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人要破除对大城市的恐惧

作者:虎嗅网 来源:虎嗅网 公众号
分享到:

02-1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ID:AtomThinkTank),作者: 王福重。


编者按:王福重是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也是近年来在媒体上活跃的经济学家。在多个热点财经新闻,王福重都有发言点评,并多次引起争议。此外王福重还经常撰写专栏文章,并著有《金融的解释》《经济学要义》等多部著作。近期,我们独家对话王福重教授,就多个热点经济话题提问对话,欢迎阅读。


王福重,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中国经济面临的大问题是人口


原子智库:近几年学者谈中国经济,都会谈到人口问题;谈中国人口,又不可避免要谈到人口红利。王老师如何看待这个话题?


王福重:过去谈中国的人口红利,从大环境讲,中国赶上了一个全球贸易的扩张期,很多国家在放弃很多生产。美国、欧洲、日本逐渐放弃一些生产,尤其制造业。这时就中国有了比较优势。


假定技术变动的趋势比较平缓,没有重大技术创新,制造业主要的成本是劳动力成本。即使高科技,主要成本投入也是劳动力产品。中国大概是198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此前实际是鼓励人口生产的——当时中国物质生产落后,人的生产非常多。农村实行承包制后,大量劳动力释放出来。劳动力涌向南方和沿海地区,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农民工或流动人口的群体。这是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经济增长最大的供给上的因素。


这个过程当然有市场开放、技术创新进步,政策的原因,等等。从具体供给要素来讲,主要还是人多。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对劳动力需求也越来越大。


原子智库:人口众多在经济上的优势表现?


王福重:中国在世界上经济的位置是什么呢?2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国产量第一。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从汽车到手机,到造纸、水泥这些东西,全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必须要有劳动力参与其中,而且劳动力是主要的。经济转型过程中,服务业也是以劳动力投入为主。


从发展阶段讲,现在和长期中国只能靠制造业。制造产品、生产产品,特别是实物性产品来维持增长,参与世界分工,保证我们的福利水平。如果这一块掉下来,制造业不保,就无法生产财富。


原子智库:如何看待当前中国人口红利消失?


王福重:中国的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劳动力供相比于丰沛时期,就会开始显出不足。现在中国的计划生育效果已开始显现。并且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福利改进,特别是城市化之后,人们更在意自己自身价值实现,而不是通过养育下一代实现人生价值。这种观念的变化,以及养育孩子成本提高,共同叠加导致生育率降低。可以说,中国经济面临的大问题是人口。


中国人不要恐惧大城市


原子智库:和人口高度相关的话题是城市化。关于中国未来的城市化道路有两条,一是发展大城市甚至是超大城市,一线城市继续扩大;二是发展中小城市,重视小城镇平衡发展。王老师如何看待这方面的分歧?


王福重:当然是大城市。我们现在很多政策不那么干。而恰恰那样干,反而是对的。很多人经常认为,我们很多的城市都太庞大,还要有疏解探索工程。其实中国最大的城市都很小,像上海、北京建成面积都不大。东京3500万人左右,城市建成面积比北京、上海加起来还大。有些国家像德国以小城市为主,为什么?人少。中国虽然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真正适合人们居住的国土面积其实不大。


城市是集约利用稀缺土地资源的方式,只有建成特别大的城市才会集中人口,集约土地。大城市为什么更好?马克思说过,城市是文明的集聚。城市意味着更文明、更富裕、更安全的生活。城市是一种集约利用资源的方式。比如说,我们有很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如果在小城镇,成本就太高。小城镇人很少,支撑一个公共服务的系统成本太高,而大城市每个人摊一点钱就可以。


原子智库:大城市在经济优势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王福重:人口密度越大,人跟人之间交易的密度越大,分工越细。在城市里可以每天有人给我送餐。为什么?因为订餐的人多。在农村不可能送餐。农民可能也希望送餐,但是它送不起来。为什么?订户太少,成本太高。而城市里就可以。


在农村,擦皮鞋不是一种工作,因为他一年可能才擦一双,城市里就有擦皮鞋店。小镇上不可能有明星演出,因为没几个农民看。城里工作种类更多,因为什么需求都有,什么需求都可以满足。人口密度越大,交易密度越大,工种越多,人们越富裕,而且越安全。城市越大越安全,因为提供公共安全的成本降低了。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讲,人的密度达到一定时候,人们之间交流、碰撞才会出来新的思想。实际上好的大学和研发机构、创意中心、企业,都靠近大城市。你看中国的技术创新中心是哪儿?北京、上海、深圳啊,为什么是技术创新中心?因为人才足够。人口达到1000万,任何人才都有。如果你这个城市只有50万人,不见得有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县城里面有大学吗?除了极特别,大部分都不可能养得起大学。搞技术创新中心,不客气地讲,一个100万的城市不见得有技术创新中心。


原子智库:大城市化也会有些问题,比如说会有城市病。


王福重:对大城市的害怕是一种错误的直觉。认为大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等等。任何一个好的东西不可能没有负面影响。我们说堵车,为什么堵车?堵车是价格机制失灵的产物。如果像新加坡那样,进到市区以后自动计费,就不会那样。


日本很多人坐公交,原因是很多人停车费交不起。香港的医院不设停车场,医院设停车场,不是鼓励人们排队嘛。医院不能有停车场,到那儿车不能停,立即停,就要走。这是一个管理问题,如果价格机制起作用,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实际上你会发现,除早晚高峰,像北京这样所谓的拥堵城市,其实并不堵。如果不开车,人类要出更大的问题。大城市的问题是市场机制不够造成的,而不是大城市本身造成的。


小城市倒是不堵车,但很多问题也是致命。不但是公共服务,就是对人发展的角度,小城镇也是不如大城市。中国人有14亿,一个县就几十个镇,那不就是镇嘛。如果都是小城镇,那不就是农村嘛。中国一定要破除中小城镇迷信,以及对大城市莫名的、毫无道理的恐惧。


要给予农民更多土地交易权


提问:说完城市,再回农村。王老师如何看待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角色转换?农民进城面临哪些现实问题。


王福重:过去农民进城是有阻碍的,大部分农民的唯一财产是土地,甭管现在法律怎么样规定和改进,土地的所有权是集体所有,必然没办法自由交易。


我们常说解决城乡差距、农民是弱势群体,应该关照他们,应该扶贫等等,这些事情都不是根本——根本上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财富、没有财产可以交易,他注定是个穷人。大部分农民的财富就是土地,中国的农村问题仍然是土地问题,农民问题实际是土地问题。如果给他们交易的权利,很多问题我想就不用担心。


提问:会有一种普遍的担心,就是土地交易导致土地过分集中,最后农民失地,流离失所。


王福重:农民不一定那么短视。英国、美国的土地就是私有,请问他们有没有这样的恶果?其实没出现。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是怎么回事呢?因为要发展工业,城市里发明了纺织技术,也有了机器,现代工厂建立起来,但是光有资本家,没有工人,工人都在草场上放牧。过去英国的土地是公有的,于是私有化后,只要出钱这地就是你的,没出钱这些人就不能继续放牧。


不能放牧怎么办?把羊得卖给他,你要进城当工人。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建立工业体系。假定说一个人兼并好多地,首先是要有那么多钱才能兼并,然后是你兼并下来能干什么?还是要继续生产。所以只要市场价格机制起作用,一定会造成大体的规模化。


现在说一个农民有100亩地,很多人就很害怕,就叫兼并。但是在美国的大农场可能有几万亩、几十万亩,这没有问题。为什么呢?他占有土地之后,是要卖农产品的,他的生产的成本下降。(所谓流离失所)哪个国家也没出现这个事情。加上还有税收制度(在调节)呢。


很多问题,我觉得不用担心。最起码第一步,要允许资源交易,土地权益允许转让,这个村的村民允许是买那个村的地。如果要买,放开之后肯定有竞争对手啊,绝不会出现一个人把一个县的地都买来的情形。


中国人对金融有很多误解


提问:最后一组问题,关于您的新书《金融的解释》。和您前面问答相似,您对金融的解释很通俗易懂,不过也和大众普遍的认知有差距。


王福重2018年新著《金融的解释》


王福重:大众对金融有很多误解。金融产生之前,人类大部分生产活动都是时断时续。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保险机制。我举个例子来说,你现在要把2020年的粮食买进来,但是2020年的价格你不知道。你订的价格可能是买的太高,可能比2020年的实际价格买的抬高,明年你就亏损,你就生产中断了。所以我们就开始做远期市场,后来就是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是典型的买空卖空,正是有了买空卖空的金融安排,就固定未来生产成本,不管实际价格怎样,我现在接受的价格,就是我明年能承受的,生产就可以持续不中断进行。


再比如说股票市场。过去我们认为股票市场是洪水猛兽,现在我们大力发展股票市场。没有股票市场,我们大部分生产的创新活动是无法进行。我有一个想法、有一个技术、有这个市场,如果你靠你自己的积累,那得需要多少年?股票市场实际是把千千万万闲散的资源集中到你手里去,这在跨时间和空间的配置。


再比如说,买房就是按揭,按揭就是金融。很多人讨厌金融是因为误会它,实际上每天都享受它的便利,比如刷信用卡的时候,在银行贷款按揭,公司融资的时候。很多时候往往生产没问题,难在融资,实际上就是金融的问题。


提问:大众对金融的反感很多是来自金融危机。过度金融活动带来了很多问题。


王福重:当然金融会有问题,就像你说会有金融危机。固然没有金融不会有金融危机,但是跟他的收益相比,这些东西不算什么。什么东西都有不好的一面。吃饭也会得病,道理也就在这里。我们要防止金融出问题,但是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没有用它呢。


中国人要转变对金融的恐惧,尤其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恐惧。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发展太少,几乎没有——就是有个按揭嘛。如果没有杠杆,你一千万的房子要攒一千万才能买,现在攒一百万就可以买一千万的房子,这就是十倍的杠杆。过度的恐惧是不必要的,如果没有它,人类大部分生产活动都会中断,那你还恐惧它干什么?


经济学家的任务:告诉大众理性思考


提问:经济话题先聊到这里,接下来聊您的角色。在经济学家圈里,王老师是相当活跃的。您怎么看待经济学者作为一个媒体明星?


王福重:200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格曼,他长期给纽约时报写评论写专栏。他说经济和其他学科的一个不同,经济学是社会科学,而且是显学。什么叫显学?中国40年前的文学就是显学,你不读几本诗,不读几个朦胧诗,不知道萨特,就表示你没什么可谈,out了。现在这时代,如果你不读一点经济学道理,你恐怕也是置身事外。


经济学家的一个任务是什么?就是要告诉大众,经济运行的情况,以及经济学的常识。经济学的很多结论是反直觉的,所以我们才需要教育。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如果我们不去做,那就会有人填补这个空间。


我们去网上和书店去看很多以“经济学”名字写的书,其实不是经济学,而是混杂管理、会计等等东西在里面,这其实就混淆视听。我们的一个任务是把市场给理清了,要告诉大家真正的经济学是什么。


提问:您认为经济学要解决什么?


王福重:经济学的目的不是讲赚钱。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告诉人们如何理性思考。有人说你是个经济学家,为什么对别的事情指手划脚?因为经济学本身是一个理性思考的工具。


什么叫理性思考呢?就是说一定要在给定约束价值追求利益最大化,追求社会的福利最大化。怎样达到福利最大化?必须要以一种理性的方式,比如考虑成本收益、机会成本、博弈论考虑,利用这些方式而不是感情冲动或直觉的方式来解决。


比如医院挂号费涨价,从直觉来讲不对,实际上涨价会让我们看病更容易、更有效、更容易提高健康水平。因为挂号费过低的话,各种需要、不需要、紧急需要、不紧急需要的都去挂号,这样就搞不清楚谁是紧急需要的。


如果我提高挂号费,立即会显示出来谁是紧急需要、谁不是紧急需要的,这样的话不紧急需要的人就不会来挂号,这样到三甲医院看病的人都是确实需要的,这样就有利于更好地看病了。这就是经济学的道理。


人类往往受感情跟直觉蛊惑来行动,经济学的任务是驱除这些东西,这对我们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好处。经济学家让社会更理性,发展的更好,这就是经济学家的任务。


提问:经济学家反直觉讲理性,首先可能要挨骂。


王福重:这个不要紧。他骂你是因为你触动了他,这是很好的。他骂你,也会有助于他思考。他起码知道除了直觉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出路或者想法。


很多事情的进步是从谩骂开始的。实际上,过去人类历史上所有重大的进步,开始大家都是谩骂。日心说出来大家也是骂,还有人被烧死。这会引起大家的思考,对吧?骂你,表示他在想这个事。实际上最后他真正思考的话,他会觉得可能人家说的是对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ID:AtomThinkTank),作者: 王福重。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虎Cares Your Job


开工大吉,2019祝你一切都行

虎Cares献制级「开心要紧」系列职场帽衫

「随薪所欲/知名哈哈哈博主」

重磅全棉毛圈布,全身水洗挺括版型

阅读9130
中国人 
举报0
关注虎嗅网微信号:huxiu_com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虎嗅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虎嗅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虎嗅网

微信号:huxiu_com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