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学生调皮、工作太累、课堂如何创新……破解这些难题,民国大师不走寻常路!

作者:临海教育 来源:临海教育 公众号
分享到:

01-16



当学生不听话该怎么办?工作太忙太累时间怎么用?课堂如何创新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当很多老师苦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在民国时期,就有一些大师知道该如何做了。他们讲方法求创新,不走寻常路,不仅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也终成一代大家。


惩戒学生,严师出高徒


民国时期,“惩罚学生”被认为是能够代表“师道尊严”的一种行为,十分受到人们认可和推崇的。


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孙犁曾先后在北京象鼻子中坑小学、河北安新县同口小学任教。年轻时的他,十分喜爱学生,但也免不了被“熊孩子”气得发脾气。他曾在《尺泽集》一书中记录下这样一件事。1936年,23岁的孙犁在同口小学任教时,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学生年龄小,时常在课上顽皮嬉闹,这让从未经过师范教育的孙犁手足无措。


有一次,当他走进教室,看到学生们乱哄哄的,闹个不停,就批评教育了学生,谁知坐在前排的一位学生任孙犁怎么说也不听,于是孙犁就用教鞭在他头上敲了两下,学生哭着走出了校门。谁知后来一打听,这位学生是学校的一位董事家的孩子,孙犁自认为自己闯祸了会被学校开除,谁知第二天学生照常来上课了。



由此可见,在当时很多家长的心中,“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在教学当中,教师是具有一定惩罚学生的权利的,如果不是这样,怎么能够保证其他学生的学习权利呢?


胡适也曾提到过一件关于母亲为他选择老师的故事,他说,年幼时村子里有位出了名的私塾老先生,是本地公认最有学问的人,母亲曾打算让他到这个老师那里去读书,但最终母亲却选择了另一位“名誉不大的,学问也不够好的”老师。


究其原因,母亲认为,那位学问第一的老先生从不打学生,对学生很好,而第二位老师“可是要打学生,很凶”。胡适的母亲认为,老师不打孩子,孩子就要被宠坏了,如果打了,“小孩子才有规矩”。很多人可能会有些匪夷所思,但也正是在胡适年幼启蒙时遇到了严师,才养成了他良好的学习习惯,终成一代大家。


巧用时间,老师成大师


作为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不仅在教育方面成就颇丰,在文学方面也很有建树。而这些,全凭他善用巧用业余时间。


在1912年到1922年,叶圣陶在担任小学或中学教师的十年时间中,撰写了大量的文言小说、白话小说、童话、评论和诗歌,此外,他还在篆刻、编辑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就。1921年,叶圣陶三次调换工作,他先是在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后又应邀到中国公学中学部教国文,10月,他又辗转到浙江第一师范任教。


短短一年时间内,他一边教学,一边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被邀请担任《小说月报》和《晨报副刊》的撰稿人,在这一年里,叶圣陶还发表了大量作品。据《叶圣陶年谱》记载,他在这一年共撰写并发表了《隔膜》等短篇小说22篇、“文艺谈”40篇、《小白船》等童话10篇、独幕剧、诗歌和杂文等20多篇(首)。



在《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中,他曾这样说,“在业余时间创作,现在的老师想来觉得困难,我那时却容易。……我当时总算能稍微备一下课,对学生的作文本总算能从速改完,决不拖欠。情形如此,课余时间不少,可以写些习作了。”


而像叶圣陶先生这样,边教学边写作的教师,还有朱自清和钱穆。朱自清在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期间,仅用一年时间,便写下散文集《踪迹》以及包括《教育的信仰》在内的多篇知名文章。钱穆在当中小学教师时,刻苦自修文史典籍并出版了成名作《先秦诸子系年》等,为后来成为国学大师打下厚实的学术基础。


身为教师,他们在文学和学术领域的成就固然与他们的禀赋与勤勉分不开,但更是因为他们巧妙利用业余时间,将时间充分利用,充实地学习,才能成就辉煌人生。


特立独行,古墓变课堂


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1922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随后,他又先后到光华大学、东吴大学以及南京中央大学等学校任教。


在很多学生眼中,徐志摩这位老师有点特立独行、“不务正业”。有一次,为了空出时间创作,徐志摩找理由偷懒,他借口头疼不去上课,有意“赖学”,但却在正想从容写些什么的时候,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徒然耗费了三个小时,令徐志摩苦恼不已。


但徐志摩讲课也是颇有一套的,他的课广受学生欢迎,因为他的课堂从来不局限在小小的教室里,他会利用一切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为学生讲授知识,开展学习。据学生回忆,1930年,他曾经将课堂搬到了光华大学校园内的一座古墓前,墓前有棵古槐树。


上课时,徐志摩靠在古槐树上,让学生分坐于树荫下两旁的石条上,头顶上是满天绿叶和树枝上鸣叫的鸟儿。徐志摩则给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英国散文家赫德逊的作品《绿色大厦》和《鸟与人》,他加入了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以及人与自然的情感,使学生在这节课中,感受到诗歌和文学的魅力。



在学生看来,徐志摩丝毫没有老师和教授的架子,他总是充满着蓬勃的生气,活泼的思想,他会在课堂中展现中他那浪漫而又清雅的个性,让学生们感受到他“优美可敬爱的灵魂”。


在课堂之外,徐志摩也通过多种途径打开学生的艺术视野,他曾鼓励学生去聆听西洋古典音乐会,也曾带领学生参观美术展览。在徐志摩看来,一个人要能真正欣赏西洋文学,就得对西洋绘画和古典音乐有相当的了解,这是一条大道的两个旁支。


研究文学,不应放弃这两位文学的姊妹——绘画和音乐。前者是空间的艺术,后者是时间的艺术,而他们“同样是触动着性灵而发的”。只有将这三类打通,相互学习交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西洋文学艺术的精髓。


别忘记在底部点个赞哦~


编辑墨池   监制昍朤    

台州墨池:书法考级(回复考级)、网络教育、小程序、收银系统、人工智能标准化建设等

大家都在看








阅读8662
课堂 如何 创新 
举报0
关注临海教育微信号:gh_868620bd33d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临海教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临海教育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