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江南垟大地主:陈倬甫!为办一所学校,他捐出200亩金田!温州轰动

作者:龙港大叔新闻 来源:龙港大叔新闻 公众号
分享到:

03-05

来源:浙江新闻

作者:陈文苞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在江南垟,有一句俗话:“随你地怎么多,多不过陈家堡的陈倬甫”。说的是陈家堡乡绅大地主陈倬甫良田千亩,在当时的江南垟无人能与之并肩。



“地主”,在现代人印象中总是与为富不仁,欺压良善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这其实是误读。地主群体构成大致有三:



一是致仕官员回乡,带回的财富购置田亩。


二是民间知识分子俗称“田秀才”,通过经商或其它手段积累财富。


三是出身农民,通过勤俭节约,逐渐积累田亩而成地主。这一群体中,当然有巧取豪夺、剥削贫农之徒,但大多数是善良之辈。特别在建设家乡水利、教育、税收等公益事业,往往由这一群体参与完成。



平阳简易师范旧址(原江南区小,现宜山镇小) 来源:百度百科


陈倬甫(1875-1945),字增苏,号云章,出生于陈家堡村,家族世代务农,父亲颇具眼光,倬甫自幼就被送入私塾就读。至十八岁,成为白沙刘店人刘绍宽的弟子。据陈镇波《厚庄年谱》载:“1893(光绪十九年癸巳)二十七岁于家授徒,从学者王理孚、陈毓琦、白星甫、曹叔藩、陈倬甫、薛星五及弟绍玛七人。”宣统二年(1910),陈倬甫授“例贡生”。在科举制度中,贡生是初级资格,例贡是其中一种,即通过“援例捐纳”而取得贡生资格。因不少大族人家子弟,考不取贡生资格的,也可通过花钱获此资格。陈倬甫的贡生资格无疑是花钱买的,说明当时他家的资产颇丰。


陈倬甫是如何成为江南垟大地主的呢?据陈定运先生回忆,陈倬甫是江南垟十一都的负责人。民国时期的“都”下辖数十个村,陈倬甫协助县政府收税、征粮、征兵等事务,权力不小。某年,陈倬甫已经完成征粮任务,各村上缴的粮食堆积在陈倬甫家的粮库里。恰好台 风来临,还没有完成征粮任务的其余各都损失惨重。平阳县按全县受灾上报,上级政府遂免除了各都的征粮任务。放置在陈倬甫家的粮食也就无须上缴而成为他私人支配的粮食。在那个年代,如果说粮食是“金钱”,则陈家粮仓就是“银行”,陈倬甫通过放贷粮食,开办米坊等手段积累财富,迅速成为一方富翁。


陈倬甫的曾孙陈光辉则说,其祖原是贫民出身,通过勤俭节约而将家业推向高峰。陈倬甫是用节省下来的钱将贫民手中的田一块块买下来,随着土地越来越多,佃农也随之越多。陈倬甫又用佃农所交的田租变现为金钱,又去购置田亩。由于生财有道,陈倬甫的财富如滚雪球般壮大。据说陈倬甫拥有土地达三千多亩,现今大半个钱库镇土地都是他的,甚至灵溪、宜山等乡镇也有他的土地。


笔者采访不少健在的老者,他们对陈倬甫的评价相当高,待人客气,乐善好施,对家乡江南垟的教育贡献甚大。陈倬甫为何热心教育?在陈家堡村流传一个故事,真实性待考。陈家堡村有一位青年人陈芝鋹(字锄强),幼年聪明好学,考上中学,但家境贫寒,没钱读书,他便向族人陈倬甫借钱。陈倬甫认为,读书要花钱,劝芝鋹弃学,安心在家务农。陈芝鋹很生气,再也不求他了。为了读书,母亲将家里唯一的一头母猪卖掉换来了儿子芝鋹的学费,芝鋹很争气,考上了广州黄埔军校,在军队中屡屡升迁,最后当上了团长。陈芝鋹功成名就,荣归故里。为了给母亲庆寿,他大办酒席,请全村人来吃酒,唯独没有请陈倬甫。这件事对陈倬甫刺激很大,促使他反思自己的作为。民国三年(1914),他就在陈家堡村斥资创办“启颖学校”,并担任第一任校长。同年又创“育文社”,捐款帮助族内贫寒的子弟读书,许多优秀的寒门子弟就是靠着“育文社”资助而成才。


民国34年(1945)秋,江南乡绅倡办“平阳简易师范”,择址宜山镇。陈倬甫捐出基金田200亩,在当时价值约为一百万元。此事引起整个平阳县,乃至温州市轰动。南京国民政府授予倬甫中字第60540号一等奖,浙江省政府授予“培植师资”四字匾额。陈倬甫的捐资办师范之举,记录于温州教育史册。


平阳简易师范是当时平阳实力最强的学校。抗战期间,不少平阳籍高校师生,如中山大学教授钱文玑,留学日本的张家堡杨峨甫,北大历史系毕业的王栻等,正回乡避难。校长杨德玙延揽这批师生入师范执教。球山之畔,名师荟萃,弦歌不绝,平阳简易师范为家乡培养了大批人才,陈倬甫的捐资之功,为江南百姓铭记。


在文化事业方面,陈倬甫还捐资维修宜山“培风阁”,此阁是江南垟最大的民间藏书馆——培英图书馆的俗称。民国初年,平阳县训导吴承志夫妇年老体弱,弟子陈筱垞征得江南乡绅同意,在学田中拨出若干亩供吴承志夫妇养老。吴承志去世后,其妻为感陈筱垞恩义,将家藏的万卷图书以及吴承志的手稿交给他处理,陈筱垞联合江南士绅陈雨亭、苏子真、林松田等集资1000元,在宜山建平房三间,藏书8578册,命名为“培英图书馆”,陈筱垞为馆长。民国21年(1932),由陈云轩接任馆长,在此基础上增添《万有文库》和零星书刊。民国25年(1936),培风阁已破旧不堪,当地乡绅为重修“培风阁”(宜山培英图书馆),保护图书资源,发动社会捐资,陈倬甫认捐了银元1200元,由此浙江省财政厅授予“急公好义”奖状。


陈倬甫除了在文教事业慷慨解囊外,对社会公益事业也不遗余力。如民国25年(1936)捐给“平阳育婴堂”银元2000元。民国16年(1927),众人公推陈倬甫、夏绍俅、方国琛、李森等四人组成修陡董事会,吕颐、方家养两人襄助。并议请政府,就江南垟田粮每两捐银元三角,带征三年,以作修陡的经费。各董先筹措启动资金,八月份正式开工,期间瘟疫流行,不少工人染病。陈倬甫亲临一线日夜督工,并延请医治给工人治病吃药。12月,工程顺利竣工,供耗费银元2700多。第二年只征收到银元1500多,还缺1200多。此时陈倬甫说,这缺口的银子由我垫付,但请免除带征一年,以减轻江南百姓的负担。但乡人认为,陈倬甫“尽欢竭忠之举”,恐后人难为继,所以“赓续带征,以偿所负”。刘绍宽认为,陈倬甫的请求,以及乡人的想法并非矫情,都是受“义心”所激。这个“义心”,从南宋林居雅,到清代的吴履墀、郑观岳,到近代的陈倬甫等,代代相传,正是“吾乡人士每有义举,一唱百和,不旋踵而即底于成者,正能以义相淬厉之为可贵也,才让舥艚陡门稳固如山。


此外江南垟柘园文昌阁(原观澜社学)、舥艚百灵堂等寺院,陈倬甫也认捐,帮助修建。


陈倬甫是刘绍宽弟子之一,尽管他没有诗文面世,没有圆了读书人的科举之梦,但他以儒家济世的情怀行善人间,造福桑梓,值得江南百姓铭记,正如同门王理孚在《陈倬甫六十寿序》一文中,称其“居积好施,不失为师门弟子”。


据说陈倬甫去世之日,平阳简易师范师生全体为之送葬,队伍从舥艚东山周走到崇家岙。陈倬甫育有四女,其一叫陈吟茶,嫁于民国邮政总局局长郭心崧之子——郭智銧为妻,郭为中央政治大学毕业,是蒋经国为首的三青团骨干。1949年大陆解放前夕逃亡台湾,任职台湾“国防部”。陈吟茶因有孕在身,并未随夫到台湾。她在“文革”期间遭受迫害,随着大陆改革开放,政府出于统战之需,陈吟茶被选为省人大代表。其夫郭智銧晚年回大陆,定居温州市。


99个苍南朋友已经关注

扫一扫关注龙港大叔新闻

领导说了,

点一个工资加5毛



龙港大叔新闻联系方式:

⑴ 新闻爆料加小编微信 :lgds898【长按复制】

⑵ 广告投放电话(微信):18858849268 

本台法律顾问 浙江法之剑律师事务所 郑蒙蒙 陈思思


.........................................................................................



阅读38780
江南 地主 学校 温州 
举报0
关注龙港大叔新闻微信号:LGDS8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龙港大叔新闻”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龙港大叔新闻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龙港大叔新闻

微信号:LGDS88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