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85后-95后单身青年:我们愿意花钱买未来

作者:中国保险网络大学 来源:中国保险网络大学 公众号
分享到:

02-16

据统计,2017年全国单身人群已达2.2亿人,占到总人口数的15%左右。在大多数商业社会,年轻的单身群体都是消费趋势变化的重要风向标。那么,随着我国单身群体的壮大,未来,中国经济将会有何走向?



日前,国金消费研究中心发布了2019年的《单身经济专题分析报告》。报告对出生于1985-1995年的2000名未婚人群定做了细致研究,认为大部分单身的年轻人尚未面临买房买车的阶段,储蓄意识基本非常淡薄。在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基本上40%左右的单身青年们“月光”, 四、五线城市该比例高达76%。他们的消费主要有四大方向:花钱买方便、花钱为了悦己、花钱买寄托和花钱买未来。


具体而言,花钱买方便体现在对便利店和外卖的青睐;花钱为了悦己体现在对化妆品、旅游、电影院等对外表和娱乐的追求;花钱买寄托体现在对宠物、电竞、二次元和偶像文化的精神寄托,而花钱买未来则是年轻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愈加明显。


职业教育:

打开走向人生巅峰的第一扇门


85后-95后这代人经历了小学初中基本全面实现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快速发展,社会整体受教育程度快速提升,尤其是高校毕业生骤增的背景下,企业对于不同岗位人才的专业知识储备、职业技能掌握,多方面素质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就业竞争压力加大,时代变化发展加速,专业对口率下降,为了增强自我的竞争力,以适应时代日新月异的快速变化和发展,不管求职者出于提高被录用的概率的考虑,还是在职者进行自我提升的诉求,都在强化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企业要求和求职者自我要求殊途同归,不断学习进步是职业发展之道。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数据显示——


01

整体感觉就业更难,主观压力加大,

未获得offer人数占比提升



02

专业对口率下降,

人岗匹配结构性矛盾仍存在


应届生中38.5%选择了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相较2016年该比例上升了5.7%,专业对口率的下降,体现出高校专业设置与企业的实际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仍存在,两者间的错位和差距其实给职业教育培训行业留下较大发展空间,职业教育更加侧重实用技能的培训,更贴近实际工作运用需求。


03

对于“个人成长”关注度提高,

首次超越“待遇好”成为理想工作首要标准



这是智联招聘做大学生就业调研以来,“个人成长”的重视程度首次超过“待遇好”,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视也是企业要求和自我要求的殊途同归。一方面,一成不变的工作在激烈竞争中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不断的学习进步既是个人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前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这一代人整体物质生活水平相对富足,除了高收入好福利的物质待遇之外,加大了对于“精神待遇”的追求,因此对价值感和内心诉求的关注度有逐步提高的趋势。


综合以上分析,85后-95后这部分人群希望能获得更多学习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为了提升职业技能找到并胜任工作,需要对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技能投入资金和时间去学习。而面对晋升的年轻人,在保障职业技能具备高水准的同时,则更加需要提升自我竞争力,以满足企业要求和提升自我价值感。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需求,是伴随新一代年轻人工作年限和阅历提升,而不断升级和优化的过程。


从国金消费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来看,职业教育渗透率高,但是人均投入仍存在很大增长空间,一线城市主要因为经济水平原因,人均投入最高,三四五线城市因为整体教育水平相较其他城市差距较大,职教投入对于找工作或者晋升的边际效应更大,因此整体的人均投入反而比新一线和二线城市高。具体来看——



01

职业教育渗透程度


参加过职业教育的年轻人比例高达74%,分城市级别来看,不同城市级别对于职业教育参与程度都很高,其中四五线城市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略高于整体水平。


02

整体职业教育支出水平


虽然职业教育渗透率程度很高,但是人均投入的增长空间仍然很大。整体平均投入约为3959元/人,考虑可能涉及参与多个培训课程并且每个培训课程跨越时间长度不同,实际单年投入金额应远小于该数值。



03

分分城市级别职业教育支出水平


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者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差距,但是相比三四五线城市差距不大,因此主要受到经济条件和收入因素影响较大。


我们认为三四五线城市因为整体教育水平差距较大,职教投入对于找工作或者晋升的边际效应更大,因此整体的人均投入反而比新一线和二线城市高。


来源 | 国金证券研报、中国金融信息网

阅读8629
单身 青年 
举报0
关注中国保险网络大学微信号:InsuranceOU_China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中国保险网络大学”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中国保险网络大学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中国保险网络大学

微信号:InsuranceOU_China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