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十年挑战算什么?他们用自己的40年,让国家发展的40年“更上一层楼”

作者:清华南都 来源:清华南都 公众号
分享到:

01-29

近期,在网络上刮起了一股#十年对比挑战#的热潮,晒出2009-2019年对比照,吸引了普通网民、名人明星热情参与,人民日报也晒出了一组图参与挑战:这是国家发展的十年,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十年!

与此同时,有这样一群人却用40年扎根在祖国建设的各个角落。从百废待兴,到如今的繁荣富强,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是这群默默无闻的建设者们在辛勤付出与坚守。新春之际唱响第一声的在《经典咏流传》第二季舞台上,平均年龄74岁、年龄最大89岁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将关于青春与奉献的人生化作了一曲《登鹳雀楼》,用五种语言的精彩演绎,让经典传唱世界,让无数人为之动容、落泪。

这是一群把青春都献给了祖国的老人。他们扎根边疆几十载、潜心投入祖国尖端科技的研制,有在核试验基地“隐姓埋名”半辈子的少将,有新中国第一代大飞机的设计师,有依然坚持在高校岗位上传道授业的教授,还有来自土木、水利、电气、船舶等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高级工程师。他们奋斗一生,为今天繁荣富强的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老了之后,他们从天南海北走到一起,用一首又一首歌曲讲述他们的故事。

经历过战火硝烟,

用四十多年筑起中国三代飞机梦

因病不能站上《经典咏流传》舞台的程不时,是艺术团最年长、最资深的老人。在《经典咏流传》第二季节目的现场视频连线里,这位89岁老人虽已是满头华发,说话却依然铿锵有力,面带笑意的脸上满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岁月静好的背后,这位老人半生在默默无闻地做着“惊天动地”事。

他是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程不时,参与了国家三代飞机研制开发和总体设计,他说:“我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整个历程。”

出生于1930年的程不时,少年时光是在逃难的跌跌撞撞中过来的。那个年代,日寇入侵,整天都有飞机在头顶上盘旋。有一次,他亲眼见到几位老乡因为没有来得及躲进防空洞,被炸弹炸死,那时13岁的他就有了“飞机梦”:“当时我就立志,一定要设计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来。”17岁那年,程不时如愿考入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航空工程系,在校期间他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1951年,程不时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1958年新中国设计第一架飞机时,不到30岁的程不时参与了总体设计,之后他曾任上海飞机研究所副总设计师,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在40多年的飞机设计生涯中,他参与了我国三代飞机的研制开发和总体设计。担任新中国第一架飞机“歼教-1”的设计组组长、国家第一架民用客机“运-10”的副总设计师,甚至仍以高龄状态,作为专家组顾问,参与研制全部由中国人自主研发的C919客机。

2017年5月,中国商用大飞机C919首飞。看着大飞机一飞冲天,程老忍不住热泪盈眶。一个国家的飞机从无到有,航空事业从完全依赖国外技术到现在独立自主研发,程老知道这其中的辛酸和艰苦。能够见证一个国家大型科技的发展,几十年飞机研发事业上的种种不顺、坎坷和屈辱,在程老心中烟消云散。他为中国的崛起而骄傲!

从他考取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到现在,60多年的时光,改变了程老的容颜,但没改变他那份航空报国的情怀,对于中国航空事业的热情和关注始终没有变过。现场连线的视频画面里,他的电脑桌面、书桌上依然摆着热爱的飞机模型。

学成归国,

为祖国培养了两百多个精英学子

艺术团团长刘西拉和妻子、艺术团钢琴主奏陈陈,都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如今年近八旬的夫妻二人满头银丝却精神矍铄,在舞台上谈笑风生时,嗓音浑厚中气十足,那段风霜磨砺的经历被他娓娓道出了相濡以沫的岁月情深。

刘西拉和妻子陈陈都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考入清华大学,一个是土木系,一个是电机系,两人一起在学校读完本科,又读了研究生。毕业后夫妻二人在四川扎根多年搞建设,刘西拉更是几乎跑遍四川各大建设工地。改革开放后,夫妻二人又一起到了美国就读博士学位。

1985年,刘西拉和陈陈分别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们当即选择回国。

那时很多人不理解,桌上那厚厚一摞面试通知,为什么留不住他俩似箭的归心?

他们说:“祖国需要我。”于是,刘西拉和陈陈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派留美取得博士学位后第一对回国工作的夫妻。

回国后,这对学霸夫妇投身教育事业,白发苍苍的他们依然站在讲台前为国家输送更多的精英学子。陈陈说:“我们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当我们成了老师,能够把终身学习、得到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祖国的电力事业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他们耕耘数十年,桃李满天下。刘西拉培养的博士、硕士、博士后已有102个,陈陈的学生也超过了100个,几乎掌管了半个中国的电力系统。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中国建造”真正的脊梁

在这支合唱团中,同样为祖国建设奉献一生的“学霸”夫妻,还有吴毓明、黄豪夫妇。谈起几十年前的那些事,76岁的吴毓明语气平和有力,似乎经历的一切就在昨天、就在眼前……

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的吴毓鸣,被分配到了云南,期间参与了绿水河水电站、大寨水电站、云南鲁布革水电站等多个大型项目。那时的云南气候热、毒虫毒蛇多,生活也很困难,他曾给黄豪写信说:“没有菜吃,没有肉吃。在没有菜的时候就是米汤放盐,有的时候我们到山上挖那个野汉菜来吃。”虽然吴毓鸣在信中说得风轻云淡,不过黄豪依然可以想象那里环境的艰苦。即使这样,毕业时,她依然坚定地选择去了云南。

在云南,吴毓鸣呆了17年,黄豪呆了15年。因为一颗赤诚报国之心,也因为有爱人在身边,艰苦的日子反而成了如今两人的甜蜜回忆。

像吴毓鸣、黄豪夫妇一样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还有许多人。今年74岁的付维国,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他就一直从事祖国的港口设计工作,参与了天津港、青岛港、黄骅港、秦皇岛港等港口设计,付维国说在做秦皇岛港口设计时,条件比较艰苦,需要他们背着被、褥子、枕头,拎着脸盆到现场搞设计,因为条件差,他甚至得过急性的细菌性痢疾。

72岁的曹耶南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工学专业,曾经在国家的909基地工作,国家第一条核潜艇的陆上模式堆就是建在这个基地。为了为国家的核潜艇取得最佳的运行条件,年纪轻轻的她几乎扎根在满是辐射的实验室中,回忆当初那段岁月,她红着眼眶地说:“到实验的最后的时候,基本上那个腿都完全迈不动的,因为白血球已经降到了2000多一点。”后来有了孩子,她也不敢将孩子戴在身边,只能让他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又或者是亲戚家中辗转,成长、读书,仅在小学期间,她的孩子就换了五个学校。

……

在这支“学霸”合唱团中,像程不时、刘西拉夫妇、吴毓鸣夫妇、付维国、曹耶南等人一样为祖国建设奉献终生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如果你要是问这群老人:这辈子过得值不值得?你一定会得到一致的答案:今生无悔。只要祖国需要他们,他们就会这样做。在这群老一代人的眼里,“付出”和“所得”的定义跟当今社会人们赋予它的定义完全不同。他们那一代人,不埋怨、不挑拣,把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紧紧绑在一起。祖国需要你去哪里,你就去哪里。

“中国建设”享誉世界的背后,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一代人呕心沥血地努力与无私奉献。他们将青春岁月奉献给新中国建设征程,守着孤独和担当,负重前行。经历过华夏大地的一贫如洗,见证过新中国的万物复苏,从落后贫穷到繁荣昌盛,这一路走来,他们是真真正正的中国脊梁!

当撒贝宁邀请程老与艺术团团员们隔空合唱时,程老提议再一次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这是他的校友们很喜欢的歌,也是他们峥嵘岁月的最真实写照。这群不畏霜寒默默奉献的老人们,才是最值得鲜花与掌声的当代“偶像”。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台上台下,甚至屏幕外的所有人一同唱响了《我和我的祖国》,当饱含真情的嘹亮歌声回响在舞台上,这是所有人发自内心的神魂激荡,唱响了他们赤诚炙热的爱国心,诉说着每一个人对祖国的无限热忱与依恋。

临近年关,在外漂泊的游子们或已鬓染寒霜地踏上归途,或者在焦急的等待归期。这样的“返乡热潮”背后是游子们思乡恋家的“归心”,而这群将一生奉献给新中国的老人们,同样怀揣着这样的“归心”,将自己对祖国的赤子之心照进了一生之中。在求学阶段,他们在全世界各地“欲穷千里目”。学成归来后,他们在最好的青春年华里,热情洋溢地将毕生所学投入到祖国各地的生产和发展中,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话:我爱你,中国!

阅读9049
国家 
举报0
关注清华南都微信号:qinghuanandu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清华南都”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清华南都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清华南都

微信号:qinghuanandu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