……当你看到他们每一笔消费的时候,你都会觉得你在尽一份孝心。”

当然,微信还有一些特别大的东西做得不够好的,就是卡包的能力。微信卡包做了好几年了,一直认为卡和券是很大的品类,是日常要用到一个东西,因此微信想要在替代了银行卡之后也逐渐替代打折卡等卡券存在。最近大家在这一块会跃跃欲试,想做新的改变。改变的结果是希望通过消费的行为和电子智能做一种自动的关联,变成人与线下消费连接的通道,实现更好的连接。

9、善良,它的本质是一种能力

上一次在内部年会中的讲话,张小龙提到了善良,但他非常怕被断章取义的将话脱离语境而传播。

这一次,他强调微信对于用户的态度上必须是一种善良的态度,而不是一种套路的态度。所以这种善良是一种基于理性之上的善良。如果这是一种非理性上的善良,我认为它是一种愚昧的善良。所以我认为善良本质上是一种能力。

10、企业微信,让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成为企业服务的窗口

关于企业微信,企业微信如果定位为公司内部的一个沟通工具的话,那么它的场景和意义会小很多,只有当它延伸到企业外部的时候它会产生更大的价值。企业微信后续新的变化是基于一个新的理念——希望让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成为企业服务的窗口。人就是服务,而且是认证的服务。

所以这里会出现一个场景。现实中,我们更希望有个人来帮你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去打开一个APP或者小程序,因为人更有灵活性,并且服务是更到位的。

举个例子,网上订一个酒店,但如果要改变日期或者要退订,往往通过app就会很麻烦,你需要联系人工客服,这个时候人起的作用是最大的,人的界面也是最友好的。

这里给我们一个机会,如果一个4S店的一个员工,他用企业微信加了你,你可以认为这个人就是你的小程序。当你点进与他的对话界面,因为对方是企业微信的用户,你会看到他的对话界面下是4S店的服务菜单,你可以直接在这里使用服务。所以这是企业微信将来要做的一个方向,它可以让每个员工可以直接提供服务,而在这样的方式中,顾客的忠诚度是很高的。

11、人口红利,不该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微信到了10亿用户的关口,很多的人总是会拿人口作为一个指标来看自己的空间。

但微信的目标从来都不是是要扩大用户数,真正要考虑的是对我们已有的用户提供什么服务。

因为人口总是有限的,服务才是层出不穷的。在过去可能10年算一个时代,但自从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出来,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了,也就是说时代的更迭更快了,催生出来的需求也是更快了。在这个时代下,创新才是应对未来的唯一办法。

所以围绕这种快速变化,事实上根本用不着去顾及还有多少人口可以用,因此去找到并且面对未来的需求才是在微信有10亿用户这个关口所要做的事情。

微信作为一个APP来说,它已经承载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并且在承载这么多情况下看起来还那么简单。但是毕竟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下一个阶段,微信更多的是围绕微信通过不同的APP尝试跟微信有某一种关联的其他一些服务形态,就像微信读书一样。

微信的未来,没有竞争对手

解释清楚了微信的过去后,就要面对一个未来要做什么的抉择。

站在八年与十亿用户的节点上,未来的微信还将面临一个八年挑战,但是新的挑战不是来自于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在用户层面,每年用户也在变化,我们要不断面对新的用户时代新的用户产生的需求。

不管怎么样,面对这样的需求,以微信做事风格的话,如果我们始终像过去的微信一样,始终瞄准的是做最好的工具,并且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这样一个原动力做,再怎么走也不会走得太偏。

有的时候我们经常有时候会回顾一下,如果我们自己看一下微信这些年改变了什么?其实我们自己也是挺有成就感的。

微信的不同源自于思考问题前我们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做这个事情的意义是什么?而非要达到多少KPI。

对于团队来说,大家养成了一个习惯,是我们自己做每个功能、每个服务背后的意义,或者说一个梦想在里面到底是什么?如果一个功能纯粹是为了一个流量来做的,而想不出它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个功能一定是有问题的,或者是它的不长远的。

微信的梦想是什么?刚才说过,从个人角度成为人最好的一个工具朋友。从平台角度,建立一个市场,让创造者体现价值。所以我们真的很少思考竞争对手这回事。微信也没有竞争对手,不必老是给我们按上各种竞争对手。如果有竞争对手,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组织能力能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微信也没有焦虑,不必微信做个什么就说微信又焦虑了。所以不必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微信这里。

“对我自己而言,我特别庆幸,也觉得特别幸运。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能带领团队做出一款十亿级的产品,当然是很大的成就感。但是,我更觉得幸运的是,我可以在过程中,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体现在产品中,并成为产品的价值观。这是更难得的事情。”

演讲最后,张小龙用一句台词结束了长达四小时的分享,“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如果微信不能给用户带来哪怕多一点点希望,我们就没有办法去判断我们做的事情是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希望也是衡量的准则。

结语:这是一个中国最好的产品经理对历史性的产品的八年回顾与展望

长达四小时的分享中,有人统计张小龙一共喝了四次水,中间休息两次,期间既没有讲庞大的微信帝国中的任何一项新增功能以及下一年规划,也没有发布任何的新产品、新内容。

事实上,站在这样一个微信的生态与产品体系已经趋于完善的八年时间节点上,微信已经不需要张小龙冲在一切业务的最前方,而他也早已经奠定了微信初心,同时也成为了微信的灵魂。

他的这场分享,或许仅仅是一个中国最好的产品经理对他一手打造的历史性产品的八年回顾与展望,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场精彩绝伦的分享。

就像有人所调侃的,那些抢到了1999套票的人,绝对值回了票价。


本周四晚8点,NVIDIA解决方案架构师孙鹏和NVIDIA美国智能医疗研发团队经理徐大光将在智东西公开课开讲,主题为《如何利用迁移学习提升医学影像分析效率》。主讲群名额有限,欢迎扫码报名!




阅读9286
举报0
关注智东西微信号:zhidxcom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智东西”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智东西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智东西

微信号:zhidxcom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