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夜读】余春明:家乡的棠梨树

作者:江西日报 来源:江西日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3-01


家乡的棠梨树

余春明

 

家乡老屋门口垅田的对面有两口连在一起的大池塘,村民们称之为上下大塘。塘坝上有一棵粗壮的棠梨树。这棵树虽算不上古树,但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早就有了。还是在读小学时,棠梨的树干就有碗口般粗,枝繁叶茂,夏天就如一把撑开的大伞,即使是炎炎夏日,树底下也是一片绿荫。每到周末,我们小伙伴就会结伴到大塘去钓鱼,如果谁抢先占到棠梨底下下钩,会感到十分高兴,因为树底下是钓鱼的最好地方。那里不光不怕太阳暴晒,钓的鱼也比别处多。有时我们会傻傻地想,大概鱼儿也喜欢棠梨树吧!



我们喜欢棠梨树还有别的原因。春天刚到,棠梨树就开始吐出花蕾,含苞待放。它同梨树一样,光秃秃的枝条上先开花,后长叶,一个花苞里会孕育出四五个小花蕾。这些小花蕾撑开花苞后分别长出花柄,每个花柄上都有一个小花蕾。待到蓄足了能量,在人们不知不觉间竞相开放,雪白一片。恰如古人所说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只不过不是“如”,而真的“是”。在开花这一点上,棠梨和梨树十分相似,难怪有人称棠梨为野梨。

花开季节,少男少女们喜欢折一枝雪白的棠梨花拿回家里,找个空酒瓶,瓶里装上水,插在里面,放在房里,很有点浪漫的情趣。小时候,棠梨花开时,小孩子喜欢唱“棠梨树,开白花,胡家的女儿嫁王家”的童谣。唱者无心,听者有意,棠梨花盛开的季节,还真的成了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最佳时机。也许是姻缘天成吧,邻村真有一个胡家,一个王家,两村男女通婚的不少。我内兄姓王,就是娶了胡家的女儿为妻。大家经常笑话他们,是棠梨花为媒吧,内兄嫂两人总是笑而不答,似乎默认了。

同梨树相比,棠梨的挂果成功率要高,几乎有花必有果。只是个头比梨子小多了,小到如一颗颗小豌豆。不过数量特别多,密密麻麻,一个花苞就会结出四五个果实来,用硕果累累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棠梨果未成熟时同梨子的颜色一样,青灰的表皮上夹杂着暗黄色的小斑点。这时候吃特别酸涩,那涩涩的果汁会麻得两片嘴唇粘在一起,难于分开。只有等待霜降,果实慢慢变成黑色,完全熟透,才十分香甜可口。这时候,小伙伴们就会爬上树去摘来吃,一个小枝条上的棠梨足以让你吃个饱。不过胆小的小孩是不敢上去的:一方面树下面是深不可测的水面,掉下去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方面棠梨树的枝条上长着很多刺,刺尖且长,弄不好就会刺破衣服,刺伤手脚。胆大的孩子爬上树坐在枝头,一边摘着果子津津有味地吃着,一边随手抛几个下来让树下的小伙伴解馋。这时候,最热闹的地方就是棠梨树下,此情此景,至今记忆犹新。



后来,我长大了,参加了工作,不能经常到棠梨树下嬉戏,但大塘背上有家里的菜园和自留地,每当周末,我都会挑农家肥到那里去施。一百多斤重的担子,行走在弯弯曲曲的田塍上,感觉很吃力。棠梨树下是必经之处,只要是走到这里,我就会歇下担子,身体斜靠在棠梨树的树干上,稍事休息。不经意间,觉得棠梨树长粗了许多,粗糙的表皮不如儿时那么细腻了。只是树冠似乎更阔大,简直就是把撑天巨伞,遮住了炎炎烈日。汗流浃背的我,不用一会儿就会倍觉凉爽,疲惫顿失。要是正值果子成熟,摘几个吃吃,更会劲力倍增,挑起沉重的担子继续前行。此时的棠梨树成了庄稼人休憩的地方。当年棠梨树底下有个车埠墩,村民在干旱季节用水车在此车水抗旱,浓浓的树荫为大家带来阵阵凉意,欢歌笑语不时从这里飘出。

自从举家迁入县城,好多年没有去塘坝看看棠梨树了,每次下乡,站在老屋门口,我都会眺望着远处的她,感觉还是那么葱茏。只因来去匆匆,加上村庄整体迁移,门口田塍上的路已杂草丛生,几乎无路,不能去树下重温儿时的旧梦了。我只能在心里呼喊:你好吗,我梦绕魂牵的棠梨树?


作者简介:


余春明,1955年出生,江西湖口县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特级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江西日报》《散文选刊》《星火》《散文诗》《北方文学》《当代小说》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小说、诗歌600余篇(首),出版散文集《流淌在记忆中的池塘》《做一条拒绝沉没的船》《寒风中开放的那朵玫瑰》《蚕豆花儿开》,诗歌集《爱的天空》,短篇故事集《啼笑人生》。




朗读者简介:


郭娟,遂川县委宣传部干部,有多年的舞台表演和舞蹈编导、群众文化辅导经验,编排舞蹈《茉莉花开》获江西省“百姓大舞台”文艺汇演一等奖;舞蹈《看戏》《春牛呈祥》获吉安市唱响中国梦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一等奖;编排舞蹈《茶乡童趣》参加“同一片蓝天”全国少儿电视春晚,获“金牌编导”称号;多次担任全县大型文艺活动的主持、导演,在县市各类演讲、诵读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朗读者:郭娟

编辑:董文涛


阅读38895
举报0
关注江西日报微信号:gh_84238f2336e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江西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江西日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