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测血压很简单?这些“潜规则”,医生都未必知道!

作者:医学之声 来源:医学之声 公众号
分享到:

03-01

来源:医学内刊    作者:内刊君


测血压用左手好还是右手好?



血压是机体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也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血压数值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患者血压的变化常预示着病情的变化,也可反映药物的作用情况。


测血压看似简单易上手,但其中的门道确实不少,特别是这些细节,敢打赌你未必都清楚。


测血压用左手好还是右手好?


正常情况下,双侧上肢血压差别5~10mmHg,若超过此范围属于异常,见于多发性大动脉炎或先天性动脉畸形等。


正常下肢血压比上肢高20~40mmHg,如下肢血压低于上肢,应考虑主动脉缩窄或胸-腹主动脉型大动脉炎等。


脉压明显增大,结合病史,需考虑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动脉硬化等。若减小,可见于主动脉瓣狭窄、心包积液及严重心力衰竭患者。



对于一般人群来讲,双侧上肢血压值的差别没有十分明显的意义。


然而对于高血压或低血压的人群,两侧的差别将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意义。


因此国内相关指南指出:


①建议初次测量左右上臂血压,以血压高的一侧作为血压测量的上肢。


②当左右上臂收缩压差值>20mmHg时,建议进行四肢血压测量。


③老年人及糖尿病或某些疾病患者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建议测量多种体位血压。


不同体位测的数值一样吗?


临床上血压测量最常采用的体位是坐位或仰卧位,但这两种体位所测血压有差别。


有报道称,坐位测量的舒张压较仰卧位高5mmHg,收缩压相差不大



部分患者需要测量站立位血压时需注意:一般仰卧位的收缩压较站立位高5~8mmHg,舒张压高4~6mmHg


双腿交叉可使收缩压升高2~8mmHg


不同血压测量仪器的数值一样吗?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水银血压计、电子腕式血压计和电子臂式血压计测量血压。


水银血压计因其以准确著称,被视为众多检测方法中的“金标准”。


但水银血压计存在水银泄露的风险,可对人体造成损害。



电子血压计相比之下,无污染风险,且方便快捷,也越来越受医务人员和普通百姓的欢迎。


关于电子血压计,经常存在两个疑问:


1. 电子血压计准确吗?


从理论上讲,电子血压计与水银血压计都是对血压进行无创间接测量,临床研究数据也显示,两者的准确性相当,对相关疾病的诊断都具有参考意义。


不过要注意的是,对过高或过低血压用电子腕式血压计测量误差较大,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血压水平,遇到极高血压和休克情况,还是应该使用水银血压计测量。



2. 医生对患者进行测量及患者在家自测,需避免哪些错误?


①在进行血压测量之前应当安静休息数分钟,禁止吸烟、喝咖啡和茶,或运动结束至少30分钟,以及排空膀胱。


②使用尺寸合适的袖带。多数人需要大号袖带,袖带偏小可导致血压增高。



③端坐姿势。跷二郎腿,手臂、脚没有支撑,都会导致血压值不准。


④不要说话。在测量过程中聊天甚至是积极倾听,都可以增高血压。


不同血压测量方法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一样吗?


1. 诊室血压

最常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非同日3次不同时间测量的结果均≥140/90mmHg


2. 家庭自测血压

平均血压≥135/85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3. 动态血压

清醒状态下平均血压135/85mmHg或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测血压还需注意什么?


在门诊,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一句话:“我在家测的血压都是正常的,怎么一到医院就高了?”


对于血压值的变化现象,有可能是高血压前期的一个标志,也有可能只是单纯的白大衣高血压。



白大衣高血压指患者在未服药情况下,仅在诊室内测得血压升高而诊室外血压正常,可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明确诊断。


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标准为:非同一时间至少2次以上诊室所测血压≥140/90mmHg,而24小时动态血压<135/85mmHg,白天均值<135/80mmHg。


对此类患者,治疗与否要根据危险性状况和是否存在靶器官受损来决定。

图为白大衣高血压诊治过程


因此,相关指南中针对白大衣高血压的治疗建议包括:


①对于无危险因素的白大衣高血压患者,暂不予药物治疗,进行健康宣教、生活方式干预,并做好定期随访。


②对于合并代谢紊乱危险因素的患者,需要针对相应的危险因素进行药物治疗,以及定期随访。


③对于合并无症状性靶器官损害的患者,在生活方式改变和血压监测的基础上,需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包括降压、保护靶器官功能等药物治疗。


在药物选择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钙离子拮抗剂。


- END -


/ 相关阅读 /

血压什么时间测量最准?


/ 推荐阅读 

·



阅读38792
举报0
关注医学之声微信号:vom12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医学之声”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医学之声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医学之声

微信号:vom120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