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人真正的归宿在哪里?

作者:加措活佛 来源:加措活佛 公众号
分享到:

03-02

 

推荐


当今世界人们的心越来越浮躁,很多人都竭尽全力地在为自己寻找安全感和身心的归宿。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我们值得去追求的归宿?今天将阿姜查大师的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加措活佛



作者介绍:

 

阿姜查•波提央(Chah Phothivan,1918——1992)是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泰国公认的阿拉汉成就者。

 

尊者九岁出家,二十岁正式受戒为比库。1946年通过最高级正规佛学课程考试后,他开始托钵行脚,寻师访道。1948年,他与20世纪伟大的森林禅师阿姜曼在森林中相遇,获得重要启发,改变了修行方法。1954年,尊者回到家乡吴汶省巴蓬森林,追随者日多,于是有了著名的巴蓬寺。截止2002年,在泰国境内与世界各地,巴蓬寺的分院共计超过两百间。1992年,在泰国乌汶巴蓬寺,尊者安详示寂。

 

阿姜查的修行方式有两大特色:头陀行与禅定体验,两者都是延续迦叶尊者重视苦行的精神而来。


礼敬薄伽梵、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凭戒德重生天界,

凭戒德获得财富,

凭戒德证得涅槃,

故我们都应净化戒德。

 

老奶奶,现在请您敬听佛陀的言教。当我讲授佛法时,请您如端坐佛陀面前一般专注。闭上眼睛,聚精会神,让佛、法、僧融入您的心中,以此表达对佛陀的恭敬。

 

今天,除了佛法,我并没有带来任何物质的礼物。而这是我给您的最后的礼物,请收下它。

您应该明白,即便是功德圆满的佛陀,也无法避免衰老。到您这把年纪的时候,他随缘放下,放下了生命中一切因缘和合之物。

 

“随缘”意味着放下一切,卸下包袱,不再时时牵挂。无论身体怎样,请接受身体乃假合之物的真相:从出生起,您就开始依赖于它,是时候放下了。如今它老了,就像家里多年来一直使用的杯子、碟子和盘子,刚得到时,它们干净又明亮,而如今它们都旧了。有些已经坏了,有些已经丢了,剩下的一些也早已改变。它们不再像从前一样,万物亦复如是。

 

身体也是这样,从出生、孩童、再到青年,身体各部分都在不停变化。现在,人们说它“老了”,所以,接受现实就好。佛陀说,假合的身体并非“我”,也非“我的”,无论这些部分存于体内还是体外,它们就以这种方式不断变化着。这一道理,请认真思维,直到明了。

 

您的身体躺在这里,逐渐衰败,这就是法的真相。佛陀的教言明确而肯定,他教导我们去观察、思考并接受这一真相。无论发生什么,您都应当接受。

 

佛陀告诉我们,当自己陷入困顿时,要明白困住的只是身体而不是心,不要束缚自己的心。同样的道理,当身体随着岁月而衰老时,请接受现实。要知道,衰老的只是这个身体,而心完全是另一回事。这会给您的心带来力量,因为您了解了佛法所说的事物真相,这是事物的必然规律。

 

正如佛陀所说,这就是身体与心的本来面目,除此以外别无它法。身体一经产生便开始衰老。随着年龄增长,它会生病。生病之后,便是死亡。它是如此真实,也就是您今天所看到的真相。这一道理,请您深深思维并加以了解。

 

即使您的房子被大火烧毁、被大水冲没,抑或遭遇其他任何危险,请务必了知,那只是房子,切不可让心随之被毁。若是大水冲毁房屋,请不要让大水也冲毁您的心。切记只是房屋被毁,而它只是身外之物。对心而言,应当放下并接受一切——因为这恰好是放下的时机。

 

您已经活了很长时间,不是吗?您的眼睛见过各种形状、颜色和光。其他感官也是一样。您的耳朵听过各种声音——但这些都不重要。您尝过各种美味——但这些都不重要。您见过各种美好与丑陋——也不重要。您听说过的各种事情,无论令人愉悦与否,其实都不重要。

 

无论富裕还是贫穷,无论您是成人还是孩童——哪怕您是一只动物或其他众生,佛陀都教导我们:这个世上没有永恒的东西。所有事物都随因缘而变化。如果您用错误的方法去对待事物,则真相根本不会显现。佛陀教导我们,正确的对待方法是仔细观察身体与心,并知道它们并非我,也不是我的,它们只是假相。

 

以您的房子为例:它属于您只是一个假相。你并不能带走它。所有您认为是自己的东西都是假相。它们各得其所,而您并不能带走它们。子女及孙辈们也是假相,他们就待在他们应在的地方。

 

这不仅对您而言是真相,这也是世界万物的真相,甚至也包括佛陀及其开悟的弟子们。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接受这一真相,他们接受身体本身就是假相,除此以外别无它法。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我们要从头到脚地反复思维我们的身体。您身体的组成部分,请看看它们是什么。它们干净么、是否能永恒不变?它们无时不在衰老。佛陀告诉我们,这些组成部分并不是我们,它们就是它们自己。它们就是它们本来的样子,难道您还想让它们变成别的样子吗?如果您因此而痛苦,那么是您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颠倒的认知会障碍您的心。

 

河流的水总是往低处流,遵从自己的本性。阿瑜陀耶河、缪恩河,无论什么河,都是往低处而非高处流。这就是河流的本性。

 

如果有一个人站在岸边,看见河水正在往低处流,却错误地认为河水应该往高处走,那么他会为此而烦恼,内心不会有片刻宁静。无论或坐,或站,或走,或躺,他都无法获得宁静。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的想法错了,这一错误的想法与水流的真相矛盾。他认为水应当往高处流,而事实上水不可能往高处流。所以这是不对的,水的本性就是往低处流,这就是水的本性。

 

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沮丧。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的想法错了,这一切都是由错误的认知造成。如果有正确的认知,他就会了解水必定流向低处。通过思维,我们便会明白这一佛法真理。如果这个人了解真相,他就能放下——他会接受水往低处流的事实。这样,造成沮丧的原因消失了,接着,烦恼也消失了。

 

同理,身体寿命也如同流往低处的水一样,年轻过后就是衰老。衰老就是身体的本性,与其抗拒,不如顺从,我们没有改变它的力量。

佛陀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因缘,所有事物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应当放下,随缘而安。用觉知护佑自己,冥想buddho、buddho。即使很累,也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缓缓的呼气、吸气、再呼气。当注意力涣散时,专注于呼吸:buddho、buddho。

 

越是疲惫,越应该将注意力更加集中于呼吸。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有助于应对痛苦。当您感觉疲惫时,请停止所有的思考,不要去想任何事。只要观照自己的心,然后专注于呼吸:buddho、buddho。放下外在的一切。不要牵挂您的儿孙,不要牵挂任何事。放下,集中注意力,让心合一。观察呼吸,专注于呼吸,仅仅保持对呼吸的觉知。不断去除杂念,直到感觉意识无比细微却又无比明清。

 

这样,痛苦会逐渐减轻。最后,对呼吸的感觉就像是到码头或车站送别来访的亲人。当发动机启动时,小船很快就开走了。目送他们离开后,我们便回到家中。

 

以同样的方式观察呼吸。首先观察粗大的呼吸,然后观察细微的呼吸,当呼吸越来越细微时,我们就看着它离开。呼吸变得越来越细微,但意识却越来越明清。当呼吸越来越细微直到消失,剩下的就是觉知,一种完全的清醒。

 

这被称为面见佛陀。保持觉知、清醒,这就是buddho的意义:觉知、觉醒、平静。当这种情形出现时,我们就与佛无二,获得了证悟。自心因此如如不动,保持在当下。这意味着到达佛陀的境界。即使他早已圆寂,那不过是佛陀的身体而已。真正的佛就是平静和光明的觉知,当您开悟时,会知道这就是您要了解的全部,即专注于当下。

 

放下一切,只保留这个觉知。请不要迷惑,好吗?不要分心。如果您的心里出现了任何景象或声音,不要管,随它们去。不要执著任何事,唯一抓住这个觉知。不要担心未来,不要挂念过去,安住在当下。最后,您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过去未来,也没有什么当下。没有什么可以抓住的。为什么呢?因为并没有什么自我,没有你和你的,什么都没有。

 

这就是佛陀的教言:他告诉我们通过这种方法去证达空性。他并没有让我们去抓住什么东西,他让我们去觉醒和放下。

 

现在轮到您了,您要自己完成这个过程。试着用这种方法修行,这是解脱轮回之道。试着放下,然后用心去理解并细细地思维。

 

不要担心别人,您的儿孙、亲人及其他人——不要担心他们。他们现在都很好,将来他们也会步您后尘。这个世上没有人能永生,这是自然规律。这就是佛陀讲授的一个道理。一切事物都不是实有,佛陀教导我们要随缘。当您随缘时,您就会看到真相。如果不能随缘,您就见不到真相。这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每个人都是这样。所以,不要担心,不要执著于外物。

 

如果思维不能停止,就让它思维,不过要运用洞察力,而不要用愚痴心。如果您想起自己的孩子们,就用洞察力去想,而不要用愚痴心。您可以思考并觉知任何事物,但必须用洞察力。要真正保持洞见,就必须放下、随缘。如果您能够运用洞察力去思考并觉知,痛苦和压力会不复存在。彼时,幸福、安宁和舒缓将融为一体,心念也会融为一体。而您当下所需,就是注视您的呼吸。

 

这是您现在的当务之急,与任何人都无关。他们的事情是他们的,而您的事情是您自己的。您现在最需要保持心的觉知,确保它不被扰乱。您应当注视您的心,它在焦虑吗?它在牵挂吗?在您生病卧床时,请注视您的心。不要去考虑儿孙们,不要考虑任何人,不要考虑外在的任何事。他们都与您无关。现在该是放下的时候,所以请随缘而安。当您如此放下时,心灵会变得平静。这是您此时最应该做的事。

 

您现在病得很重,请将您的心识集中,这就是您应该做的。放下其他一切不相干的事,光线、声音、气味、味道,一切的一切——放下它们,专心于您应当做的事。

 

如果出现任何情形干扰,请在心里说:“走开,不要打扰我,你们与我无关。”如果产生一些危险的想法——担心生活,害怕死亡,想起这个人或那个人——就在心里说:“不要打扰我,你们与我无关。”

这是因为,您正在见证法(Dhamma)。什么是法?万事万物都是法。此时,当下的一切皆是法。

 

世界是什么?世界就是当下扰乱您自性的念头。“这个人会怎么样?那个人会怎么样?我死了以后谁照顾他们?”这些就是世界。还有我们的思想——对死亡、衰老、疾病的恐惧,以及任何其他恐惧,这些就是世界。放下世界——它们只是世界,这就是世界的本来样子。如果这些念头产生,就要让自己明白:世界只是内心的一堆念头。这些念头障蔽了心,因此我们无法看见心的真相。

 

无论心里出现什么,都告诉自己:“这与我无关,它是无常的、苦的、外在的。”

 

如果您想长生不老,这种想共修带来痛苦。如果您认为死了以后一了百了从而希求死亡,这种想法也是不对的,这也会带来痛苦。因为身体并不属于您,您也无法让它一直年轻健康,身体就是它本来的样子。您可以保养身体让其显得漂亮、干净,或者像小孩一样:涂口红、留长指甲装扮自己。但是仅此而已,当身体衰老时,结局都一样。暂时的外在修复,并不能真正改变事物,这就是身体本来的样子。唯一可以真正圆满的只有您的心。

 

您所居住的房屋,是您与先生一起修建的。别人也能修建又大又好的房屋,那些外在的房屋谁都可以修建。佛陀称之为外在的居所,而非真正的归宿。它们只是名相上的居所。

 

房屋也得遵循这个世界的规律。我们总想拥有大房子并享受居住的感觉,却忘了我们真正的归宿。何处是我们真正的归宿?内心的安宁,我们真正的归宿是内心的安宁。

 

您所居住的这个所谓的家,和所有的家一样——虽然可爱,但却不安宁。总是有各种问题出现,您不得不一会儿担心这个,一会儿担心那个——这并不是您真正的家,不是您内心的家,这只是一个外在的家。很快有一天,您就要离开它,不再住在这里。这是世俗意义上的家,不是您真正的家。

 

您一直视为是自己以及自己的这个身体,也只是暂时陪伴您的一个房子而已。您认为它就是您,或是您的,但实际上它并不是。同样地,它也只是世俗意义上的居所,而非您真正的归宿。人们都喜欢修建外在的房屋,而不喜欢建造内心的家。很少看到真正能让人久居且带来内心安宁的归宿。人们不去修建内心的归宿,而只去建造外在的房屋。

 

花一分钟想想,您的身体现在怎样了?想想从您出生之日起到现在它的变化。我们总是逃避岁月变迁,一直逃避到老,逃避到病倒。我们从不愿意事情变成这样,但却不能阻止。这就是事物的本来面貌,除此以外别无它法。就好比希望鸭像鸡或者鸡像鸭,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只会让您徒增烦恼——因为这违反了事物的规律。但如果您认识到,“鸭子就是鸭子,鸡就是鸡,不可能有别的情形”,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给您力量。

 

无论您多希望这个身体永恒不变,这都是不可能的,它得遵循它的规律。佛陀说,这就叫因缘和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身与心的假合是无常的,并不可靠。聚际必散、生际必死。但我们总希望永恒,这实在是愚蠢。

 

看看您的呼吸,呼气、吸气;吸气、呼气。这就是呼吸的规律,它的本来面貌,一再变化,不断反复。因缘和合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变化。看看您的呼吸,您能阻止吸气吗?不吸气舒服吗?如果吸气后停止呼气,感觉如何?就算您希望保持恒常不变,那也是不可能的。呼气后吸气、吸气后呼气,就是这么平常。

 

出生而后衰老,衰老而后生病死去,就是这么平常。但我们不愿面对,就像希望吸气后不再呼气,或者呼气后不再吸气一样。而保持呼吸,我们才能存活。人类和动物能生存至今,正是因为因缘和合,这就是真相。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真相。如同生老病死——一旦出生,便已决定死亡。生与死实际上是同一回事,一面是开始,另一面是结束。就像一棵树:有树根就有树梢,有树梢就有树根;如果没有树根,树梢也不复存在。事情就是这样。

 

您知道,这挺搞笑的。我们这些人类,说到死亡时就伤心落泪、悲哀哭泣——对任何事物也都是如此。这是幻觉。您知道,当人死亡时悲哀和哭泣是个错觉。谁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就这样了。我们的思考一向太过肤浅,以至于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请原谅我这么说,在我看来,在人死去时哭泣还不如在人出生时哭泣。不过我们的态度颠倒了,孩子出生时我们开怀大笑。然而事实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开始就是结束,结束就是开始。当某人死去或即将死去时,我们哭泣,这真的很愚蠢。如果要哭,就应该在最开始的时候哭,因为生就是死。没有生就没有死,明白吗?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请冷静地思考,就让事情顺其自然,这是您现在应该做的。其他人无法帮助您,您的孩子们无法帮助您,您的财富也无法帮助您,唯一能够帮助您的就是立即改变思维方式。不要摇摆不定,放下,放下。

 

就算我们不愿放下,一切也都将离去。您的身体正在离去,不是吗?年轻时,您的头发是黑的,而现在已变白,这就是它离开的方式。年轻时,您的眼睛是明亮的,而现在已模糊,不是吗?它们都已离去。它们必须离去,因为它们再也无法维持原样,这里不再留得住它们,您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在离去。年轻时,您的牙齿坚固又强健吧?而如今它们都松了。您装了假牙,但它们是后来装的,不是原来的,原来的牙齿早已离去。您身体的每个部分,每个人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在不断的离去。

 

您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还有身体,所有这些都在离去。为什么?因为这里再也留不住它们。它们是假合之物,因此无法永恒。它们只能作暂时的停留,之后就必须分离。不仅是您,您身体的每个部分——头发、汗毛、指甲、牙齿、皮肤,所有一切——全都要离开。有些部分已经离去,而有些还没有。离开的是一些临时管家,它们不行了,眼睛、牙齿、耳朵都不行了。由于好多部分都不行了,所以这个身体也不行了。它们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离去。

 

您一定要明白,身体不是您的永恒归宿,它只是供您暂时休憩的场所,然后您必须继续前行。

所以,请不要担心太多事。您已经来到这个世界,应该明白这个世界本来如此:万事万物都要离去。看看您的身体,还有什么和过去一样?皮肤、头发、眼睛、耳朵、牙齿还和过去一样吗?显然,都变了,没人知道它们去了何处。

 

这就是身体各部分的本性。一旦任期届满,它们就要离开。为什么必须离开?因为这是它们的本分,这是它们的真相。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永恒存在。而当它们存在时,又总是陷入混乱:一会儿开心、一会儿痛苦,没有一丝喘息和安宁。

 

这有点像是一个正在回家路上但还未到家的人。他正在路上,时而前行,时而后退:一路上无处可停留。只要还没到家,他就不自在——无论是坐着、躺着、走着还是驾着车,他都无法自在。为什么?因为他还没有到家。当我们到家时,我们就会感到自在,因为我们知道这是自己的家。

 

同样的道理,世上的事都不安宁。无论富裕还是贫穷,都没有安宁;无论是成人还是孩童,都没有安宁。无论是否受过教育,都没有安宁。一切都没有安宁——事实就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穷人不幸福,富人也不幸福;孩子不幸福,成人不幸福,老人也不幸福。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他们都很痛苦。

 

您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在离去,一个接着一个。仔细思维,您就会发现无常(aniccam)、苦(dukkham)和无我(anatta)。无常和苦是必然的,因为身体不是“我”。

您所在的这个身体,这个正在生病的身体,以及这颗知道幸福和痛苦,并知道身体正在生病的心,二者都被称为法(Dhamma)。

 

那些无形的,能够思考、感知的精神性事物叫做名(nama),是为名法(nama-dhamma)。那些有形的,会受到伤害、能够进退伸缩的物质性事物叫做色法(rupa-dhamma)。精神性事物也是法,物质性事物也是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一切都是法,而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自己,只是法而已。这些法缘起而生、缘尽则灭,不断生灭,这就是缘起。它们不断生灭,我们也无时不在生灭,这就是缘起。

 

这就是为什么每当念及佛陀,我们都愿意恭敬顶礼,因为他揭示了真相。佛陀的宣讲符合真相,一旦我们明白了事情就是如此,我们就见到了法界。一些人修持佛法,却见不到法界。一些人学习佛法、修持佛法,却见不到法界。这些人仍然无处安住。

 

所以,您要明白,一切生命,下至蝼蚁等小含生,都是要死去的。没有谁能永生,生命总是来了又去——富人、穷人、孩子、老人,还有动物,一切都在不断变化。

 

所以,当您了解世界就是这样,您就不再对它着迷。没有什么真的是您或您的。您不再着迷——这就是出离心。您知道,不再着迷是件好事,它意味着内心的清醒。心已经见到实相:万物即是如此,没有什么能够改变。您要放下,不悲不喜地放下,洞悉一切因缘和合之物都是如此,然后放下。这就是“诸行无常”(anicca vata sankhara):因缘和合之物都是无常的,它们随时都在改变,这就是无常。

 

简而言之,无常即是佛(Buddha)。当我们真正了知一切都是无常的,这就是佛。当我们仔细观察无常,我们就会发现无常本身才是永恒的。怎样永恒?就是永远无常,无常本身不会改变。人类和动物一旦出生,就得遵循这一法则,即永远都处于变化中。人们从幼年到青年再到老年,正是以这种方式无常着。而就一切都是如此的事实而言,这是永恒的,这个事实永远不会改变。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当您了知这个道理后,您就会平静,因为不仅是您,每个人都是如此。

 

当您这样思维时,就不会执著于外境。您将生起出离心(nibbida),出离心会帮助您清心寡欲。无论您拥有的多还是少,都会舍弃。看看大家,从您出生开始,您就见过这些了吧?见过穷人和富人吧?见过英年早逝和寿终正寝吧?这些事我们都见过,它们很平常。

 

最重要的一点是,佛陀已经为我们指明了真正的归宿,就是我刚才已经告诉您的。有了这个归宿,您就可以放下,其他事情顺其自然,任其发生。请保持内心宁静,不追随过去,不展望未来,也不停留于现在。这就是宁静,也就是从未来、过去和现在当中解脱出来。

 

快乐和痛苦都不值得留恋,痛苦会过去,快乐也会过去。无上导师佛陀说,因缘和合之物都是无常的。所以,当我们来到生命的尽头,他要我们放下,一切顺其自然。我们带不走任何东西,无论如何都得放手,所以,何不提前放手呢?如果仍然牵挂,我们将不得轻松。当我们感觉沉重时,我们就不要再牵挂它们。何不提前放下呢?为何还要牵挂呢?为何还要让这些事束缚自己呢?就让您的儿孙照顾您,而您全然放松安住吧。

 

照顾病人需要品德。作为病人,应当给别人照顾自己的机会。不要给他们增添麻烦,无论有多痛苦,都要学习控制并保持良好的心态。照顾父母也需要品德,必须要宽容和忍耐,不要感到厌恶,这是唯一可以报答父母的机会。刚开始,你们是孩子,父母是成人,依靠父母的养育,你们才能长大;今天,你们聚集在此是因为父母曾经为你们付出了一切,你们欠了父母很多恩德。

 

所以,现在你们知道,你们的母亲是一个孩子。过去你们是她的孩子,而现在她是你们的孩子。为什么呢?因为人老的时候,就会变得像小孩一样。他们总是记不住事情,眼睛看不清,耳朵听不见,讲话总是颠三倒四,就像孩子一样。所以,你们应当理解并随顺他们。不要介意病人的所言所行,顺着他们,就像对待一个不听父母话的孩子一样,不要让他们伤心,不要让他们沮丧。

 

对你们的母亲来说也是一样。当人老了,感知就会出现偏差。想叫一个孩子,却叫出了别人的名字;想要盘子的时候,却要了一个碗;想要眼镜的时候,却要了别的东西。这是非常平常的事,所以请你们细细思维。

 

同时,病人也应当多考虑照顾自己的人。面对痛苦时,要有忍耐和坚强的美德。努力让自己的心保持平静,不要给照顾您的人增添太多麻烦。对于那些照顾病人的人,也不要对病人的痰液、尿液和排泄物感到厌恶。所有儿女都应当尽己所能地照顾母亲。

 

她是你们唯一的母亲。从出生之日起,你们就依靠她:她是你们的老师、保姆、医生——她是你们的全部。她对你们有养育之恩。她教给你们知识,为你们提供所需,给予你们财富。你们所拥有的一切——儿孙、舒适的家、体面的工作,以及你们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包括你自己——这些从哪儿来?都是来自于父母的恩惠,父母给了你们一切,并使你们的家族得以延续。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施予和感恩。这是相辅相成的两种美德。施予就是利益他人。当我们接受了那份施予和帮助——无论是谁把我们养大、让我们活下来,这个人就是我们的恩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与我们是否有血缘。

 

我们应当报以感恩。当我们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我们感激那份给予,这就是感恩。无论他们需要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当愿意为他们作出牺牲,承担起帮助他们的义务,这是因为施予和感恩是支撑这个世界的两种美德。这样,家庭才不至于分崩离析,才能获得安宁,并一直保持坚固安稳。

 

在您生病之际,我给您带来了佛法作为礼物,此外没别的,因为物质性的礼物对您也没什么用。您的家里已经有太多东西,而时间久了它们反而会变成麻烦。所以,我只带了些佛法来,这是用不尽的财富。既然您已经听受了这些佛法,您可以向他人宣说,它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都不会停止。这就是佛法所讲的真相,永恒的真相。

 

我很高兴能给您带来佛法作为礼物,这样您就有力量去面对一切了。

 

作者:阿姜查

尼萨罗比丘 翻译自泰语

文章来源: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ib/thai/chah/bl111.html

原文发布日期:1994年 

智悲翻译中心 译竟于2016.02.2


将我们在设置中标注上星标

从此不再走失在人海中

有缘请加我个人微信

长按上图二维码即可添加

公益网店

长按识别

所有盈利用于藏地失学儿童的教育


网店地址:jiacuohf.taobao.com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到达我们的微店

阅读41161
举报0
关注加措活佛微信号:jiacuo19800909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加措活佛”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加措活佛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加措活佛

微信号:jiacuo19800909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