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观察类节目:综艺品类新宠儿,如何持续红火下去?

作者:传媒圈 来源:传媒圈 公众号
分享到:

01-12

作者丨叶奕宏   来源丨影视前哨(ID:yingshiqianshao)


导读:2018年,观察类节目在国内初具规模;2019年,这把火还能有燎原之势吗?


去年夏天,四个小子的独居生活以及与家人的代际交流,热度犹未消退;2019年刚开始,四个“别人家”的闺女又霸屏热搜,四个“别人家”的爸爸也唤起了更多讨论。


有了“兄弟”《我家那小子》的开路试水,全新升级的《我家那闺女》表现稳中有进,惊喜不少。首播即抢占全国网同时段综艺市场份额第一,微博总榜综艺榜明星榜三榜登顶,#我家那闺女##心疼吴昕##傅园慧爸爸#等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引起社交网络的广泛讨论。《我家那闺女》一炮打响,也为2019年的观察类节目发展定下了一个基调。



观察类节目,这个在中国尚属年轻的综艺品类,2018年的勃兴顺风顺水,市场表现几乎和竞技类、选秀类综艺平分秋色;如今《我家那闺女》的“开年大吉”,又让市场信心大增,几大卫视、平台纷纷引进同类新品。


不少人预测,2019年很可能成为观察类综艺大爆发的一年。但红红火火之余又不免有点恍恍惚惚,这个综艺界“新宠”能逃得开题材撞车,类型跟风的“诅咒”吗?自身的瓶颈又是否会成为限制它发展的又一个路障?这个综艺品类的红利期,到底能持续多久?


升级:从1.0到2.0 Pro

解锁观众的“第三种姿态”


观察类节目的本土化过程,已经完成了1.0到2.0的版本升级。正在播出的《我家那闺女》,较2.0版本又有新突破,真正意义上开拓了“观察”之下的国民话题的发散和开掘,可以算作升级版。

 

观察,不是暗戳戳的窥视,也不是死盯着不放,是有那么点认真的看,然后有那么点认真的想,是对某种情境下的某个对象由感知到认知的过程。当这个“学术范儿”的词遇上不那么正经的综艺,一些有意思的化学反应就产生了。


嘉宾,不再是纯粹的嘉宾,反而具有了某种社会样本的意味;观众,也不再是纯粹的“观众”,而是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了主动参与、讨论的“研究”人员。



当然,这样综艺形态并不是中国首创,日本有2008年至今屹立不倒的老牌节目《改变人生的一分钟深刻佳话》,韩国从2013年《我独自生活》开播以来,《我们结婚了》《同床异梦》《心脏信号》等观察类综艺便不断地带来收视惊喜,节目已经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模式。


中国观察类节目的勃兴,固然有受二位“前辈”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内需召唤。观众厌倦了扎堆的选秀和户外竞技,厌倦了快节奏,厌倦了无止境的“秀”,这种口味的“反叛”为节奏适中,风格自然,以新鲜感和共鸣感为主打的观察类综艺提供了萌发的契机。

 

很难说清中国的第一档观察类综艺是什么,因为当综艺市场开始呼唤“真实”和“自然”时,许多综艺就已经天然带上了“观察”的意味。


嘉宾被放置在一个远离人为干扰、或至少标榜远离干扰的环境中,摄像机全方位多角度纪实跟拍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关系网,而观众负责发掘这些视频素材里的“意义”,或者观照自我,或者憧憬,或者什么都不想只是跟着快乐。


可以说: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对象(嘉宾)—通过感官或借助工具的详细描述(镜头记录)—提炼、分析和说明(观众感受)构成了观察类节目1.0的基础配置,《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幸福三重奏》已经能昭示着观察类节目的某种文化认同基础。



在1.0版本下,尽管有后期剪辑和花字特效为线索提示,观众在观察期间的思考相对自由。这种散漫固然别有一番悠闲的魅力,却难以长时间占有观众的注意力,甚至过分的“代入感”可能干扰观众的认知,让观察变得毫无意义。由此,更加有目的、有计划、有观点的2.0版产生,开启了观察类综艺的“双层叙事模式”。

 

文学作品中,双层叙事指的是借书中人物之口讲述故事里的故事,这种叙事模式的优势在于,读者在与第一叙述人展开对话的同时与第二叙述人保持距离,形成阅读时的第三者角色,从而产生更达观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间离效果”。


而综艺里双层叙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里,空间是划分层次的重要标志,演播室中,一部分嘉宾作为观察员根据摄像机的“详细描述”分析和评论被观察者,他们就相当于第一叙述人;而第一叙述人眼中口中的另一部分嘉宾则作为第二叙述人在预设的条件和范围内活动,提供原始的观察素材;观众则将他们所有人的行为收于眼底。


这大大充盈了节目的内容量。比如《我家那小子》里,看点不仅停留在四个男生的“空巢生活”上,四位有个性的妈妈,大张伟等观察嘉宾的麻辣点评都抢足了眼球。



内容丰富之外,更重要的是,这种叙事改变了观众的收看姿态,不论是演播室里的第一叙述人还是户外的第二叙述人知道的都只有故事的一部分,只有观众是“全知”的,因此他们对三种形象的解读是节目叙事建构不可或缺的一环,丰富的视角为观众的自我判断提供了丰富的依据,同时也在不断的提醒观众保持批判性思考。


他们能看到朱雨辰沉重的母爱下的负担,能看到吴昕哭诉节目被砍时维嘉感同身受的表情,也会在何雯娜面临催婚时赞同“小姐姐一个人活得也挺精致”……

 

某种意义上,以《我家那小子》《心动的信号》《妻子的浪漫旅行》等为代表的观察类综艺基本确立“演播室”+“户外”的双层叙事,在此基础上《我家那闺女》又稍有突破,人设不再是单一的演员,而是拓展到了主持人和运动员,对不同职业生活的探索充满新鲜感,通过人物经历和各自原生家庭探讨维度也更加多元,在社交、婚恋、健康之外,开始试图触及网络暴力、女性职场等更丰富的社会议题。



破局:新年“躺赢”?

但“爆款”没那么容易


这样看来,观察类节目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对内,品类自身不断探索新的维度和层次,寻求突破;对外,市场呼声正高,所推出几档节目也是收视与口碑双丰收。


去年《我家那小子》12期全国网收视率均远超同时段所有频道,总播放量突破14亿;芒果TV的《妻子的浪漫旅行》12期斩获播放量16亿,豆瓣评分破7;腾讯视频的《心动的信号》突破8亿的播放量,多次登顶话题传播榜单榜首,就素人综艺而言也是相当亮眼的成绩。

 

如此迅猛的上升势头,似乎让各大卫视、平台纷纷把2019年的“宝”压在观察类节目身上。


湖南卫视的《我家那闺女》打响了新年第一炮“开门红”,马上有《恋梦空间》紧随其后;


接下来江苏卫视还将推出大型暖心孝道明星体验真人秀《最美的时光》和聚焦90后社交的观察类真人秀《美好的遇见》。


东方卫视则专打“亲情牌”,《我们家雪屋》《好先生进化论》《我家有女初长成》三连发,民宿经营、妇男养成、婚恋麻辣烫应有尽有。



网综方面,腾讯视频《女儿们的男朋友》早已提上日程,在去年的腾讯V视界大会上就率先公布了的参演嘉宾:前国足名将范志毅和女儿范斯晶。


而芒果TV的夫妻观察节目《妻子的浪漫旅行》马上也要推出第二季,另外新增明星夫妻和婆婆共同旅行的《婆婆和妈妈》,18岁儿子与父亲共同旅行的《一路成年》,以及观照父女关系的代际情感观察真人秀《女儿们的恋爱》等综艺节目。



但是密集制作和播出、扎堆的题材和内容让人担心观察类综艺会不会步选秀类、竞技类综艺的后尘,让观众心生疲倦。


就公布的片单来看,2019年观察类综艺的“观察点”仍然停留在家庭关系上,虽然从家庭关系能够延伸出代际沟通、社交、婚恋、职场等诸多支线,也能从一定侧面勾勒当代青年精神图集,反映社会生活热点议题,但切入口毕竟太窄,难免让人觉得信息量不够丰富,甚至有些话题稍不注意引导很容易“老调重弹”,比如“催婚”。

 

在代际关系中,绕不开的就是子女的婚恋问题。中国正处于第四次单身潮,婚恋焦虑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适婚的单身狗们面对“第二杯半价”已经倍感凄凉,每逢佳节还要遭遇花式催婚,现在好不容易打开电视想轻松一下,却是催婚又遇催婚,实在是物伤其类。


已经有网友指出,独居只是一种生活状态,未必就等同于悲惨;还有网友表示,在他人身上看到同样的焦虑的确会引发共情,但共情之后,压力却仍是无处宣泄,甚至可能因为看到更多的同类后愈感无望而成倍堆积。


 

除了话题和视角值得进一步拓展之外,要让更多观察类节目成就爆款,还得倚赖于更多实质意义上的创新。毕竟,回望中国综艺市场的发展轨迹,节目同质化现象曾让选秀和竞技品类综艺几度元气大伤,作为“新秀”的观察类节目会不会也在同样一道坎上跌伤?

 

唯一的抵抗方法就是——不跟随、不盲从,好好做创新。


方法论进阶:观察类节目3.0呼之欲出?

抓好3W是关窍


隐患要说,鸡汤也要喝。在综艺大本营,观察类节目资历浅、“经验”不足、“套路”不深,固然给过快的“晋升之路”埋下了隐忧,但仍然是潜力十足的“萌新”一枚,在几次的摸索中所展现出的对多元和深度的探求可圈可点,观察类节目3.0阶段指日可待。新版本的具体样态尽管不得而知,但从现有的节目来看不难推测出其未来发展方向。

 

对综艺节目而言,其构成可以用5W+1H来概括:诉求Why、内容What、平台Where、时间When、人员Who、呈现方式How。


互联网时代,播出平台和播出时间对收视/流量的贡献值有所削弱,观众的关注点重回节目本身,诉求Why、内容What、人员Who、呈现方式How对节目成败的影响力大幅上升。


但对于观察类综艺来说,目前的呈现方式相对固定(演播室+户外),难有再大突破,因此新版本强化内容、人员和诉求的需求就格外突出。



由是,观察类节目的进阶发展应在方法论上有进一步的突破,抓好3W是关窍。


 “WHAT”——掘进深度的同时拓展宽度


未来更多的元素如美食、音乐、职业、社会身份等元素可能会被吸纳进观察类节目的范畴,元素的丰富不只意味着内容的延展,更意味着节目与社会热点、观众内心世界可建立的连接点将大大增加。


行业内普遍认为,职业将成为观察类节目的下一个内容风口。这方面《我家那闺女》已经迈出了尝试的步伐,节目中职业的特性被更加鲜明地勾勒出来:主持人、游泳运动员、演员、退役的蹦床运动员,鲜明的职业特性带来全新的信息量,也让几位嘉宾的人设不再浮于空中,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摆脱偏见,如何面对压力……嘉宾们更多元的职业身份提供了更丰富、更有说服力的范本,也让围绕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自我定位的探讨更加深入和全面。


可以预见未来,观察“样本”的类型还将扩大,可能会有全新的职业进入视野,也可能会围绕某一种职业揭露其不为人知的一面,相信新的人物类型和人物身份带来的是更广阔的议题和更深入的讨论。



“WHO”——捕捉真实生活中的有趣灵魂


对观察类节目而言,人员方面的强化牵涉到三类人:户外嘉宾、观察员和观众。随着节目元素的丰富,对观众的垂直细分已成为必然,同时也意味着将有更多“素人”进入镜头。


当综艺“纪录片化”,如何平衡“真实感”和“吸引力”将成为观察类综艺新的课题。户外嘉宾要呈现他们“有趣的真实”。众所周知,“样本”的真实程度直接影响观察的有效性,也只有“真实”中提炼的趣味才不可复制因此,几档观察类综艺在对“真实”的追求从未停止。


无论是为嘉宾提供架空的生活场景,还是逐步深入嘉宾的个人生活乃至家庭生活都是为了还原嘉宾自然而真实的状态。将来对户外部分的呈现还可能进一步削减摄像机和导演组的存在感,更自然意味着更纪实。


而演播室嘉宾要展露他们“真实的有趣”, 他们负责有目的地引导话题,也可能无意识地引爆话题,因此幽默、犀利、敏锐、随机应变都是必备的素质,同时户外嘉宾相对于演播室嘉宾天然的话语权弱势也要求演播室嘉宾具备更高的共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表有温度的态度,引起有态度的共鸣。


“WHY”——让观察成全沟通和理解


虽然综艺节目虽然只是一种娱乐活动,但比起傻笑大多数观众应该还是青睐有灵魂的快乐。对观察类综艺而言更是如此。观察之所以区别于窥视,就在于立意不同,后者仅仅是为了满足私欲,前者却是为了充盈思想和心灵。


因此观察类综艺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刺探他人生活甚至介入他人人生,也不应该将目标仅仅定格在情感层面的共鸣上,而应该通过观察让观众意识到世界的多元性,理解“他们”中的“我们”,更拥抱“他们”中的“他们”。从命令式的“好好去生活”,到鼓励式的“追求幸福生活”已经为视角的平等做出了努力,3.0版的观察类综艺将用更多元的真实填平认知的沟壑,架起沟通的桥梁。



推荐文章,点击标题阅读


-完-


长按二维码识别,一键关注传媒圈公号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聚焦传媒、影视、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36万勤于思考人士的品质之选。

如希望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dianyingquan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分享朋友


阅读9372
如何 
举报0
关注传媒圈微信号:chuanmeiquanz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传媒圈”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传媒圈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传媒圈

微信号:chuanmeiquanz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