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周末荐片:徒手攀岩

作者:槽边往事 来源:槽边往事 公众号
分享到:

03-01

我并没有邀请你来看自然界奇异的景观,我也并没有邀请你来看人类特别的行径。尽管一部电影有这两点就已经足够了,但它们并不构成我向你推荐《徒手攀岩》(Free Solo)的原因。


在我们的实用主义文化里,一个人不带任何绳索、护具,赤手空拳攀上近乎笔直的900米高石岩,并不比杂耍更加激动人心。相反的,人们会立即质疑:为什么一个人会蠢到让自己的生命处于极度危险之下,却只是为了登上一座山峰?他父母会怎么想?他太太的日子怎么过?或者是提出一个更为迫切的问题:这么爬山有钱赚么?有多少?


如果个人行为不能辅以宏大的命题,人们就会变得惊慌失措,因为这超出了他们的经验范围。比如说上世纪的长江漂流活动,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的---我们不能让外国人最先完成长江漂流。包括攀登珠峰也是如此,它固然是一种个人成就,但这种成就和成就国家的荣耀相比,算不上什么。一个人不能只是因为他高兴就爬上8848米的地球第三极,不可以这样,达成个人欲望总是带着可鄙的意味。


有鉴于此,我打算从纯功利的角度推荐这部《徒手攀岩》。也就是说,我打算给你一个实用的理由去看这部电影。这样当别人问你为什么要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对方:因为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是教会人们如何应对压力,无论这种压力是来自徒手攀岩,还是来自都市生活。


纯粹从事情成败的角度来看待徒手攀岩这件事情,它属于生活中异常极端的情形。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可能遭遇失败,但是失败带来的结果不会像徒手攀岩一样可怕---从几百米高处径直摔落,要么在岩壁上被撞得四分五裂,要么在地上摔成血肉模糊的一团。它不像是机场书店里的成功学教程,那些演讲者失败之后可以重头再来,甚至是把自己的失败经历作为新的教程卖给听众。徒手攀岩如果失败,没有任何重来的机会。


当成败问题变成了生死问题,徒手攀岩就会带来惊人的压力。一名徒手攀岩专家除了要解决技术问题之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面对压力。在电影《徒手攀岩》中,主人公亚力克斯的压力来自于三个方面。非常巧的是,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同样也面临这三个方面的压力:


来自事件本身:亚力克斯在电影里面对的是2750英尺高的伊尔酋长岩,笔直的岩壁相当于800多米高。而攀岩路径则更为曲折复杂,在有些段落登山者需要向下攀登然后才能继续曲折向上,在有些段落则需要全身挤进石缝里一点点挪动,而在有些段落里登山者全身的重量都得靠指尖和脚尖支撑,同时需要在空中完成换手或者换脚的动作。与此同时,合理的技术动作设计要么要求登山者在空中跨步,把腿部张到最大程度以获得下一个支撑点;要么要求登山者在空中跃起,扑向下一个支撑点,把身体凌空挂住。所有的动作失败,都明确指向了死亡。


来自朋友和同行:对于亚力克斯的朋友而言,他如果能够成功登顶,那么他们将会亲眼见证一个新的记录诞生---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徒手攀岩登上伊尔酋长岩。但对于他本人而言,一群朋友在一边观摩他的登顶过程,意味着他们有可能会眼睁睁看着自己摔死在他们面前,这并不是他希望发生的事情。而在另外一方面,媒体里不断传来同行在登山过程中身亡的消息。一个徒手攀岩专家成长到亚力克斯这样的水准,意味着会听闻几十次类似的噩耗。


来自亲人:一方面亲人会支持你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会流泪恳求你活下来,恳求你避开风险,恳求你为他们着想。在电影中,亚力克斯的女友渴望过上安定的生活,但是她也明白亚力克斯必须去攀岩,必须面对死亡的威胁。因此,她处于扭结的状态之中。为此她并不去看亚力克斯攀岩,而是选择在家里等他回来---如果他还能回来的话。


在来自各方的压力之下,会带给人深不见底的恐惧。亚力克斯对此没有说克服恐惧,也没有说征服恐惧,他的应对方式是去“拓宽自己的舒适区”。什么是拓宽自己的舒适区?在电影里,真实记录了亚力克斯如何一点点磨去恐惧,如何在岩壁上获得内心的清安---简单讲,就是日复一日让人感觉到乏味的准备工作:


他住在拖车里,坚持素食。每天起来,每次登山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锻炼身体。亚力克斯在拖车的门框上安装了一个引体向上装置,每天锻炼肌肉。他的手指力量之强,可以让他用手指完成引体向上。


最终的攀登需要4小时,但是在正式攀登之前,亚力克斯一次次带着保险绳和装备,实地验证攀登路线。并且在岩壁上尝试不同的攀登方式,测试它们是否有效可靠。下山之后,把每一次的结果记录下来,形成笔记。在笔记里,一点点总结出不同路段上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在极为困难的路段上,他需要反复尝试,一直到最后找到他认为最可靠可信的攀爬方式。


这就是亚力克斯拓宽舒适区的方法。因为压力而来的恐惧是一个抽象概念,他的解决方式是把恐惧分散到每一个具体的点上。如果他能够精确控制某一块肌肉,那么他就在这块肌肉上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如果他能够熟练地在岩壁上找到一个支撑点,那么他就在这个支撑点上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在生和死之间,他需要找到一条确凿无疑路线,他对这条路线了解得越深,对这条路线熟悉得多,他能感受到的舒适区也就越大。而在这条路线之外,依然是深不见底的恐惧。但只要他还能让自己保持在这条线上,那么,他就可以继续攀登下去。因为无论他面对的岩壁多么凶险,如果他之前已经娴熟地掌握了通过的方法,那么这块岩壁就是可信的,也是可靠的。他没有挑战恐惧,也没有克服恐惧,他始终走在自己的舒适区里。


在我们这个时代,传媒反复给我们讲述的故事只有一个模板,那就是如何多快好省地走向成功。所谓“何以解忧,唯有暴富”。富都不行,还需要暴富,也就是要强调速度感。《徒手攀岩》讲述了另外一种真实人生故事:无论成功登顶伊尔酋长岩对于个人意味着什么,对于观众意味着什么,在这惊心动魄的历程之外,是令人乏味的日复一日。站在群峰之巅只是成功的一小部分,而构成成功的绝大部分是人们所不愿见到的枯燥和乏味。徒手攀岩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用极为雄辩地方式证明了这种方法论的成立:不打算经历这种枯燥乏味的人,都已经死在了山下。成功站在峰顶的那个人,是个吃素住拖车做引体向上一次次重复路线的家伙,他乐在其中,以此找到了如何面对压力的办法。


与之类似的,是《徒手攀岩》的导演金国威。在拿到本次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之前,他已经在登山界和摄影界工作多年。拿到奥斯卡奖是一种人生成功,但对于他们这种纪录片导演而言,所有团队成员活着获奖可能才是最大的个人成就,然而他们都躲在镜头之外。


周末没事的话,请你找来看看。其实,我最想说的也就是这句话而已。


图片来自:电影《徒手攀岩》剧照


往期回顾: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徒手攀岩者不带任何安全设备,只有腰上系着一个袋子,里面是碳酸镁粉。镁粉用于吸汗和增加摩擦力,在岩壁上的星星点点白色也变成了攀岩运动的象征。中国提供了全世界七成以上的镁矿,大多来自辽宁海城。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上,人们知道海城这个名字是因为那里有以苦行而闻名的大悲寺。

阅读39352
攀岩 
举报0
关注槽边往事微信号:bitsea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槽边往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槽边往事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槽边往事

微信号:bitsea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